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03 10:32:46瀏覽412|回應0|推薦23 | |
離開了”龍護寺”,姪女開著車帶著我和大堂哥到巍山的”東蓮花村” 來巍山前,我在網路上查詢過巍山有那些文化?就有很多攝影團和文化工作者來巍山的”東蓮花村”探索 對於東蓮花村,我只有些許的資訊---回族,伊斯蘭教,直到我親自來到這麼神聖的東蓮花村,了解這裡璀璨的文化和歷史典故,不得不敬佩! 從網路搜尋【民國回族鄉官馬如驥 】的歷史故事,我的爺爺曾經被土匪綁架,也是我的外公當時當保長去談判營救,當時就聽我的媽媽說過,馬幫的馬大爺…. 以下資料室網路搜尋集結~ 國際河流紅河源頭 ,滇西一個村落,至今留存有一方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群,建築近三萬平方米,古民居十八座、碉樓五座,建築工藝極其精湛,佈局精妙,將中國古建築藝術精髓,大理白族建築風格,伊斯蘭傳統文化和諧精美融於一體。其中一座院落懸掛有白崇禧、龍雲等歷史名人題贈的“明道致遠”、“義廣財隆”匾額。這是一方怎樣的土地,她又有著怎樣的璀璨歷史和動人傳奇? 走近她,去探尋觸摸歷史的脈動。這是大理州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據史書記載,東蓮花始建於明代初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鹹陽王、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詹思丁第七代孫馬德宗分支繁衍生息發展而成。 村落平面佈局形態如一旋轉的風車形狀,其空間形態以清真寺為中心,民居圍寺而建,雄偉的叫拜樓高高矗立在村中。叫拜樓、碉樓、回族民居共同形成了東蓮花形態多樣,層次清晰、歷史悠久的建築群落,使其成為滇西乃至雲南省聚落形態最豐富、風貌保存最完整的穆斯林古村落。 古建民居別具一格、回族文化底蘊深厚、馬幫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三顆璀璨的寶石,點亮了這一方傳奇。 古建典範馬家大院 在東蓮花眾多的古建築中,建於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被當地人稱作馬家大院的馬如驥舊居,是東蓮花古建築群中的典範代表。 推開馬家大院厚重的木門,映入眼簾的是刻在大理石方框內的“世守清真”四個大字,顯示出主人是穆斯林家庭的身份。馬家大院由“一碉兩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構成,其建築風格將中國古建築“出閣架鬥”、“雕梁畫棟”,大理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馬串角樓”等優秀建築風格與伊斯蘭傳統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別具特色。院落精心裝飾的門楣、匠心獨具的花窗,透露出大院曾經的恢宏和氣魄。在大院二樓的藻井上有彩繪《三文筆》、《阿文學校》、《雞足山莊嚴塔》、《上海街景》。彩繪《上海街景》,不僅惟妙惟肖再現了當年十裏洋場上海灘的風華,還體現了大院主人身為馬幫商人的開放胸襟和開闊眼界。 如今,走入東蓮花村,聯排的馬廄、下馬石、拴馬石、一盞盞鐫刻時光記憶的馬燈,一面面銅綠斑駁的鋩鑼,馬鞍、馬鐙,大鈴,馱著鹽坨和普洱茶的垛子……訴說著東蓮花村曾經馬幫雲集,商賈興旺的輝煌歷史。
