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編輯主體在審讀加工過程中的創造性作用
2006/11/16 00:08:19瀏覽439|回應0|推薦0

出版科學2003年第二期 / 周奇

編輯的角色和作用
關於編輯的角色,威廉斯做了這樣形象的勾畫:挖掘好書的搜獵者,化平凡為神奇的魔術師。舒斯特認為:編輯工作「不是從一份包裝整齊,隨時準備付梓的完整稿子展開的」,「看稿子的時候,不是就稿子目前的狀況匆匆下判斷,而是就它未來可能呈現的面貌來作決定」。佩因說:「編輯在出版流程中扮演了一個很有用的角色,那就是『勇於批判的第一讀者』。」(錄自:《編輯人的世界》)

關於編輯的作用,麥卡錫認為:「編輯在手稿上畫下第一個修改符號前,作者和編輯就已經展開創造性的合作過程。作者的責任是盡最大的努力寫出一本最好書,編輯的責任是幫助作者達到這個目標。」,韋克斯曼說:「編輯只能激發作者發揮他原本已有的才華。」他這樣描述編輯工作:「編輯不斷提出問題,作者也一一回答,直到雙方都覺得已經創作出一本好書為止。」席爾瓦說:「幫助作者改造好這本書,使整本書以最好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作者的思想。」格羅斯也認為:編輯工作就是「協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想表達的內容」。他還說:「最好的編輯……是編輯到什麼程度最能讓作者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編輯主體在審讀加工過程中的創造性作用,可以用四句話、八個字來概括:發現,挖潛,提升,完善。

發現
發現,是編輯主體創造性作用的主要內容。發現的內涵有三:一是發現有價值的書稿;二是發現書稿的潛在價值;三是發現作者尤其是創作新人。這裡說的書稿價值,主要指文化價值,包括文化傳播價值和文化積累價值。伏爾泰認為:「無論是怎樣有益的圖書,其價值的一半是由讀者創造的。」圖書的價值當然是作者創造的,但是,圖書的價值只有透過讀者的選擇和閱讀才能達成。讀書行為是一種內在的決定性的創造行為。因此,編輯的發現,可以說是從讀者的精神需求出發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文化選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小赫伯特‧史密斯‧貝利認為:出版社好像電子裝置中發送端與接受端的間的濾波器。這個比喻形象地表述了編輯發現的本質。

如果把發現有價值的書稿比作發現金塊,那麼,發現書稿的潛在價值就好比發現含金的礦石,後者更能反映編輯的學識和功力。書稿,包括精心企劃的書稿,像金塊那樣的是極少見的,許多優秀圖書的初始稿,只是含金的礦石,經過編輯與作者「創造性的合作過程」,剔雜提純,雕琢成器,才成為優秀圖書,它裡面潛藏著編輯無私的創造性勞動。因此,編輯的發現有一條重要原則,用美國編輯舒斯特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就稿子目前的狀況匆匆下判斷,而是就它未來可能呈現的面貌來作決定。」發現「未來」才能真正呈現編輯發現的作用。

1953年,美國蘭多姆出版社的編輯薩克斯‧康明斯收到一部書稿,名《阿拉斯加》,是一部地方誌。整部書稿雜亂無章,康明斯卻發現了它的潛在價值。他專程去阿拉斯加,造訪擔任該州州長14年之久的作者格里寧,建議作者將書稿重新整理。沒想到作者竟然拒絕做任何修改。但是,康明斯決意不放棄這堆「金礦石」。他透過書信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述自己的意見。康明斯的執著,終於說服了作者。修改後的《阿拉斯加》出版了,被評論家一致認為「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地方誌」。

美國當代的許多出版商,單純追求商業利潤,已經導致「編輯的沒落」。先後擔任企鵝出版社、諾頓出版社編輯的霍華德說:「今天,美國的出版業在兩種傳統功能的巨大混亂中拉鋸:第一種是……高尚的『文化使命感』……第二種則是……影響力更大的『商業目的』。」他不禁發出無奈的感歎:「柏金斯精神死了嗎?」柏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1884-1947)是美國廿世紀3040年代的卓越編輯,他先後發現並推出海明威、拉德納、羅林斯、沃爾夫等名噪一時的作家。

