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8 11:25:30瀏覽1804|回應14|推薦80 | |
五月初﹐ 到紐約探望妹妹﹑ 妹夫﹐ 與他們和另一對認識多年的主內手足W夫婦﹐ 一起去賓州樂園鎮(Paradise, PA)的使者農莊﹐ 享受幾天的個人退修。 讀過[暗室之后](蔡蘇娟傳記)的人都知道﹐ 19世紀末去中國宣道的李曼女士姐妹倆﹐ 二次大戰後把罹患眼疾﹑ 畏光的蔡蘇娟姐妹﹐ 從中國帶回賓州她們的家園照顧。 她們在1966年又把祖傳的上百畝土地連同其上幾棟建築物的莊園﹐ 捐贈給那時剛成立不久的「基督使者協會」(Ambassadors For Christ, Inc)。希望神使用這些產業﹐透過福音傳導﹐ 門徒訓練﹐ 團契聚會﹐ 持續她們對華人傳揚神救贖恩典的心志與使命。 美國東部的基督徒留學生對於「使者協會」應該都不陌生。他們多年來致力於協助美國大學校園的華人學生查經班﹐ 出版的使者雙月刊雜誌﹐ 曾經是基督徒學生的屬靈糧食之一。 如今他們的事工隨著時代進展也變得多元化﹐ 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特會和三年一次的宣道大會﹐ 繼續培訓神國的使者。 我來美國頭幾年﹐ 在德州唸書﹐ 離賓州甚遠。但因喜歡閱讀﹐ 自告奮勇負責學校華人研究生團契的圖書管理。 在那沒有網路的時代﹐ 要購買中文的基督信仰書籍﹐ 除了向「中信」書房(加州)﹐ 就是使者書房﹔ 因此與使者那時的書房負責人時有聯絡。 接著參與教會月刊的編輯。會眾雖然有800多人﹐ 但每個月要找到10來篇文章﹐ 還真困難﹗ 主編於是請那時使者雜誌的主編蘇文峰弟兄南下﹐ 給大家舉辦文字培訓班。 利用一個長週末﹐ 從禮拜五晚上﹐ 週六全天﹐ 主日午晚﹐ 到週一下午﹐ 蘇弟兄傾囊教導﹐ 如何找題材﹐ 構思﹐ 下筆﹐ 集結成文。 參加的﹐ 除了教會月刊編輯組員﹐ 還有不少會友。我們這些編輯暗自高興﹐ 也許以後邀請人寫文﹐ 不再是耗時耗力的事情﹖ 蘇弟兄希望參加培訓班之後﹐ 每個人能寫一篇﹐ 寄給「使者雜誌」。 我那時寫文﹐ 主要是投遞多數留學生們獲贈的「中央日報」的副刊﹐ 或是為教會月刊。為了應付蘇弟兄給的功課﹐ 認真的花了幾天﹐ 寫了一篇生活心得﹐ 寄去。 沒想到他很詳細批閱﹐ 回信告訴我文章的優點﹐ 也提供中肯的改進之處﹔ 最後說要刊登在哪一期的使者雜誌。 一個忙碌的主編如此鼓勵寫作的新手﹐ 讓我真是感動。以後有文章﹐ 理所當然的寄給使者雜誌。而蘇弟兄夫婦也如起初的﹐ 每次必有回覆。 在那沒有電郵的年日﹐ 編輯與投稿者如此的互動﹐ 相信不是普遍現象。 後來主編「導向月刊」的滌然老姐妹(已過世﹐ 導向也已停刊)﹐說她之所以會出來承擔基督徒刊物的編輯工作﹐ 也是受蘇弟兄的編審態度感召。果然滌然姐妹在主編「導向」時﹐ 對於投稿者也是秉著鼓勵提攜的心﹐ 有文章去﹐ 必有信回。 我持續給「使者」投稿﹐ 直到蘇弟兄去加州唸神學﹐ 而後辦「海外校園」雜誌﹔ 使者雜誌的主編幾次換人﹐ 而自己的文字服事則逐漸轉向書籍翻譯為止。 與使者協會的關係又恢復到最初的書籍訂購﹐ 不過不再為團契﹐ 只是為自己。而多年來﹐ 幾次有機會經過那裡﹐ 也只是進去書房看看有甚麼新書來到﹔ 未曾在此住宿。 住紐約的妹妹則是每年春假﹐ 都會帶著她輔導的高中與大學生的團契同工們來使者農莊﹐ 有小型退修會。 今年北美的春天來的晚。往昔在四月盛開的花﹐ 延到五月才綻放。 我們住的農莊外一株蘋果樹﹐ 滿枝椏的小白花﹐ 散發隱約幽香。週圍大片玉米田﹐ 一片蔥綠。不時見到一些褐色野兔蹦跳在莊園的草地上。寧謐的氣氛﹐ 很適合心靈休憩自省。 繞著樂園鎮的田園散步﹐ 思索。 以文字來牧養信徒﹐ 是回台灣時﹐ 聽到一個基督徒出版社社長的心志。 我起初涉入文字事工領域﹐ 並不是使命感催促﹐ 只因為自己新生命所需的糧食多來自書籍﹐ 於是也就單純的以文字記錄信仰的經歷。 然而逐漸體會﹐ 文字這工具其超乎時空的作用。話語固然快速﹐ 但也可能如輕煙﹐ 過耳即忘。文字的敘述則是存留著﹐ 讓需要者隨時取閱。 如今網路無遠弗屆。基督徒如何用這個通道﹐ 將滋養生命的信息有系統傳送給需要的人﹔ 並且將網路平臺與實體空間聯結﹐ 結集團隊﹐ 有效運作﹐ 建立國度性的無牆教會﹐ 但又能發揮教會牧養﹑教導﹑關懷的實質作用﹐ 使基督的生命藉著聖徒活出來﹐ 是那幾天我所思考﹑求問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