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9 07:01:07瀏覽1745|回應5|推薦59 | |
上一篇[電影「復活」觀後感]的文章,格友大海回應,現今傳道人除了談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也應分享個人親身復活的經歷。他的說詞令我深思多日。 的確,我們跟人分享基督的福音,不應該是抽象的道理,或只是談歷史事件。 如果耶穌的「死而復活」不能落實於我們,不成為我們現今的親身經歷,那麼我們所信的就是枉然。 當我再去細讀新約福音書,尤其耶穌敘說的一些比喻,發現「死而復活」的主題不斷出現,或明顯或隱含於那些故事裡。 耶穌捨己,在十字架上死,是為世人贖罪;祂的復活,為了給世人新生命。但是,讓人得新生命,上帝的心意何在? 我試著以一個基督徒熟悉的比喻來解說。 [有一次,好些稅棍和壞人都來聽耶穌講道。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埋怨說:「這個人竟接納壞人,並且跟他們一起吃飯!」因此,耶穌給他們講一個比喻。。。 耶穌繼續說:「某人有兩個兒子。那小兒子對父親說:『爸爸,請你現在就把我應得的產業分給我。』父親就把產業分給兩個兒子。 過幾天,小兒子賣掉了分得的產業,帶著錢,離家走了。他到了遙遠的地方,在那裏揮霍無度,過放蕩的生活。 當他花盡了所有的一切,那地方發生了嚴重饑荒,他就一貧如洗,只好去投靠當地的一個居民;那人打發他到自己的農場去養豬。他恨不得拿豬吃的豆莢來充飢;可是,沒有人給他任何東西吃。 最後,他覺醒過來,說:『我父親那裏有許多雇工,他們糧食充足有餘,我反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回到父親那裏去,對他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請把我當作你的雇工吧!』於是,他動身回父親那裏去。 他離家還遠,父親望見了他,就充滿愛憐,奔向前去,緊抱著他,不停地親吻。兒子說:『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 可是父親吩咐僕人說:『趕快拿最好的衣服給他穿上,拿戒指給他戴上,拿鞋子替他穿上,把那頭小肥牛牽來,宰了,讓我們設宴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於是大家歡宴起來。 那時候,大兒子正在農場。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音樂和跳舞的聲音。他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怎麼一回事。僕人回答:『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看見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小肥牛宰了。』 大兒子非常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出來勸他。他卻對父親說:『你看,這些年來,我像奴隸一樣為你工作,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你給過我甚麼呢?連一頭小山羊讓我跟朋友們熱鬧一番都沒有!但是你這個兒子,他把你的財產都花在娼妓身上,現在回來,你就為他宰了小肥牛!』 父親對他說:『孩子啊,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這個弟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我們為他設宴慶祝是應該的。』」(路加福音15:1-2,11-32新譯本)] 上述這個比喻,在新約聖經裡,常被安上「浪子回家」的標題。而教會舉辦佈道會時,也常引用,勸籲人要悔改,像這個小兒子一樣,回到父神家中。然而如此詮釋,容易落入人本立場,專注小兒子的舉動,而錯失了恩典福音的焦點。 