挖潛
挖潛,是編輯主體創造作用的另一內容。挖潛就是挖掘作者的潛力。前引韋克斯曼和格羅斯的兩句話,把編輯挖掘作者潛力的功能講到了極致。格羅斯說:「最好的編輯」是「讓作者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挖掘作者的潛力,調動作者的才華,從而改好作者的作品,是編輯才華的集中反映。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創作的,又不能不受到作者自身的局限及外部環境的影響。編輯是作品的第一讀者,又比較了解圖書出版的形勢和讀書的需求,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作品,尤其是發現作品中的不足,因而有條件幫助作者改好作品。幫助作者最好的方法,就是挖掘作者自身的潛力,調動作者的全部才華。韋克斯曼也說:「編輯只能激發作者發揮它原本已有的才華。」他這樣描寫編輯挖潛的功夫:「編輯不斷提問,作者也一一回答,直到雙方都覺得已經創作出一本好書為止。」

美國著名編輯薩克斯‧康明斯收到著名記者斯諾的自傳體作品。作者在作品中,敍述了自己青年時代的生活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訪問蘇聯、中國和印度的經歷。康明斯讀後,覺得「缺乏剪裁,冗長拖遝」,作者「對這本書的性質以及記述經歷的方法心中無數」。他把書稿退還給斯諾,附了許多評語,建議作者「大加修改」。後來,又多次約見作者,坦陳己見。修改稿出來後,康明斯讀了仍不滿意,又同作者長談了好幾次。斯諾推倒重寫,整整花了四年工夫。自傳出版後,贏得了好評。斯諾非常感激康明斯的幫助,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沒有康明斯的幫助,我是沒法辦的。」

要挖掘作者的潛力,編輯至少要做到如下四條。

第一,要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和職業責任心,把出好書、出新人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

第二,對作者的作品要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從而能夠給作者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激發作者潛在的全部才華。《編輯人的世界》的編者、美國著名編輯格羅斯認為:「編輯有他們自己的創造力,而這種能力是作家很少具備的。編輯通常具備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超然的眼光,以及作者應該善加利用的卓越表達能力。」美國成功的出版經紀人柯帝士認為:「編輯人的許多特質是無法取代的,例如個人的品味、辨別能力,情緒反映,做事的條理,決斷力,投入的熱情,以及溫柔的關愛。在這些層面上,沒有任何人或物能取代編輯的地位。」格羅斯強調的「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超然的眼光」,柯帝士強調的「個人品味、辨別能力」、「決斷力」和「投入的熱情」,都是挖掘作者潛力的先決條件。需要修改的作品,是有價值但不成熟的半成品,而修改作品的主體應是創作者本人,只有他才能修改好作品。作者珍惜自己的努力成果,在創作過程中形成某種思維定勢,都是可以理解的。編輯的責任,就是幫助作者從自己的作品中走出來,尤其是從創作思維定勢中走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作品,激發改好作品的衝動。這正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編輯人的特質」和「編輯的創造力」。

第三,對作者的思想水準、知識水準、生活經歷和寫作潛力,要有相當的了解。了解的方法,主要是對作品的深入分析。如果作者過去發表過作品,不妨找一些來閱讀。當然還可以與作者交談,從作者的談吐中了解作者。對於才學有限的作者,費九牛二虎的力去挖潛,也不會有多大的成效,因為潛力有限。編輯自己企劃的選題,自己物色的作者,也要認真審讀,因為一流的選題企劃並不一定產生一流的書稿。有時會碰到這種情況:書稿寫成後,方知作者難勝其任。碰到這種情況,上策就是更換作者。挖潛的前提是有潛可挖,碰到一座貧礦,最好的辦法是放棄。