心系國運支援抗戰 巍山回民頗擅經商,明朝後期永建回民就開始發展馬幫經濟,進行商貿運輸。民國年間,東蓮花村的馬幫運輸已經久負盛名。以大馬鍋頭馬如驥為首的7隻馬幫共有350多匹馬匹,來往於東亞諸國,多運輸糖、茶、絲麻等互通物品。在這馬幫興起的年間,東蓮花家家養馬,戶戶經商,村內馬幫雲集,來往商旅如織,經濟繁榮,一度被喻為“小上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馬氏兄弟成為滇、黔、川三省有名的大馬鍋頭。1941年,馬氏兄弟的馬幫生意達到鼎盛,尤以馬如驥最為出名。 馬如驥是東蓮花璀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擅長貿易經商,善結雲南省政、商、軍界要人,為蒙化縣(今巍山縣)的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走南闖北,經商貿易疏通了各道關卡,為當時蒙化成為滇西地區物資轉運集散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其樂善好施、心系公益、情系桑梓,在當地頗具名望,深受愛戴。 時逢抗日戰爭爆發,全國各地穆斯林也成立回教救國會,馬如驥任回教救國會蒙化分會會長,在他的帶領下大家積極奔走在抗日前沿支援抗日。當時滇緬公路被日軍敵機轟炸中斷,前方戰事吃緊,後方抗戰物資運送困難,以馬如驥、馬如清、馬如驤三兄弟為首的七支回族大馬幫積極參加到抗擊日本侵略者,運送戰略物資的行列中。滿載抗戰物資的馬幫冒著砲火,穿梭於滇緬公路的沿線,把祖國大西南以及緬甸的各個抗日戰場緊緊聯系起來,時間長達七年之久,直到抗日戰爭全面勝利。
蓮花馨香綻放新姿 馬幫鈴聲遠去,馬幫身影消散,但留在茶馬古道上的先輩足跡、深深的馬蹄印,已化為東蓮花回民勇於創業的民族精神。這民族精神,凝聚在馬背上,在漫長的歲月裏,在東蓮花這塊土地上,散發著迷人的清香,並綻放出新時期的蓬勃新姿! ~~~~~~~~~~~~~~~~~~~~~~ 東蓮花村 東蓮花村,位於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建鎮,東蓮花村,始建於明初,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茶馬古道百年馬幫的重要集散地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該村在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的建設中成效顯著。 東蓮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於紅河支流米湯河畔,三面環水,環境優美,民風民俗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余處具有獨特建築風格和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較完整地反映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該村古建築以清代、民國年間建築較為集中,
此外,在村內還有一座歷史悠久、氣勢宏偉的清真寺。民居圍寺而建,寺外道路四通八達、乾淨整潔。村內,不管是回族文化廣場,還是滇西回族文化展覽館,處處都彰顯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民族團結氣息。
走進東蓮花村,映入眼簾的是村莊周圍田疇碧綠,水流清澈,村內屋舍儼然;走進民居庭院,家家栽花種樹,鳥語花香。 據了解,近年來,東蓮花村按照“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思路,完成了田間溝渠硬化,修建抽水站,維修了村北的大塘子和引水渠,還新修了環村東路,在村西的河灘地發展經濟林果,不僅綠化美化了村落,還增加了群眾收入。
如今的東蓮花村,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氣像,已初步形成了特色產業型、生態家園型、鄉村旅遊型、文化傳承型、民風民俗型的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穩定示範樣本村。
