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歷史看國共關係
2007/12/13 13:20:03瀏覽1010|回應0|推薦1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血肉橫飛的戰爭史,其中最殘酷的場景不是英法聯軍,不是鴉片戰爭,不是甲午戰爭,不是八國聯軍,甚至不是八年抗戰,而是國共之間的內戰。

國共之間從文鬥到武鬥,從民國十六年上海清共到西安事變之前的五次圍剿,雙方都傷亡慘重,抗戰軍與所謂國共合作,也只不過是表像,實質的鬥爭從未停止,因為內鬥無端消耗自己的力量,讓抗戰門得那麼辛苦,最後得到的是慘勝。假如沒有內鬥,抗戰八年日本會付出十倍以上的代價,內鬥的結果便宜了日本人。

國共鬥爭的原因至為複雜,除了少數領導人個人的野心、權力欲,許多的知識份子投入的動機是良善的,都是為了中國救亡圖存,爭的是救國方法,是建國路線,而方法路線變成意識型態的時候就勢不兩立了。

抗戰結束,內戰開打,國府在很短時間之內土崩瓦解,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

國民黨崩潰之快,簡直是史無前例,國民黨敗亡的原因很多,史學家研究,大多數學者都歸咎於國民黨貪污腐敗,而我認為這是見樹不見木林的說法。我的認為蔣介石本人在軍事的成就遠不如政治上的成就,而在政治上在大陸只不過沒有機會發揮而已,西方學者無不認為蔣的十年建設(民國十六年到民國二十六年)成就非凡,十年時間建立了一個西方民主法治政府,頒布了適用於現代社會的法律、統一貨幣、稅收,使國庫充實,而有力量致力教育、農工發展,但是所謂黃金十年,其實沒有一天平靜,除了五次剿共外,十九年的中原大戰接著發生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松滬之役,內部又有閩變、兩廣事件,國府幾乎無一日安寧。而十年建設有此成績誠屬難能可貴,連對蔣一向不友善的費正清都對蔣的成就大為肯定。

其實共產主義是中國現代化的逆流,共產思想就像瀘過性病毒,經過空氣傳染,所到之處,中國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當時只有兩種社會可以躲掉共產主義思潮的感染,一是西歐美國的真正資本主義社會,一定宗教國家,尤其是回教社會,用意識型態對抗意識型態,而中國當時是處在中世紀的農業社會,抗戰八年民窮財盡,戰爭結束後第一要務是整頓金融,恢復各項建設,但是整頓金融非先裁軍不可,當時中國根本無力養那麼多軍隊,但是內戰爆發,裁軍剛一執行就被迫叫停,國府並非沒有財經人才,法幣歷經八年抗戰都尚稱穩定。但是勝利後內戰問題、軍費問題,干擾了金融改革,為軍費及通貨問題,蔣、宋之間經常激烈爭執。

宋說:「中共央銀行不能再多印一毛錢,否則必然通貨膨脹。」

蔣說:「我非要四千萬不可,沒有錢發軍餉,明天就可能兵變,還談什麼通貨膨脹。」

裁軍決策迫於內戰中途停止,抗戰結束財政負擔因內戰反而加重。百姓渴望和平,士無鬥志,政府面臨的問題千頭萬緒,百廢待興,樣樣都要錢,但是政府已經一窮二白,共產黨乘機全面出擊,共產主義的理想至為動聽,共產黨員充滿自信,連國際友人都相信毛澤東是土地改革者,勞苦大眾的救星,歷史走到這一步,已經是一局死棋,大羅神仙也救不了國民黨。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國民黨之敗是非戰之罪也,國民黨處在一個變革中的農業社會,在思想上、意識型態上,根本無力對抗共產思想,何況戰後千瘡百孔的社會,療傷止痛尚且無暇,那經得起共黨火上加油。至於共產主義的可行性問題,以俄國為例,一直到哥巴契夫時代才有結論,而當時俄國已實行共產主義八十多年,當時中國知識份子對共產主義充滿激情與幻想,是非對錯沒經過實驗,不會有答案。

國共問題其實是路線問題,「時間」澄清了、印證了許多理論,時間也應該化解掉許多恩怨,所謂一笑泯恩仇,過去的武鬥是多麼的無稽與不值。

回顧這段歷史,雙方都應該記取這頁殘酷的、用鮮血記錄的教訓,中國人再也不要打內戰,骨肉相殘的悲劇到此為止,尤其是只是為了主張、信仰。

假如大家都相信鄧小平的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那麼國共的路線之爭已經有了答案,剩下來的只是政權問題及面子問題,這從中共通過「物權法」已經得到證明。

問題已有答案,事實已經說明一切,台灣當局應該把問題拉回爭執的起點,回歸理性的思辯,座上談判桌爭裡子而讓出面子,爭千秋而忍一時。

共產黨更要有以大事小的胸襟,接受經驗的勇氣,任何對台灣的壓迫,都有失大漢民族的大家風範,都無助於兩岸的通一。

兩岸的談判,除了實務的經貿問題以外,我建議台灣當局更要大膽的、主動的從務虛的學術辯論切入,如雙方學者共同研究抗戰史,在民族大義的基礎上,對於殉國將士相互承認。又如從財經政策切入,以台灣經驗提供大陸如何應付通貨膨脹、貨幣升值的優缺點等等。

歷史走到國共內鬥該結束的時候。

當大陸已經放棄共產主義的時候。

當大陸已經和平崛起以後。

當我們每年對大陸出超幾百億以後。

我們還像二百五一樣,整天對大陸橫眉豎目來表態自己愛台灣、騙選票,這些人才是賣台集團。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wu0211&aid=145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