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9 14:40:23瀏覽910|回應0|推薦0 | |
民國九十三年五月十四日在中時人間副刊看到王美秀女士回應龍應台的一篇文章,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當龍女士指責台灣主體性與本土化具壓迫時,你可曾記得,五十年來國語與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強勢與優越?你可曾記得,我們小時候因為說台語被罰錢的受挫經驗?你可曾記得,大學時代操南部口音講一口台灣國語的男生,如何受到女生卑視與看輕?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我們成長烙印與記憶,為什麼台灣意識的強化,就一定成為『福佬沙文主義』與壓迫中國文化?五十多年來強勢的中國文化在台灣,難道不也是一種『中國文化沙文主義』?」 王美秀女士這種滿腹心酸,一肚子委曲的論調似乎成了國民黨打壓本土文化的定論,面對這種論調,國民黨也好,學者也好,似乎無人回應,無人回應是不屑理會呢?還是默默認錯呢?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個人對王美秀女士的說法深深不以為然,我認為王美秀女士學國語的痛苦經驗是一種「假悲情」,這跟民進黨常常掛在嘴邊的「四百年來…...」、「外來政權……」、「二二八……」、一樣是政治口號的的變型蟲,是擠不出眼淚的假悲情。在學校「國語」作為一門學科,自然應有其標準,發音不正確、受責罵、受處罰原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外省人」來自天南地北,除了北京人,所有外省人都會因母語的影響,
學國語會有不同的困難。譬如湖南、湖北、四川人的母語ㄙ、ㄣ不分,南方人多半沒有ㄦ的音;山東、河南人國語四聲跟國語截然不同;對廣東人、福建人而言,困難更多。國語學不好跟數學考不好同樣要受罰,為什麼沒聽過山東人抱怨?廣東人訴苦?假如當年國民黨不強迫推行國語,今天台灣社會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子?「推行國語」是國民黨重要的「政績」,而這個「政績」被民進黨污蔑成「罪行」,民進黨為了致治目的的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固然令人氣憤,而國民黨面對此一責難,竟也無詞之辯解,國民黨之麻木一至於此,無怪乎國民黨一敗再敗也。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世界上許多古老民族的早期文字大多數也是象形文字,但是多數古文明的文字從象形文字演變成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有「語」「文」一致的方便;學習的方便;也有增加詞彙、表達抽象意念的方便。這些方便相對早期的象形文字而言卻是不方便,於是中國祖先們為了突破象形文字的障礙,發明了「會意」、「指示」、「轉注」、「假借」、「形聲」,所謂六書來突破象形文字的侷限性。以便創造新字、新詞彙,以表達抽象意念。中國文字成熟以後,其中形聲字就佔了目前常用中國文字的八成以上,再加上「假借」字也可以歸類於另一種形式後的形聲字,所以實際上形聲文字超過九成。而許多文字同時具備「形聲」及「會意」的兩種規律,如「同」字加水字邊唸「洞」,加木字邊唸「桐」,加金字邊也唸 「銅」,不但讀音類似而且字義一目瞭然,形聲字的另一特色是發音標準被匡住了,兩千年來變化不多,這跟拼音文字截然不同,拼音文字對發音而言太方便了,任何方言都可以借用字母來變成自己的文字,所以在歐洲蠻族興起,古希臘文死了,拉丁文死了,德國、法國、英國等借用字母創造自己的國語,文字被語言吞沒,歐洲變成許多不同語言的民族國家,羅馬帝國崩解,從此歐洲無法再統一。而中文的讀音,相對拼音文字而言,變化是比較小的,漢人用文字控制語言,語言無法脫離文字自由發展,這也為什麼今天我們的國語還可以讀通詩經、楚詞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國能變成一個大一統國家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後,許多的政治家、學者一直希望統一語音,但是一直沒有成功,原因是中國太大了!