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6 07:56:28瀏覽2285|回應4|推薦19 | |
為了幫助非洲的窮孩子,你願不願意從今天起,每月捐出一成薪水?英國最近有個學者,就做了這麼件引起討論的事。 在牛津大學任教的歐德(Toby Ord),去年創立了一個叫做「盡我們的能力捐獻」(Giving What We Can)的網站,號召人們一起捐錢給窮國。他以身作則,一年來捐出約一百五十萬台幣,而且公開承諾,未來要每年捐出薪水的十%,直到老死。他希望,自己最後能累計捐出一百萬英鎊(約六千萬台幣)。 可別以為歐德是什麼高收入的明星學者,或是繼承了什麼龐大遺產,所以出手才這麼大方。實際上據他自己說,目前在牛津大學的薪水是兩萬五千英鎊,明年調薪後是三萬三千英鎊,相當於台幣兩百萬。看起來不算低,但在英國卻只比平均薪資高一點點而已,一點也稱不上富有。而且今年只有三十一歲的他還是無殼蝸牛,沒自己的房子,跟妻子住在一個月租金約三萬台幣的小公寓裡。 但歐德不在乎,他說自己之所以發起這項行動,是因為赤貧已是世界必須立刻採取行動解決的問題。全球數十億人至今不是沒水沒食物可吃,就是活在各種致命傳染病的威脅之下,沒法受教育,不能讀不會寫。他相信,只要捐出一小部分的收入,長期下來就能解救數以千計的生命。 反貧窮,解救生命,當然是重要的課題。但問題是,歐德又不是巴菲特或比爾蓋茲,更不是臉書、Google創辦人,只是一個賺取平均薪資,而且連房子都還沒買的小學者,居然關心起遠在落後國家的貧窮問題,會不會有點不自量力?為什麼不先存錢,買棟房子,好好投資,以後有了積蓄再說?做善事很好,但又何必急在此時? 何況,就算要作善事,何不從自己身邊有需要的人開始,例如捐給英國窮苦人家的孩子,或是收養可憐的流浪狗流浪貓?全球貧窮問題,應該交給政府,甚至國際組織,或是更有錢的人來傷腦筋,小小一個學者,有必要這麼犧牲自己嗎?錢留著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是更好嗎? 想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歐德這麼瀟灑。有人要養家活口,更多人在低薪中自身難保,就算想為世界貧窮出份力,也明顯力不從心。但歐德的行動,其實不只是在鼓勵人們一起做好事,也在提醒世人反省自己的金錢觀。 比方說,一般人都會認為錢存得多越好,能有一天住豪宅,享美食,過好生活。但問題是,養家活口之外,錢真的一定得這樣用嗎?歐德說,自己雖然沒什麼財產,收入也不高,「但生命中許多珍貴的東西,我都已經擁有了。」他說,在這種情況下,把錢存著又有何用呢?為什麼不拿來幫助這個世界上,有需要幫助的人? 歐德的主張,目前為止說服了來自九個國家的六十四人響應,到網站上留下自己的資料。其中大部分是年輕的學生與學者,看來也是收入不怎麼高的人,他們將在自己有生之年,只要有收入都會捐出至少十%。照網站的估算,這僅僅六十四人,假如將來一輩子都依承諾捐獻,就能帶來兩千兩百萬美元的捐款。 這一小群人或許會被視為天真份子,但卻足以讓那些高居富豪排行榜、吝於捐獻的自私富豪無所遁形。從歐洲到亞洲,許多巨富們掙錢積極,卻對捐獻冷漠。例如印度,這幾年經濟好,富比士統計共有六十位財產高達十億美元的大富豪,其中最有錢的十位,財富就相當於整個國家的十二%;若把前一百大富豪財產加起來,幾乎等於該國總產出的四分之一。這些明明已很有錢的人,仍貪婪地巧取豪奪,甚至違法也在所不惜,無視老百姓一窮二白。 前天印度總理辛格不客氣地說,印度企業家有「道德赤字」,不改變,很難在國際上立足。今天有「道德赤字」的,當然不只有印度企業家,對照歐德這位年輕學者,以及六十幾位捐獻者,都該汗顏。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