故事裡,小兒子放蕩不羈,父親未死,就開口要父親分家產。大兒子則是辛苦持家,克勤克儉。 浪蕩的小兒子把財產揮霍精光,窮苦潦倒,打算回家,求得父親寬諒,作個僱工。 故事至此,小兒子雖然走投無路,其實尚未真正悔悟。他仍然覺得可以靠自己力量,謀生糊口。 父親遠遠辨認出小兒子的身影,卻是歡喜趨迎浪子的歸來,不但重新承認這個兒子,還為他舉辦洗塵歡慶的盛大筵席。 恩典彰顯的時刻,就是人被光照的契機。 小兒子看清:那個索求無度,自私自利的「自我」;那個卑賤潦倒,無以為生的「自我」,那個企圖憑藉己力,苟延殘喘的「自我」。 他也看清:原來父親認為重要而難過的,不是那些已經散落的財產,而是他多年離家在外,斷絕的「父子關係」。 父親的恩慈舉動,讓小兒子感動折服。當他再次領受兒子的身份時,他不只放下作僱工的籌算,更是全然「棄絕自我」,了結「掌控、抓取、圖利自我」的生命型態。 他了解這個「兒子身份」,不是過往關係的延續,而是重新開始:是他不配擁有,卻必須順服接受,因為是出於父親深厚的恩澤憐恤。至此他才是真的醒悟和謙卑回歸。 這個故事的下半部是辛苦工作的大兒子回來,知道父親居然為浪子弟弟擺設筵席,邀約親友,歡告眾人,而非常惱怒。他認為那個浪子是罪有應得,不該再回來羞辱家名。 他也覺得自己辛勤工作,卻未曾得到這樣的待遇,而憤憤不平。 然而父親卻勸他,看弟弟如同「死而復活」,是值得歡喜慶祝;而他雖然沒有給大兒子設宴款友,那是因為家裡所有的,本來都是大兒子可以享用的。 耶穌的這個故事固然有其時空場景和敘述對象,但是也點出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人們眼中的「壞人」,是不守道德禮法,是追求自我享受,是社會的敗類,是家門的羞恥。 可是一旦他們悔悟,歸向上帝,上帝就接納他們,赦免以前的罪行,甚至除去他們的罪性。 這裡一個更重要的真理是,甚至遠在人悔悟之前,上帝早已饒恕。人的懺悔,不過是讓上帝的赦免恩典得以落實於我們。因為真實的悔悟,不單只是供認自己的過錯,或只是認清自己的罪性,而是認定「自我的死」,因此就得著復活的耶穌基督給予的新生命。 「死而復活」,恆是恩典福音的精髓,也是耶穌基督諸多比喻故事的重點。 不過世上還有另一種人,為數更多。他們應該算是社會的中堅份子,是辛勤工作,恪守道德法紀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社會才能維持相當的生產和秩序。 但是這樣的人卻是如同故事裡的大兒子。覺得自己勞苦功高,瞧不起放蕩,遊手好閒的人。 他們雖然行事為人看起來正派,但他們的努力是為自己,所有的計劃也是為自己。人們的讚賞,更是令他們自得自滿。 他們雖然表面作正確的事情,卻是出自錯誤的動機。 對上帝而言,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是疏遠的,甚至也不認識上帝,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好,不覺得需要上帝的赦免恩典,所以他們不會來求告上帝。他們覺得自己是強者;只有懦弱無用或是行為敗壞的人才需要上帝。 歸根結底,他們不會看到自己的罪,是「自我中心」,而且驕傲。從某個層面來說,他們心盲,態度鋼硬。就算在教會裡,名義上相信上帝,好像在上帝家裡,卻是跟浪蕩在外的遊子一樣。所以,不管是浪子,或是恪守道德的人,都是活在罪中,在上帝眼中,都是遠離上帝。 然而,這個故事結尾讓人驚詫的是,父親也是耐心而恩慈的對待這個頂撞他的大兒子,苦心要挽回,要維繫並進深彼此的關係。 整個故事也點出,當我們只想要上帝給予我們各種資源,希望上帝垂聽和回應我們的不同祈求,滿足自我,卻不是看重與祂的關係時,上帝仍然顧念我們。像這個父親一樣,希望我們回轉,領受上帝兒女的寶貴身份。 一旦有兒女的身份,父親所有的也都是兒女可以享有的。祂未曾要將福氣隱藏,而是希望所有世人都能得著。 這就是上帝對待人類的恩慈,非常浩大,非常精深。祂能創造一切資源,與人一起享用。但是上帝最看重的,卻是人願意回轉親近祂,以祂為「天父」,接受祂愛的擁抱。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