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7 11:13:18瀏覽1092|回應0|推薦5 | |
新疆古稱西疆,唐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新疆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千絲萬縷,一直到左宗棠西征,新疆建省,才算塵埃落定。當時湘人楊昌濬針對「春風不渡玉門關」句賦詞讚美左宗棠的功業: 「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裁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新疆是中國第一大省,面積壹佰陸拾多萬平方公里,占全中國面積六分之一,是法國的三倍、日本的四倍半,古稱西疆。自古是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地區,新疆跟台灣一樣,地處中國邊疆,國防地位重要。新疆在清末面臨內憂外患,當時內有回亂,外有俄國欺侮,一八六五年阿古柏入侵南疆,一八七一年俄國強佔伊犂,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左宗棠受命陝甘總督兼欽差大臣,督辦新彊軍務,左宗棠採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策略,以優勢兵力並取得新彊住民支持,收復天山北部。阿古柏自殺,其子率部敗走南彊,左宗棠乘勝追擊,光緒三年全疆平定。一八八○年左宗棠以六十歲高齡親臨哈密大營,準備與盤據在伊犂的俄軍決一死戰。同時清政府派曾紀澤前往俄國談判收復伊犂,幾經波折,在中國軍事壓力之下,俄國簽訂中俄伊犂條約,俄國同意歸還伊犂,中國賠俄國九百盧布,並允許俄人在伊犂不納稅貿易。中俄伊犂條約雖然仍屬不平等條約,但是在迭經戰亂、疲弱不堪的中國,能有此結果已屬不易。收回伊犂以後,左宗棠前後五次上奏朝廷建議新彊設省,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新彊建省。 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發現台灣國防地位重要,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醇親王奕環與北洋大臣李鴻章聯名上奏,建議台灣設省,因為台灣是「南洋門戶」、「延裘千里,民物繁富」,德宗採納,派劉銘傳為台灣巡撫。 台灣比新疆晚一年建省,建省的原因都是因外患及國防考量,新疆比台灣大四十六倍,歷史悠久,種族及文化都極多元化,而台灣是新的漢人移民世界,漢人進入台灣之前,台灣只有文化停頓在部落時代的原住民,國民政府遷台之前雖然經過西班牙人、荷蘭人統治,後來清朝甲午戰敗又將台灣割給日本五十年之久,但是國民政府遷台以後,在原來的漢文化的基礎之上推行中國文化,己將西、荷、日的外來影響洗滌殆盡,所以與新疆比,台灣民族文化是單純的,除此以外,台灣與新疆都是地處邊陲,都在外敵環伺之下因 最近新疆發生動亂,假如在「反攻大陸」時代,政府必定大肆宣傳什麼「暴政必亡」、「敲響喪鐘」之類的詞彙全力醜化中共政權。如今國共關係走向和平共存,台灣官方沒有評論,在野黨也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太多煽風點火的言行,我認為這是台灣成熟、理性的表現,很好! 兩岸消除敵意,我們對大陸的任何災變、動亂都要秉持哀矜勿喜的態度,同時最好以台灣的民主、法治經驗給大陸一些建議。 治理像中國這樣大國,非法治化不可,人治是一條不通的路,假如當年大陸有集會遊行法、有鎮暴警察、有鎮暴裝備、有鎮暴經驗,天安門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治理一個封閉的停滯的社會,像北韓,靠人治、靠武力就可以了,但是治理一個像中國大陸那麼龐大、開放、多元化的社會,法治是當務之急,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在推動社會法治的過程,領導人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建設,那就是要對「法治」有信心。 千萬不要輕信「中國民族劣根性」之類的浮議而延宕法治化的進程。 我們衷心地希望新疆早日恢復平靜,大陸法治化成功。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