永建鎮東蓮花村是一個純回族自然村,是茶馬古道南線上的驛站。由於古村落風貌保存完好,伊斯蘭民族風情濃郁,馬幫文化遺跡奇多,於2007年初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據考證,民國年間,東蓮花馬幫已久負盛名。全村共有大馬幫7支,知名馬鍋頭7人,騾馬350餘匹,馬腳子(趕馬人)100餘人,往來於省內外及東南亞各國,互通有無。那時,東蓮花村家家養馬,戶戶經商。村內,馬幫、馬鍋頭雲集,來往商人如織,經濟活躍,市場繁榮,被喻為“小上海”。率先富裕起來的馬鍋頭們競相建蓋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建築。
民國回族鄉官馬如驥
馬如驥1897年出生在雲南省蒙化縣(今巍山縣)永濟鄉(今永建鎮)東蓮花村伊斯蘭世家。他受父母的影響,從小學習經書,伊斯蘭基礎知識學得扎實,這為他後來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馬氏家族數十個兄弟中,排行老大,素有馬大爺之稱。 馬如驥在民國末期的數十年中,是遠近有名的大馬鍋頭,是蒙化縣議員、蒙化縣禁煙(鴉片)委委員、蒙化縣回教救國支會委員、永濟鄉民事調解委員會主席、永濟鄉鄉長。由於他富甲一方,主持正義,遠見卓識,出資興教,扶貧濟困,帶頭出巨資抗災、救災、做公益事業。在上川壩子有較高的威望,較強的號召力。 馬如翼一生,無論是趕馬經商當鍋頭,還是從政議員、委員做鄉長,他都上能廣結商、政、軍要人,下能密切各族群眾間和睦關系,為當時蒙化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被後人頌揚。
一、 趕馬經商,富甲一方 馬如驥頭腦靈活、聰明過人、為人厚道、精通趕馬經商貿易,是蒙化縣久富盛名的大馬鍋頭。他一家共養騾馬一百餘匹,雇請各族馬腳子(趕馬人)三十餘人。民國期間經濟實力雄厚、家產富有,建蓋了許多家宅,馬幫物資庫房,馬腳子住所及連體成排的大馬圈。特別是他家融白族等少數民族建築風格與回族傳統文化為一體的一碉、二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的豪華宅院建成後,名傳四方。那時每天都有鄰近鄉、村的村民慕名而來,一飽眼福。從那時起,遠近鄉民對此宅院都以馬家大院相稱,一直延傳至今。馬家大院已成為東蓮花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建設中濃墨重彩,獨有魅力的一筆。
二、為民除匪、太平天下 民國期間,邪惡勢力橫行鄉裡,全縣上下匪患四起,村村寨寨人心惶惶,父老鄉親閉門不出。與東蓮花村只有一路之隔的古渡莊村(漢族)就遭受了竊匪燒、殺、搶、掠的悲慘洗劫。民國初期,匪首毫賴毛簽發白貼,指使在古渡莊村做私塾的蹇先生送達古渡莊村,命他們必須在指定時間、地點,運送足夠的糧、肉、錢等可免受其災難,否則將要大難臨頭,人才兩空。膽小怕事的蹇先生,怕惹火燒身,兩面難堪,沒敢送貼。時晨已到,竊匪未收到財物,競組織了30 餘人的匪幫,夜襲古渡莊。匪徒們把古渡莊整個村子團團圍住,首先,把楊家廚房裡的一大盆煉好的豬油澆在掃把、柴塊上當火把照明,挨家挨戶搶奪財物,當場殺害了25歲以下的年輕人6人,放火燒毀了房屋30餘間,近半個村子。被殺害的年輕人有:楊躍南,20歲,未成家;楊紹南,22歲,系楊春茂老師之祖父;楊炳南,25歲,系楊純武之祖父;王賢,25歲,系王禮和之祖父。其餘2人是在楊家打工的外地人,未滿20歲。
古渡莊遭遇如此慘烈的情境,只不過是當時百姓生活中司空聽慣見慣的,老百姓只能把怨恨深藏在心裡,忍受著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的侵襲。 身為鄉長的馬如驥,把鄉民的痛苦,竊匪的暴行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他根據鄉情,組織鄉勇,號召各村寨派專人夜間守卡巡查,相互聯絡,嚴防匪患。民國三十年三月的一天深夜,30餘名武裝匪徒闖入東蓮花村,翻牆入院、鳴槍行搶。馬如驥一面組織馬家眾弟兄和家丁與匪徒抗衡,一面安排鄉勇分頭快速通知附近村寨前來救援。經過整夜殊死較量,匪徒只能邊打邊退,鄉勇們窮追不舍、步步緊逼。到了黎明時分,匪徒被逼進三面環山的雞刺窩村附近的荊叢中,被鄉勇們團團圍住。第二天早上,雞刺窩村附近聚集了數千名鄉勇和群眾,眼看全殲匪徒的時機已成熟,馬如驥鄉長一聲槍響,頓時整個山腰槍聲、喊殺聲四起,多數匪徒只好四處亂竄、忙於逃命,負隅頑抗的匪首及其他匪徒骨干被當場擊斃。鄉勇們把匪首王紹恆等7名被擊斃匪徒的頭砍下來掛在河底街南段的大柳樹上示眾。此次繳匪大捷,群眾歡呼雀躍、共慶天下太平。為此,馬如驥鄉長從家中拿出錢財慰勞參戰勇士。此事很快傳到縣衙,縣長親自到馬家府上查看匪徒翻牆闖戶、鳴槍行搶的現場,並褒獎馬家為民除匪、太平天下的壯舉。
