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藥膳的基本原則
2007/10/22 13:07:28瀏覽893|回應1|推薦24

藥膳的基本原則

藥膳係根據中醫理論,以「寒、熱」、「虛、實」的原則,既重視攝食者體質的適應及生理機能的均衡,尤其強化胃腸道的消化、吸收機能;同時,亦重視所謂的「後天之本」內涵的改善。飲食、營養、藥膳、藥物與攝食者的體質、正常生理機能及病症、病勢,是否適應均衡,其產生的效用關係十分密切。在古典中醫學的「素問」,其中記述「胃氣盛則病退」,「胃氣弱則病進」,「胃氣絕則不治」;可見一個人是否健康,除了來自出生遺傳因子的「先天之本」─「體質」外,還有出生後的生命泉源「後天之本」─「環境」,即是飲食、生活方式、工作活動、文化背景、養生內涵等等的因素所影響。

身體若有不適出現病症時,傳統觀念都認為應及早診治,但欲治療疾病且能治癒疾病,必需了解食物與藥物的性質(性味和氣味),同時亦必需了解患者的體質以及疾病的性質、症狀、病勢等,綜合診斷,相互配合,正所謂中醫的「辨證施治」,如此才能發揮優異的療效。倘若不甚了解或不運用中醫醫理的四診「望、聞、問、切」及八證「陰、陽」、「表、」、「寒、熱」、「虛、實」治病基本原則,往往就會有誤用到適得其反的方法治病,以致病情不但不能獲得改善,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加惡化。

自然養生要訣與其理念為:「活好當前,身心愉悅;回歸自然,陰陽調和;飲食有節,均衡營養;起居有序,生活規律;養身在動,氣血脈通;養心在靜,神清氣爽;舒解壓力,無憂無慮;注重保健,健康自在;力行生食,生機永現」;尤其「以自己的體力治好本身的疾病」是最為上策;亦即平日要重視三餐飲食與營養的均衡,全方位的保健,持有「預防重於治療」健康管理的觀念;並非一生病就想到吃藥,但可惜的是,當今有許多人,包括高級知識人士,當致病或治病時都很心急,隨時隨處都想「用良藥急治病」的念頭。其實,藥材與食材一樣無關良與不良,食物猶如藥物一樣,應用得當既能「治病」,但應用不當亦能「致病」;最近發現,有某些腫癌患者病情原已有好轉,但因他人的介紹而服食某某研究防治癌方,若有致毒性或致肝毒性等,致使病情加速惡化甚至死亡。因此,請勿隨意服食偏方,或勿輕易相信祇有幾篇短時間完成之抗癌研究報告而淪為白老鼠的下場。

為了維護健康或為了治療疾病,千萬勿因食物來源或製作的問題,或飲食成份或內涵的偏差,或藥膳素材或調製的不當,或採藥用藥的認知錯誤,或環境中含有致毒的成分,或生活工作壓力的過大,或其他無名、無形之有害因素的損傷等等,而導致身心靈遭受重大的負面影響。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liuliulang&aid=1316446

 回應文章

劉六郎 jasonliula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藥膳食療所稱的五性五味五色五行五臟
2007/11/17 06:58

藥膳食療所稱的五性五味五色五行五臟

中醫對藥物與食物所稱的「性味」,乃指攝取藥物與食物後的體性與口味。性─係指藥物與食物被攝取吸收代謝後,在身體內所產生之作用體性;味─係指藥物與食物被攝食後在口腔內舌頭味蕾的感覺口味。「五性」為「熱、溫、平、涼、寒」。「五味」為「酸、苦、甘、辛、鹹」。「五行」為「木、火、土、金、水」。「五色」為「青、赤、黃、白、黑」。「五臟」為「肝、心、脾、肺、腎」。按配置來看:酸味與青色屬木,入肝(清肝);苦味與赤色屬火,入心(益心)與小腸;甘味與黃色屬土,入脾(補中)與胃;辛味與白色屬金,入肺(潤肺)與大腸;鹹味與黑色屬水,入腎(滋腎)與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