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8 12:14:19瀏覽3318|回應10|推薦46 | |
想寫這個系列﹐ 起初是為了幾個朋友﹐ 她們的際遇和掙扎﹐ 激發我再次從聖經角度看赦免(饒恕)這個題旨。 同時間﹐ 我讀到著名靈修文集[竭誠為主](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的作者Oswald Chambers的一篇文章﹐ 開頭的一句話﹐ 讓我嚇了一跳﹕ It would be an immoral thing to forgive a man who did not say he was sorry. If a man sins against you and you go to him and point out that he has done wrong---if he hears you, then you can forgive him; but if he is obstinate you can do nothing…I have to remain steadfastly true to God’s justice. There are times when it would be easier to say, “Oh well, it does not matter, I forgive you.” However, the love of God is based on justice and holiness, and I must forgive on the same basis. (饒恕一個沒有悔悟的人是不道德的。 如果有人得罪你﹐你向他指出其錯誤﹐他若肯聽勸﹐ 你予以饒恕﹐若是他頑梗﹐ 你無法可行。。。。我必須堅守神的公義。有時說﹕ 「算了﹐我不想計較﹐就饒了你﹗」可能還比較容易﹔ 但是神的愛是基於祂的公義和聖潔﹐ 我對人的饒恕也必須基於此。) 因此陸續探討﹐ 使我吃驚的發現﹐ 如今有些教會對於饒恕偏差的教導﹐ 雖然無意﹐ 卻可能使得教會成為姑息罪的溫床。 難怪我的一個朋友很快電郵給我﹐ 說這些文章讓她看的費力﹐ 另一個則說顛覆她對於饒恕本來有的觀念。還有一個迫不及待我的續文﹐ 先打電話來﹐ 深入討論了幾個小時。我說﹐ 自己也是厘清了一些錯誤。 現今教會教導赦免(饒恕)的偏差或是不足在於﹕ (1)沒有分清饒恕的意願和饒恕的舉動﹐ 之間的差別﹔ (2)輔導受傷害的人﹐ 要他們趕快主動或是單方面釋出饒恕﹐ 認為如此可以減輕糾結的傷痛。----好像是把饒恕當作膏藥﹐ 往傷處一貼﹐ 就可以讓傷口癒合。 這麼作﹐ 不但誤解赦免(饒恕)的目的﹐ 沒有適當處理罪的問題﹐ 更沒有讓受傷者得著生命的醫治。 也因此我的系列前面幾篇﹐ 盡可能闡明﹕ 饒恕的意願與饒恕的舉動﹐ 各自的定義﹔ 神施予赦免(饒恕)的目的﹐ 也給予教會這樣的權柄﹔ 愛心不足﹐ 使人不想對質﹔ 但是 沒有對質和指正﹐難以讓饒恕落實﹔ 聖經的饒恕﹐ 與華人文化恕道觀念的差異。 在此﹐ 我還是要重申﹐ 人不是以悔悟來「交換」神的赦免﹐ 因為人悔悟之前﹐ 神已經對人有赦免的意願﹐ 透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的死﹐ 終結罪惡的權勢。神不要有一人失喪﹔ 但悔悟是使得人來到合宜的位置﹐ 讓赦免的恩典落實於生命﹐ 脫離罪的權勢。 赦免之後﹐ 神看待領受赦免的人是聖潔﹑ 沒有瑕疵的﹔ 不再重提舊事﹐ 不再紀念過去的罪﹐ 我們饒恕了人也是如此。 而接下去我想要探討的是﹐ 在傷害者不認錯﹐ 或是已經過世﹐ 受傷者該怎麼辦﹖ 而這些傷害﹐ 就程度而言當然是嚴重的。 例如﹕一個未成年的女孩﹐ 因傳道人父親好心讓一個年輕人住到家裡來﹐ 後來卻被這個人性侵﹔ 一個姐妹接待昔日教會一個長老﹐ 因為來她住的城市開會並講道﹐ 結果在她先生不在家時﹐ 幾近強暴她﹔ 丈夫棄家不顧﹐ 十多年生死未卜﹐ 留下妻子獨力撫養幾個幼年孩子﹐ 還要承受婆家的不諒解﹔ 一個女兒被自己的父親多次性侵﹐ 母親知情卻不准她張揚﹔ 一個姐妹不斷承受身心暴力侵凌﹐ 不得不走出婚姻﹐ 但走不出羞慚的陰影﹔ 以及一個讀者在上篇回應裡提到的﹐ 一個女兒知悉身為教會領袖的父親數次外遇﹐ 被強迫要緘口﹐ 父女關係僵硬﹐ 且使得她拒絕基督教。。。。。 這些真實事故是舉說不完的﹐ 他們不是輔導的案例﹐ 而是活生生的生命。 每個生命呈現一個共同的圖像﹕ 扭曲而殘缺不全﹗(Twisted and Incomplete) 殘缺不全﹐ 在情緒上是覺得羞慚﹐ 屈辱﹐ 罪疚﹐ 憤怒﹐ 怨恨﹐ 失敗﹐ 無能﹐ 污穢﹐ 恐懼﹐ 苦毒﹐ 被拋棄﹑ 拒絕﹐ 無安全感﹐。。。 情緒影響思緒﹐ 思緒影響行為。 衍生的錯誤思維模式﹐ 例如﹕ 受傷的人﹐ 有時認為自己必然作錯甚麼﹐ 才招致被人傷害﹔ 被侵犯﹑ 或是被迫隱瞞罪行而沒有(或是無法)申訴的情況﹐ 久了﹐ 會不知不覺認為自己是個罪的共犯(很難以理喻的想法﹐卻是可能的)。 帶出來的行為可能是自卑畏縮﹐ 自暴自棄﹐ 冷漠待人﹐ 容易發怒﹐ 不信賴人﹐。。。 殘破的自我形象還產生的問題是﹕ 我的生命還有意義和價值﹖ 甚麼是我活下去的目的﹖ 於是﹐ 有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生命。 即使沒有結束生命的人﹐ 痛不欲生﹐ 困惑鬱結﹐ 仍然是揮之不去的常態。 處於這樣死蔭幽谷的人﹐ 他們需要的﹐ 不是人家來告訴﹕ 你要趕快饒恕﹐ 才能脫離這痛苦深淵。 他們需要幫助﹐ 能夠捨棄舊有的生命根基和樣式﹐ 領受新根基並重建。 他們需要恩典的陪伴﹐ 走這療傷﹑ 新生的旅程。 不要以為受傷的人﹐ 身處痛苦裡﹐ 必然樂於丟開舊生命。不﹗ 有的人就是執著的﹐ 不想放掉自己那能怨惱的權利。 因此這個陪伴同行過程﹐ 沒有既定公式﹐ 或是時間表。因為那可能會是進三步﹐ 接著又退兩步。 陪伴者﹐ 不只是接納關懷﹐ 還要安然等候﹐ 鍥而不捨。最重要是相信。 當受傷者覺得自己難以康復﹐ 不值得繼續走這旅程時﹐ 陪伴者還堅持相信﹐ 這路﹐ 走的下去﹐ 新的生命﹐ 終是會取代舊的。完整﹐ 會取代殘缺不全。 那不是一個臆想﹐ 而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下一篇﹐ 讓我分享一個目前還在進行的真實故事。 參考閱讀[牧師的兒子] 參考閱讀 [學習饒恕交出怨懟]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