三、築堤防洪、造福後人 馬如驥身為縣議員、鄉長,他十分關心民情、民生問題。那時橫跨上川壩子的米湯河(東河),因河高壩低,經常泛濫成災,造成了鄉親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1942年農歷9月間,正值稻谷收割季節,廣大群眾懷著收獲的喜悅,把一丘丘金黃的稻谷割放在田間,准備曬乾後收打回家。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夜瓢潑大雨後,山洪爆發、河堤決口,整個上川壩子一片汪洋。割好的稻谷絕大部份被洪水卷走,百姓們面對災害只能望水興嘆。災害過後,鄉長馬如驥組織帶領災區各族群眾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在永濟橋下游,洪水經常決口泛濫的河段,用五面石築起了一道長300米、寬1.5米、高2米的石埂河堤,從那時起至今60餘年的時間裡,此河段再沒發生過決口害民的事故。時至今日,這片區上老年紀的先輩們提及此事,還為曾經跟著馬鄉長修築過防洪石堤,造福後人而感到無比榮幸。
四、出資興教、舉措創新 馬如驥身為雲南省回教救國會、蒙化支會委員,他深知回族名將杜文秀抗清起義失敗後,廣大穆斯林同胞慘遭清政府和封建官吏血腥鎮壓,回族人民政治上無地位、經濟上受摧殘、文化上遭扼殺的滅族窘況,立志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為重振民族事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民族事業要振興,首先培養後來人”。這是馬鄉長常說的一句口頭禪,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從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中拿出專款來,興辦教育。首先把東蓮花阿文學校更名為“德新”中阿學校,自任校董,負責籌集辦學經費,聘請了學識淵博、管理有方、開拓創新的資深經師馬元善為校長,對經堂教育實行全面改革,教學內容增加軍訓課、語文課及品德教育課,學生來自省內、外各地共60多人。這在當時滇西地區實屬是一個新創舉。解放初期,東蓮花村德新學校畢業生中,就有10餘人因中文基礎學得扎實,被當地政府吸收為公職人員。
1943年,恰逢雲南著名的伊斯蘭學者、教育家納潤章大師由保山移師蒙化縣永濟鄉晏旗廠村興辦了中、阿並授的蒙化私立興建中學(巍山二中前身),馬如驥鄉長尤如自己家中辦了大喜事一樣高興,主動為興建中學捐款捐物。據目擊者稱:在興建中學首次開學典禮暨募捐大會上,東蓮花村馬如驥、馬如清、馬如騏兄弟三人每人當場捐幣四千塊,創下個人捐款數和村集體捐款總數兩個第一的記錄。因捐贈財物數量大而被師生聘為校董,參與興建中學籌集辦學經費和學校改革管理工作,馬如翼的善舉多次受到校長納潤章及全校師生的褒揚。
五、為人厚道、樂善好施 馬如驥不僅捨得出巨資、抗災、救災、興辦教育,在蒙化縣有口皆碑。只要是公益事業需要,他都能慷慨解囊。民國期間,蒙化維修城古樓,他出巨資相助,縣長紅榜表彰他為人厚道、樂善好施的精神。
六、廣結政要、疏通關卡 馬如驥從政期間,廣結商、政、軍要人和各地巨商、名人為摯交,為蒙化馬幫在茶馬古道上走南闖北,經商貿易疏通了各道關卡,為當時蒙化成為滇西地區馬幫物資轉運集散地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至今保持較為完好的馬如驥戶所建馬幫、物資資庫房宅院,一連十間二層連體大馬廄就是一個馬幫、商人曾經活躍與此的證據。
