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30 12:59:58瀏覽831|回應10|推薦22 | |
教會既然是基督的身體﹐ 自然要彰顯基督的真實。然而實況卻不是如此。 歷來教會面臨不少問題﹐ 例如只遵守禮儀﹐ 運作制度化﹐ 活動導向﹐ 附和潮流﹐ 宗派對立﹐ 等等。 但是最嚴重的﹐ 莫過於將神的救贖恩典廉價化﹐ 將「信而稱義」的福音﹐ 轉成遵循教條的「行為稱義」。 赦罪恩典原本是基督信仰最獨特的﹐ 其他宗教都沒有這個福音信息。佛教的輪迴﹐ 回教的五功﹐ 印度教的種姓制度﹐ 都著重信徒修行和義務。 我們看到新約使徒行傳﹐ 那些認識神恩典的信徒﹐ 在面臨逼迫時﹐ 仍然勇敢的出去傳揚使人得救的福音﹐ 神就以神蹟奇事印證他們所傳的真道。 但是到了初代的加拉太教會﹐ 信徒卻開始被教導從恩典的福音﹐ 轉回去守猶太教的律法傳統。 好像在奔暢的主流裡﹐ 一個反方向的暗流悄然醞釀而逐漸匯大。 信徒原本該順著主流﹐ 進入恩典自由的大洋﹐ 卻被暗流攪和而成的旋渦抓住﹐ 幾乎滅頂。 歷世歷代﹐ 這樣的現象一再出現﹐ 方式也許不同﹐ 卻都是要削弱恩典的可貴。 原本是基督身體的教會﹐ 在運作時﹐ 降格成為一個無生氣的機構組織﹔ 本來具有活潑生命氣息的﹐ 成為一個無機體之後﹐ 福音就失去其爆炸的拯救大能﹐ 淪為一堆字句教義。 教會為了留守信徒﹐ 就會以冰冷的典範和該遵守的教條拴住他們﹐ 營造「罪咎意識」﹐ 讓人在害怕中﹐ 不得不守那些制約﹐ 而失去在恩典裡的自由。 基督信仰的恩典到底是什麼﹖ 那就是神始終等祂流浪在外的孩子回來﹐ 享受天倫關係﹐ 而且在這樣的關係裡﹐ 生命得以成全。 祂造人類的時候﹐ 給予人尊貴的位份。神此未撤走那個位份﹐ 是人自己離開﹐ 放棄。而當人願意回來時﹐ 神既往不咎﹐ 重新接納。 新約裡﹐ 耶穌講的「浪子的故事」就是如此﹐ 父親看那個流浪多年﹐ 羞愧落魄回來的孩子是失而復得﹐ 死而復生。他沒有追究這個孩子怎麼浪蕩用完他分得的產業﹐ 只是歡喜的置辦宴席﹐ 迎接他的歸來。 換句話說﹐ 只要我們覺得在世界流浪夠了﹐ 到了窮途末路﹐ 想要回家﹐ 父神就伸開雙臂把我們攬進懷中。 這是無恩典的世界文化難以置信的﹐ 也不是我們從小聽到的道德教導。 坦白說﹐ 這個恩典的故事真是顛覆我們一貫的家庭教育﹔ 這豈不是鼓勵孩子翹家嗎﹖ 難怪故事裡那個在家克盡職守的大兒子義憤填膺﹐ 誰不會如此呢﹖ 我們習慣的社會體系是講功德的﹐ 從小到老﹐ 人是不斷被評估和考核﹐ 各樣的標準加在我們身上﹐ 給我們打分數﹐ 體形﹐ 容貌﹐ 舉止﹐ 學業﹐ 工作﹐ 婚姻﹐ 家世﹐ 孩子表現﹐。。。所有想得到﹐ 看得到的﹐ 都可以被衡量和比較 。當然我們也習慣以此去對待別人。 而神的國度卻不是用這樣的評分法則。人類以為的那麼一位吹毛求疵﹐ 凡事要審判的父神﹐ 按耶穌的傳講﹐ 是愛我們的神﹐ 祂就是要愛﹐ 要接納。 人類卻無法相信﹐ 因為無恩典的環境﹐ 讓我們不敢奢望這樣的好事。 人們寧可認命﹐ 在生命圍起一層又一層的保護﹐ 試著用自己可以掌控的方式來處理生活與生命的難題﹔ 這樣似乎比較保險。我們選擇繞遠路﹐ 總感覺﹐ 自己一定要作些什麼﹐ 才配得接納。 然而﹐ 基督信仰的神是不在乎我們要為祂作什麼事﹐ 作多少事﹐ 存積多少美德﹐ 而是希望我們肯在乎祂的為我們作了什麼事---- 祂讓無罪的耶穌為人類上了十字架﹐ 付清罪債﹐ 將我們回父家的路打通。 那路﹐ 短的不能再短﹐ 就是簡單的幾個字﹕ 耶穌﹐ 我需要你﹗ 耶穌﹐ 救我﹗ 耶穌﹐ 我來就近你。 我們無須付出什麼﹐ 就得著這樣的宏恩﹐ 因為神傾其所有﹐ 自己付了昂貴的代價。 這樣的恩典﹐ 可悲而老實講﹐ 教會裡﹐ 真心相信﹐ 領受而身歷的人還真不多。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