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6 05:29:49瀏覽3283|回應1|推薦11 | |
愛吃雞肉的老饕,都知道有種叫做「康寧雞」(Rock Cornish game hen)的混種小雞。超市有在賣,這種雞只養了五、六周,重量也不會超過一公斤,肉很嫩,通常一整隻拿來做成烤春雞。
這種雞據說源自一九五○年代的康乃迪克州;而把這種雞發揚光大的,是剛剛以八十高齡過世的泰森食品公司二代掌門人唐納.泰森(Donald J. Tyson)。這位全世界最富有的肉品大亨生前毀譽參半,有人奉他為偉大的創新者、經營大師;也有人指責他為了賺錢,不擇手段。
生於一九三○年的泰森,是美國企業界另一個大學沒念完、學位沒到手,就出來經商的例子。不過跟比爾蓋茲、賈伯斯等科技人不同,當時約二十出頭的泰森沒在車庫創業,而是進入老爸的農產公司工作。一九六三年,他協助父親讓公司掛牌上市。但沒想到,不久後老泰森遭逢車禍不治,泰森只好倉卒接下公司。 剛接手時,泰森公司年營業額約三千萬美元。不算小,但泰森潛藏的野心更大。在那個企業群雄並起的年代,各種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的科技,也成了年輕泰森擴大生意版圖的利器。
比方說,一九七○年代初期,低價的微波爐大量普及化,泰森就是最早推出可微波肉品的業者之一。不要小看微波食品,今天雖然很普遍,但在當時卻不受傳統食品公司看好。一來,微波出來的東西,總比不上用傳統爐具(例如烤箱)烹調來得美味,二來,要如何將肉品處理好、放到可被微波的包裝內,在當時不是容易的技術。
但泰森不這麼想,他認為,大部分消費者雖然愛吃美食,卻不會像老饕一樣那麼計較口味;而且很多美國人都是不喜歡下廚的,用烤箱烤雞雖好,卻很麻煩。於是,泰森搶在別的業者前面,與工程師們反覆試驗各種自動化設備,從去毛、起骨、切片、醃製、煮熟,都盡量靠機械完成,一來可以讓消費者更方便,二來好讓成本降低,價格更有競爭力。
而泰森公司之所以能維持競爭力,就是因他反覆告訴同事:替消費者多想一點,就會有新的商機跑出來。再比方說,以前賣雞肉,都是按重量、秤成雞。泰森發現了康寧雞後,就看好這種雞的體積小,很適合中產階級小家庭需求,而且可以按「隻」來賣,利潤更好。因此大量引進推廣,最後也讓公司賺了很多錢。
半世紀來,在他「為消費者多想一點」的精神下所推出的研發不計其數。今天光是旗下的肉品種類,就高達六千多種。從麥當勞到肯德基,大型連鎖速食業者只要需要雞肉,也都會找上泰森。而一次又一次的產品創新,再加上一場場的併購,當年父親所經營的中西部小農場,今天成了年營業額三百億美元、勢力涵蓋五十七個國家的跨國大集團。
不過,泰森雖然因為努力創新讓人津津樂道,抨擊他的人也不少。首先,是他複雜的政商關係。泰森口頭上說,自己與政治保持距離,但實際上他與政治人物往來密切,長年周旋兩黨之間,柯林頓與小布希等多位總統都拿過他的獻金。尤其在阿肯色州,他與柯林頓的哥倆好更是眾所皆知;環保團體指控,要不是因為這樣的政商關係,長期造成阿肯色河汙染的泰森農場,早就應該被關閉。
其次,他號稱「為消費者多想一點」的創新,也充滿著爭議。例如泰森公司為了供應速食業製作炸雞塊,就曾培育出一種雞,胸部特別大,肉特別多,其他器官相對較小。這種「研發」,也長期被消費團體指控「自以為是上帝」、「扭曲了自然」。
當然更離譜的是,他曾用公司的錢,在墨西哥與歐洲買房子供自己度假之用;也會買名牌衣服、珠寶、藝術品,然後報公司的帳,完全不把小股東的權益放在眼裡。
沒有人能懷疑泰森在創新上的成就,更無法不學習他「為消費者多想一點」的精神。但要真關心消費者,企業除了想消費者「要買什麼」之外,是不是也該多想想:消費者是否需要乾淨的環境、更符合生態的農業、更公平的金融市場呢?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