馬如驥與原國民黨昆明陸軍少將楊勝奇交往較深,楊勝奇在民國15年間拜訪馬家時,贈送給東蓮花清真寺 “誠一不二”的木匾一塊,至今還完好的懸掛在寺內。 馬如驥與原國民黨軍界要人白崇禧有朋友之交,白崇禧在蒙化縣視察期間,贈送給馬如驥照片一張作紀念。要說馬如驥與白崇禧的朋友交往,還得從茶馬古道上馬幫興旺、生意興隆、民族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說起。30年代後期,雲南軍、政要人龍雲為抗日籌集軍餉與駐鄰國安南(現越南)的法國商人有貿易往來,為了做好跨國貿易,龍雲在全省馬幫商隊中精挑細選,組織自家運輸馬幫。蒙化就有馬如驥、馬翰文等數10名年輕、精悍的馬鍋頭被選中。龍家馬幫商隊組建後,一般是從茶馬古道重鎮蒙化組織貨源走昆明、過百色、進桂林、出安南,做跨國貿易。返回時,一般把洋貨運到昆明轉道蒙化。
1931年,這支商隊途經廣西時,恰遇白崇禧在桂林為老母做壽辰,馬如驥等全體回族趕馬商人被邀請在白府做客,席間白崇禧為能和遠道而來的穆斯林商人共進晚餐而趕到十分高興,並聲稱自己願交來自蒙化的精名能幹的民族商人做朋友。從那時起,蒙化馬幫因交上了白崇禧、龍雲這樣的朋友,名聲大振,生意越做越大,馬匹越來越多,為蒙化地區形成滇西馬幫、物資集散地、蒙化城成為茶馬古道重鎮,東蓮花村成為茶馬古道驛站起到了重要作用。
馬如驥與蒙化縣城巨頭趙志祥是乾親家,趙家三子拜馬老為乾兒子。馬如驥與南澗黃草壩巨商李迎齋、下卯街巨商張勺生有常年貿易往來、交往較深。李迎齋是原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兒女親家,同時也因為龍雲曾是馬如驥的馬幫雇主,為此,龍雲在視察蒙化縣時,特地送給馬如驥巨幅照片一張作紀念。
七、積極禁煙,不辭勞苦 馬如驥身兼蒙化縣禁煙委員會委員,根據縣衙的分工安排,每年都要到蒙化縣的邊遠地區長蟲街、公郎街、卯街、新街等地(現南澗縣境地)作禁煙宣傳一兩次,每次行程有數十人陪同前往,東蓮花村的馬應光、馬志堂就是當時馬老的貼身隨從。馬如驥鄉長每次出行包括隨員都是騎騾騎馬前行,從不坐轎。為此蒙化地區流行著這樣一句不成章文的歇後語:馬大爺出行——奇啰(騎騾)。
八、文物保護、舊貌新顏 土地改革時,馬如驥因家產富有,房屋豪華、量多,土地寬廣,按政策被劃為地主,房屋田地全部劃分給貧苦群眾,只有馬家大院和後花園收歸為公產房。 解放後的馬家大院內先後駐過永和高級社、中共永建回族自治縣委員會、永建鄉人民公社、永建區公所、永建鄉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7624部隊二營、巍山二中、永建鄉政府、巍山縣伊斯蘭教協會等單位,至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1996年落實華僑政策,巍山縣政府將馬家大院下院東西兩房還給馬家後代。上院(四合院)碉樓、後花園仍然屬東蓮花集體管業。 馬家大院內由於進駐過的單位較多,來往人流較大,加之年久失修,房屋損毀嚴重,已成為眾所周知的危房。2005年巍山縣人民政府把以馬家大院為首的東蓮花回族古民居建築群列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2007年在州、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籌集資金30余萬元,對馬如翼舊居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維修,排除了安全隱患,基本恢復了大院的本來面目。現在的馬家大院呈現出,修舊如舊,舊貌換新顏的動人景像。
九、異國朝覲、了卻夙願 解放初期,馬如驥隨馬幫走夷方、出緬甸後就留在緬北當陽謀生,數年後移居泰國過著平靜安詳的生活。馬如驥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他念念不忘穆斯林一生必修的五功之一——朝覲。1953年他與同鄉忽然顯一起從緬甸出發前往聖地麥加朝覲,了卻了自己一生的最後心願。馬老1983年歸真於泰國清邁,享年86 歲。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