第四,對作者要熱情,要執著,還要誠懇。編輯和作者是創造共同體,要以創造主體的姿態「投入熱情」。編輯在審讀過程中,要把自己的「基因」輸進去,同作者一起去孕育「新生兒」。沒有這種熱情和執著,是不可能挖掘作者的潛力的。我們應當學習美國編輯康明斯,學習他幫助作者的熱情和執著,還要學習他對作者的誠懇。陳述意見要坦率,觀點要鮮明,但是態度要誠懇,既不含含糊糊,又要誠心實意,採取商量的態度,不強加於人。這就是美國編輯強調的「溝通的藝術」。

提升
提升,指的是幫助作者提升作品的思想水準和藝術水準。格羅斯說的「批判性的分析」,出發點和目的性都是為了提升作品。編輯主體在提升作品方面是大有作為的。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辯論是三方面構成的,即說話人、聽話人和所論證的問題。辯論的目標是針對聽話的人。」文化傳播也是如此,是由傳播者、接受者和傳播的主題三個方面構成的,傳播的效果關鍵在於傳播者是否始終把握住接受者。我在前面論述過,編輯是文化傳播仲介作用的主要承擔者,最了解接受者,向接受者傳播什麼、怎樣傳播,他們最有發言權。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於圖書出版,編輯發揮著主導作用。這叫做「編輯主體論」。關於編輯主體的作用,出版理論界是有爭論的,歷來的說法是: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不能說這種說法不對。因為編輯的工作方式很特殊,是以作者的努力成果為其工作對象的,這與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的工作方式截然不同。科學家雖然也要利用他人的創造成果,但他們只將這些作為資料、工具,而不是直接的工作對象。但是,假如我們換個角度來審視,結論就不同了。因為對於作品的問世,編輯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發揮著引導和提升的作用,是作品的「父親」。因為它反映了編輯的主導作用。

完善
完善,是編輯加工階段的任務,即透過加工,使作品更加完美,從而達到出版要求。根本不需要編輯加工的書稿,是很少的。作者寫作過程的疏漏,以及作者因思想或知識的局限性而導致不足乃至錯誤都是難免的,所以編輯加工這個環節是不能或缺也不可馬虎的。

加工與審讀,注重點是不同的。前面說了,審讀時要抓住要害,把握全局;加工時則要求既要注意大的方面,又要注意小的方面,包括改正錯別字,糾正標點符號使用錯誤,乃至體例格式的統一和規範,目的是使書稿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完美。

文字加工是編輯的基本職責的一,必須精益求精地做好。西方出版社為了書稿加工,設有專職文字編輯,並把文字編輯定位為「作者的好幫手」。美國著名的文字編輯席爾瓦這樣描述文字編輯的工作:「當作者完成了手稿,而且手稿也經過初步編輯之後,文字編輯的工作之一,就是從第一個句子讀起,開始思考加工:假如把這句話拆散成兩個句子,是不是會更好?『我們』這兩個字指的是誰?是不是應當把『他們』改成『他』或『她』?改或不改有沒有什麼差別?」還「可能協助作者塑造出整本書的形貌,建議在這裡刪減一點,在那裡增添一點,也許還要重組部分內容,以呈現編輯心目中和諧的整體」,「甚至還會注意到措辭是否適當等細節,找出拼字的錯誤,修改文法和標點符號」。席爾瓦筆下的美國文字編輯,加工何等認真,何等精細!文字加工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工比寫作還要艱難。古人說過:「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難在哪裡?難在「字易而意留」,既不改變作者的原意,也不改變作者的風格,卻使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和諧完美。沒有相當的文字功底,是做不好文字加工的。美國有一位技藝高超的編輯,不但具有很高的「審稿藝術」,而且善於做文字加工工作,他就是前面多次提到的薩克斯‧康明斯。人們這樣形容他的加工本領:他用藍筆一揮,就能使光禿禿的岩石冒出香檳酒來。康明斯自稱「清潔維修工」,他說:「書是集體努力的產物,一些人並不充分了解這一點。一本書的品質,它對讀者所產生的影響,常常取決於編輯的『清潔維修』工作做得如何。」許多優秀的圖書,都是經過編輯加工才達到出版水準的。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54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