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聽見天堂 -- 關窗後的另一扇大門
2013/12/19 20:51:49瀏覽3344|回應1|推薦69

受限的生理空間, 反而讓無限的心靈得以遨遊於宇宙. 殘缺的一個圓, 如果能夠找回另一個遺落的缺角, 那就是一個新生的圓. 殘缺, 有時可能是一種美, 一種上天的恩賜.

「聽見天堂」,是根據義大利國寶級的電影音效師,米可門卡奇(Mirco Mencacci)的童年故事改編的電影,由義大利導演克里斯汀諾。波東尼(Cristiano Bortone)所拍攝。米可在八歲時因意外而逐漸失去了雙眼視力,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反而尋找出他對聲音的敏銳天賦,進而走入以視覺藝術著稱的電影工業,成為今天的專業音效師與音樂家。他曾參與多位大師級導演的電影,如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南尼莫瑞提的「人間有情天」、馬可歐喬達納的6小時史詩鉅作「燦爛時光」、佛森歐茲派特的「外慾」等,所完成的作品已超340部電影。

1990年在羅馬成立聲音後製公司,目前在他的家鄉托斯卡尼成立「義大利聲音基金會」,積極推動聲音的研究並向大眾介紹聲音世界的美妙。

電影中的主人翁米可,在尚未失明之前,就很喜歡看電影,在一次意外失明後,因政府的規定被送到盲人學校去學習謀生技藝,如日常物品的編織、電話接線生等;但是米可對聲音還是比較有興趣。在一次學校的作業中,他偷用學校的錄音器材把春夏秋冬用各種聲音呈現出來,引起教他們的神父導師很大的注意,並送他一台錄音機。米可在畢業表演會的表演節目中,沒有被選上,這反而給了他一個機會做他一直想做的事。他邀集幾位同學,以廣播劇的方式,完成一部戲劇的演出。 而義大利政府在民眾多年的努力爭取下,於1975年修訂法令,廢除盲人學校,讓盲生可以進入正常的學校就讀。

電影開場時, 一羣小孩在山野中捉迷藏, 晚來要加入的小孩, 米可告知, 最後加入的要先當鬼抓人, 不久米可被抓到, 換他當鬼, 他得戴上罩眼布巾, 不耐摸黑的米可, 抓不到人很快就把布巾拉掉, 乾脆明著眼追人.

終場的一幕, 則是米可回家過暑假, 他來到平時跟朋友玩的的山坡, 問玩伴們可不可以加入, 其中一個小孩說了開場時, 米可說的話, 最後加入的要當鬼, 米可也依例戴上遮眼布, 同樣也是不久, 他又把布巾拉掉了, 只是, 這次的拉掉, 不是不耐, 而是再也不需要了. 前後的呼應,彷彿是經歷了一段旅程,生理上是由光明進入黑暗,而心靈上可能是由矇矓渾沌中走出,要進入清明的開始.這點也可以對照天生失明的聽風者梁朝偉,眼睛被治好後,卻影響了原本極為敏銳的耳朶,以致誤判摩斯密碼而使他的救眼恩人周迅遭敵方刺殺身亡,最後他特意將雙眼再度弄瞎,恢復了耳朶的精銳度,才將所有刺死周迅的人一舉殲滅. 劇中的兩個經典情境 米可對顏色的描繪,是以觸感與溫度來認知;天生眼盲的菲力契向米可問到顏色,米可的描述,藍色是騎腳踏車時,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描繪棕色時,則是拉著坐在樹幹上菲力契的手去撫摸樹幹,至於紅色,則是火的感覺,以及夕陽下天空的顏色。

第一次上唐老師的課時,米可對任何事都表現出排斥的反應,唐老師便開導他:「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並告訴他,音樂家在演奏樂器時,眼睛都是閉著的,因為這樣可以更專心。唐老師一席話,讓米可開始用“心”與“耳”去聆聽。 人在面對困境時, 通常的心理過程是, 掙扎著排拒面對現實, 接著是對所處現實的不甘心與沮喪, 在無法脫離現實狀態消除面臨的困境後, 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接受,在接受了現實後, 若能與現實和平相處,將可獲得另一片美麗的紅色天空, 一如片子的原文片名(Rosso Come Il Cielo). 當米可無法再恢復視力時, 第一個知道事實的爸爸, 在面對醫師的提議時, 是用討價還價的的方式, 說米可是個聰明的孩子, 在學校的功課也很好, 試圖說服醫師, 米可應該回到學校繼續上學, 因為沒有了這些, 米可未來人生的無限可能與夢想, 根本就完全如斷線的風箏, 很快就會摔落到地面任憑風吹雨淋, 破爛成泥濘. 無奈現實終歸是現實, 一介良善草民, 是不知如何去對抗強大的體制與政府法令的. 而米可的母親, 更是不捨與無法接受兒子要離開她的處境. 送米可到了學校後, 她表現了幾乎所有的母親都會出現的情形, 告訴學校的修女, 小孩不愛吃飯, 要有耐心哄他吃, 晚上怕黑, 需要點夜燈, 還擔心燈光會不會干擾到盲人學校裏同寢室的同學; 面對即將與心愛的兒子分離的場面, 沉浸在離別哀傷情緒裏的她, 已亂了方寸, 失了理智, 對米可所處的周遭環境與處境已失去理性與辨識力了. 至於米可自己,打一開始他就拒絕接受眼盲的事實,即便視力僅剩最微弱的毛玻璃狀視線,他仍要以一句句的「我看得見」來武裝自已的徬徨無措與失喪。而視力完全喪失後,彷彿將滅的最後燭光,被狂風瞬間吞沒,讓他失去生機,幸好唐老師送的錄音機,給了他重生的機會.

這部米可門卡奇童年故事改編的電影,告訴我們,人生另外的可能.如果米可不曾失明, 他的成就會比現在好嗎? 答案可能未必是比較好的. 人在明眼時, 可接觸到的實質眼界與觸角, 不知是眼盲時的幾百倍, 可以選擇的範圍相對也增加太多, 這樣也使人更容易分心, 中途轉換選擇, 不易堅持下去. 相反地, 對一個選擇範圍相對少很多的盲人而言, 他的條件使得他更具穩定性, 堅持下去的因素也增強許多. 上天關閉了人的一扇小窗, 說不定是準備另一扇大門待他開啟. 不讓易分神游盪的心, 再跟著漂移的雙眼居無定所的四處流浪, 眼睛看得太寬廣, 雙腳就走得太遼闊, 心也不易找到居所. 然而受限的生理空間, 反而讓無限的心靈得以遨遊於宇宙. 殘缺的一個圓, 如果能夠找回另一個遺落的缺角, 那就是一個新生的圓. 殘缺, 有時可能是一種美, 一種上天的恩賜.

******************

意大利導演:克裡斯汀諾.波東尼(Cristiano Bortone) 2006出品 演 員: Luca Capriotti、Francesco Campobasso、Marco Cocci 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發現他可以透過一台老舊的錄音機將生活週遭的聲音收集並編織成一段段美麗的聲音故事,一個全新的世界向他展開…然而這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週遭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除了真實題材,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更融入了70年代義大利動盪的社會狀態,自由意識型態的高漲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學生與勞工湧上了街頭抗議所有不合理的政策,就如同米可在盲人學校裡對既有體制的奮力抗爭,他透過《聽見天堂》傳遞著一個共通的理念:不論處在何種狀態中,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lm&aid=10017861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20 11:20

閉上眼睛時

心門也徜開了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3-12-20 16:27 回覆:
閉了眼睛,世界也安靜了下來。所以應時常閉目才可以多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