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17 13:07:19瀏覽1437|回應1|推薦22 | |
以前,我沒有這切身感受,因為只是從遙遠、抽象角度看死亡;參加一些追思禮拜,牧師的證道也多半著重逝者的生平,和過世後與主耶穌無間隔的美好會聚,沖淡了「死亡本身」的冷酷和可怕。 但是從爸爸臨終的過程,我目睹人面對「必然會死」的絕對無能為力。 如同一場必輸的拔河。競技場上,惡者力道巨大,即使人腳跟用力著地,奮力拉著生命之繩,但是腳底的細砂小石流動翻滾,讓人踉蹌滑跌,手中的生命之索也不斷被抽拉去。 至終,人蹲伏著,喘息著,鬆垮無助的附著繩索的最後一端,無力抬眼看那毫不留情,進逼籠罩的龐大黑暗權勢。 從最初,在伊甸園,人選擇聽從惡者的誘導,不信從給予生命的創造主,就開始走上「失去生命」的路,註定持續的下行。那就是聖經對於人犯罪的詮釋,也明述:罪的結局,就是死。 等在終端的惡者,獰笑的舉起死亡的毒鉤,堂而皇之接收它的擄物。 然而,在人臨終過程,基督教會是否幫助當事人或是家屬,以誠實心態去面對可憎的死亡?還是閃爍其辭,迴避正視,只嚅嚅喏喏的勸慰要靠主有盼望;或是乾脆急速越過這個階段,只描繪死後回歸天家的圖像? 最近這些時日,我回顧,是我過去疏忽,沒有留心聽?還是教會牧者甚少給予信徒正確的死亡觀? 在我父親彌留之時,有個朋友傳給我她靈修讀到的,陶恕牧師的這篇話語: 「我確信我們的主在尋找以屬天的事為念的基督徒,因祂的話勉勵我們要存專一的目標,就是相信祂能釋放我們脫離死亡的恐懼, 以及明天的變化無常。倘若我們已經達到屬靈真正的委身,以致天上的奇蹟離我們那麼近,使我們渴望主的同在,那麼每當我們發現身體出現毛病時,就不會如此膽顫懼怕與歇斯底里。 我認為真正奉獻的基督徒,不應害怕死亡,我們無須懼怕;因為耶穌曾應許祂要為所有重生的人預備一個合適的地方,藉著永約的血,使他們從這個充滿痛苦與壓力的世界中復活過來,進入那天上光明和祥和的世界。 請留意耶穌的話:在我父的家裡, 有許多住處;如果這是祂父親的家,它也是我們父親的家,因為主耶穌是我們的長兄。 耶穌也說:我要.....去, 見我的父, 也是你們的父; 見我的神, 也是你們的神! 如果天父的家是耶穌的家,那麼它也是祂所有兒女的家!我們基督徒實在比我們真正知道的還要富足。」 老實說,我對於這些話語是否真的出自陶恕牧師感到存疑,還是像中文版本的「荒漠甘泉」那樣,有許多字句是華人信徒自己的添加? 我知道這個朋友的心意是要鼓勵我,安慰我。可是,乍讀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她就如我過往那樣,對於臨終和死亡是欠缺實質的深入體會。 對我而言,在當時,上述那些聽來屬靈高調的話語沒有給我勸導慰藉,反而刺痛我的心,甚至讓我憤慨。 首先所引用的約翰福音14章耶穌對門徒們講的比喻,耶穌說在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他去,是為我們預備住處。我知道一些牧者在追思禮拜裡也會以此證道,將這個比喻解釋成耶穌為信徒預備「死後天家的居所」。 然而耶穌這個比喻的主要意思並非如此。再者,基督徒若只因自己能脫離充滿痛苦與壓力的世界,死後能進光明祥和的天家,於是不懼怕死亡,那是自私而浮面的信仰。 我在札記裡記錄那時的心境: 「八月時我們陪伴爸爸行此生最後的一段路程,目睹他肉身承受無法逆轉的衰竭,對於他,那是非常辛苦艱難的過程。我體會,死亡,依然是惡者最大的武器。然而我也重新審視聖經對死亡與復活的教導,未必是我們一向認為的靈魂到天家,永享福樂。如果是那樣,佛教徒的極樂世界,回教徒的樂境,加上基督徒的天堂美境,好像就是殊途同歸了。」 「人世的親情、愛情、友情,不論我們看為多麼寶貴,因著死亡而來的分離和關係的終止,依然是讓人痛苦的。但按照哥林多前書15章,耶穌基督的復活,不單只是讓我們生發期盼日後與過世的親人在天家相聚而已。」 「我們對死亡,和死亡關連的一切,例如疾病、老邁、失能,感到懼怕、厭惡,乃是本能,因為我們原初受造,不是該去經歷死;但如今我們因著罪,逃不過死,這之間的拉鋸是無奈且無助的。」 「對死亡正確的懼怕和憎惡,來自對生命真正的尊重和愛惜;驅使我們以正確心態看待罪的權勢對於人類整體和個別的凌遲,也才會渴望遠離罪惡。這不是膽怯,或是臣服死亡權勢。如同對疼痛的害怕,驅使人遠離許多危險的狀況,學習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