而且象形文字的注音,對中文而言也是一大難題,古人用反切來拼音,用同音字來表示讀音,有其不精確跟無法普及到一般平民百姓的缺點,中國人一直沒有音標的觀念,所以儘管許多知識份子希望成就「語同音」的偉業,但是一直不能成功。雖然如此,因為大家都肯定秦始皇書同文的貢獻,所以歷代的知識份子、歷朝政府都在做「語同音」的努力。 「語同音」從周朝官方語言「雅言」開始,到秦漢的「通語」,到南北朝時代中原人士大舉南渡,把普通話帶到南方。北朝政府並強迫推行「普通話」,禁胡語。到歷代知識份子為了詩詞、文章及戲曲的目的在音韻學以及訓詁學的研究,中國除了邊疆省份之外,基本上音韻 是統一的,所以山東人做的詩詞跟廣東人做的詩詞、平仄韻腳絕對相同,但是對於一般平民百姓而言,南腔北調語言溝通卻依然是個問題。到了清朝雍正時代有「正音書院」的設置,以專責機構來推行國語,而「正音書院」主要工作之一竟是強迫廣東、福建人學普通話,因為廣東、福建的語言,混雜了許多原住民的方言,與廣大的京韻區與湖廣韻區域的漢族語言不能溝通,雍正六年皇帝諭內容:「………凡陳奏履歷之時,唯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其敷奏對揚,尚有不可通曉之語;則赴任他省,又安能於宣讀訓諭,審斷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乎?官民上下語言不通,必致史胥從中代為傳述,於是漆飾假借,百弊叢生,而事理之遺誤者多矣。」雍正的主張因為地方督撫:「皆忽為不急之務,虛應故事」而不成功。但是清末的學者王小航,勞乃宣等皆致力於拼音及藉拼音來推廣平民教育的努力。民國以後也紛紛參加推行國語的工作。 民國成立,學者及政府間達成共識,其努力的方向從統一語音到推廣平民教育,其經過及大事如下: (一) 民國元年七月十日教育部召集「臨時教育會議」於北京,八 月七日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 (二) 民國元年教育部通過設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聘請吳稚暉 先生為主任。會員選聘:1.教育部延聘。2.各地代表;每省二人、華僑一人。會員資格:1.精通音韻。2.通一種或二種以上之外文。3.深通小學。4.諳多處方言。 (三) 民國二年二月十五日續音統一會正式成立,選吳稚暉為會長 、王小航為副會長,會員教育部公告者八十人,到會者四十四人,其重要成就為:1.逐字審定國音,一個多月共通過了六千五百多字的「國音」。2.會中正式通過ㄅㄆㄇㄈ為中國字注音字母。今天得們說的國語標準音大多數是專定學者逐字審訂的,其中沒有政治干預,更沒有地域的考量。 (四) 民國七年教育部公佈注音字母計聲母二十四個、介母三個、 韻母十二個,另訂濁音符號及四聲點法。 (五) 民國九年八月第六屆全國教育聯合會在上海開會議決「請教 育部廣徵各方意見,定北京音為國音標準。照此旨修正國【國音字典】,即行頒布」。 (六) 民國十七年教育部改「國語統一籌備會」為「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民國十八年擬訂推行國語實施辦法,用行政命令有計劃的推動國語。 (七) 民國二十四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改為「教育部國語推 行委員會」,仍騁吳稚暉為主任委員。 (八) 民國三十四年立法院正式通過「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 條例」,吳稚暉為主任委員,委員有:胡適、趙元任、傅斯年、朱自清等。 (九) 民國三十七年在台創國語日報,洪炎秋為社長。 (十) 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政府除了用政令之外,並大力宣導推行 國語。舉辦「國語文研討會」、「國語文演說比賽」、「國語文辯論」。 (十一) 民國五十八年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為推行國語專責 機構,學者、教育工作者、政府大家的結果,終於有今天人人都會講國語,人人聽得懂國語的局面。 從上述中國自古致力語同音,到今日人人會講國語的歷程,我們發現中國人企圖完成「語同音」,也就是推行國語的努力超過兩千年之久,兩千年來許多學者費盡心力,台灣一直到民國七0年代才算大功告成。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大陸淪陷,共產黨並沒有因為「推行國語」是國民黨的政策而有所改變。共產政府對推動國語用功之勤,成效之大絕不亞於國民黨。兩黨有志一同的努力,今天大陸十三億人都會講國語,台商到大陸任何省份通行無阻。散居世界各地的華僑往來也沒有語言障礙,這是海峽兩岸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民國以來在推行國語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是吳稚暉。吳稚暉以黨國元老之尊,一生不求名不求利,從民前年即致力於推行國語的工作,一直到老死台灣,奮力不懈者凡五十餘年。吳稚暉先生除 了致力於「語同音」的工作外,還鑑於中國文字的學習困難,文盲太多,教育無法普及,所以推廣注音符號,希望「沒有學校的孩子,放牛、下田之餘暇,用二三十天的功夫,學會注音符號,再為他們編定生動有趣的課本,可供歌唱、加上注音、配上插圖,他們在山崗放牛的時候,牛兒食草,彼等臥伏於草際相與拼讀。」看!這是老一輩國民黨人的志業。 我們今天的小朋友,只要讀會注音符號,便可大量閱讀兒童書籍,更可用中文夾雜注音寫作文、通信,學中文不必逐字死記,吳稚暉先生應居首功也。吳稚暉先生領導「語音統一委員會」、「國語推行委員會」之外還主編了第一部國音字典,來台後以八十餘歲的高齡依然孜孜不倦地推動國語,催生「國語日報」,並期勉後進把推行國語當「文之事業」、「社會事業」來辦。民國四十二年吳稚暉以八十九歲高齡病逝台北,遺言「海葬」,並希望死後「只帶走一條內褲」。假如吳稚暉先生多活二十年,發現台灣人人都會講國語,不知道會有多高興。但是畢生殫精竭慮制訂注音符號,推行國語的一介書生吳稚暉先生卻是江蘇武進人,不會講國語,因為從小在無錫外婆家長,只會說一口無錫土話,吳稚暉先生演講,台下很多人都聽不懂。 民國以來的政治領袖從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都不是北京人,都不會講國語,但是都贊成推動國語,推動國語從頭到尾都沒有政治力介入,坊間有一個傳說,民國開國以後,曾經開會表決國 語問題,結果廣東話差一票沒有變成國語,這個傳說純屬虛構,事實上推行國語問題孫中山沒那麼小氣,廣東人也沒那麼小氣。對照國民黨推行國語,那麼多專家學者捐棄成見,竭盡心力的貢獻,以及政治人物的胸襟與識見,部份「文物打壓」論者是不是太小器了一點?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運動建立一個統一的語文,是政府、也是知識份子責無旁貸的工作。這跟尊重母語,打壓本土毫無關聯,把兒時學習國語些許不順利的經驗扭曲成文化打壓,是一種「假悲情」;是知識份子不經大腦屈從政治口號的盲從現象。 至於「中國文化沙文主義論者」及「中國文化打壓本土文化論者」,其立論更是荒謬。那使日據時代,除了少數社會高層皇民化台氿人外,整個台灣社會文化的基調還是中國的,一般百姓的思想、信仰、習俗,無一不是中國的。只不過因為台灣地處邊陲,受歷史、地理的影響,與中原文化有小異,但並無大不同,國民政府遷台,台灣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深度中國文」來解釋,台灣社會原來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旁支,民國三十八年以來,台灣文化在原有的漢文化基礎之上經過深耕,變得更精緻、更深沈、更多采多姿。台灣社會許多好的傳統,諸如:勤勞、節儉,也深深的影響到外省人。在交互融入的過程中,我看不出有任何文化衝突。把學習過程中的雞毛蒜皮小事擴大解釋成「文化打壓」簡直是無病呻吟,無理取鬧。 我認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知識份子的判斷能力受制於「政 治正確」、「討好選民」、「台灣悲情」變得混亂而幼稚。這才是台灣人的悲哀。 悲哀之餘,更令我們懷念吳稚老。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