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編輯至少也應是先驅者
2006/11/14 23:55:12瀏覽472|回應0|推薦1
商金林



讀葉聖陶先生的《「先驅者」》和《病夫》

聖陶先生的編輯生涯長達60多個年頭,但他寫的關於編輯出版工作的文學作品只有二篇,一篇是1921725日寫的散文《「先驅者」》,另一篇是1923626日寫的短篇小說《病夫》。

《「先驅者」》的寫作背景是這樣的:1921年夏天,聖陶先生應沈雁冰先生的邀請,到上海共商文學研究會的工作,並參觀了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營業部、陳列室、印刷廠和編輯部。他看到的「大書局」與他理想的「模式」不一致,於是寫了這篇散文,闡述了他對於「編輯」、「雜誌」、「教科書」,以及「字典和各科的辭典」的期望和祈求。他說:

(編輯)的事業真是重要且偉大!他們給人以精神的糧食,授人以心的鎖匙,他們不是超乎庸眾以上的群麼?──至少也應是先驅者。

 「(雜誌)的性質彼此不同,但與人以惠益卻是我們共同的志願。」辦雜誌應該「力圖改善」,「永遠賓士于進取的道路」,使「不論攻究科學的文學的乃至一切學問的,不論經商的做工的乃至營一切事業的,不論男的女的乃至幼稚的」,在雜誌中間都「可以找到」他們「最有益的朋友」。

(教科書)是「未成熟的人」的糧食,是滿貯著「未成熟的人」的「糧食的倉廩」。「未成熟的人」很急迫地求索精神的糧食,「希望達到超過祖先的壯健」,這就要求「我們的編輯者都是富有經驗的教育家和精通各種科學的學者」,能編撰出「能適應各級學生的需求」的「現時代最合用的教科書」。

「字典和各科的辭典」應「別有一種尊嚴的神態」。「時代是刻刻趨新的,學問之海的容量是刻刻擴大的。」「字典和各科的辭典」應該給那些「要永久站在時代的前列,要探測深廣的學海」的人們以切實的「幫助」。

進而批評「大書局」營業部的「營業人」看重錢,對顧客的神態裡「時常流露出不屑的意思」,「銀元到了手,不肯再看一看那付出銀元的顧客」。「編輯部」的「空氣」不純,編輯缺少嚴肅的態度和敬業精神,有像「茶客」在聊天的;有用「就是這樣」、「隨它吧」等不負責任的話語答覆排印工人的;有用剪刀加漿糊在拼貼書稿的;還有整本抄襲,欺騙愚弄讀者的。聖陶先生感歎道,「看他的工作真便當呵!」他們不是我理想中的編輯家、著作家。

《病夫》寫青年編輯薛振之與編輯部主任之間的衝突。振之從寧靜而美麗的水鄉來到上海,在一家書店當編輯。他厭惡喧囂而枯燥的都市生活。在書店,「他的腦和手都由那企業心支配著」。編輯部主任要他趕寫市場上正「缺乏」的「一種關於學生修養的書稿」。這種書稿沒有一點「趣味」和「意思」,是「被迫」做的「苦工」,「頭腦的昏脹和筋骨的酸痛環攻著他,宛如身被重械的罪犯」,苦不堪言,身體也垮了,可編輯部主任視而不見。為了降低成本,確保在秋季開學前能上市,佔領市場,主任要求他要在月底之前趕出來。振之不願意寫這種沒有意思的書稿,不願意與「市儈」、與「金錢的奴隸」同流合汙,把已經寫好的書稿撕成碎片,扔到垃圾桶裡,然後不辭而別,回家鄉養病去了。

這篇小說也是有背景的:1923年春,聖陶先生到商務印書館國文部當編輯,編輯部交給他的任務是編撰「學生國學叢書」,選編注釋《荀子》、《禮記》、《傳習錄》、《蘇辛詞》和《周姜詞》。聖陶先生當年只有29歲,正在熱心提倡新文學,他到上海之後,標誌著文學研究會的「核心」(以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胡愈之)已經形成。文學研究會自成立之日起就提出:為了新文學的發展,一要「介紹世界文學」,二要「整理中國舊文學」。而在這之前的19194月,新潮社為了與劉師培、黃侃為代表的「國故派」的「保存國粹」的口號相抗衡,提出了「整理國故」的主張。作為新潮社的成員和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聖陶先生是贊成這些主張的。新潮社的「整理國故」、文學研究會的「整理中國舊文學」,在當時都是新思潮的產物,是「再造文明」的一種手段。但鑑於「五四」低潮後社會上的復古思潮有所抬頭,商務出這套叢書也並不純粹是為了教育,聖陶先生感到不安,他不願意編這套書,但又不得不編,於是在認真選編叢書的同時寫了小說《病夫》,著重談了編撰教科書的想法,歸納起來有四點:一是不能用「企業心」來「支配」編書和出書,「著作的事業」不同於「木工製器具泥工造房屋」,「只要動手,便一天有一天的成績」,「著作的事業」是一種特殊的事業,不能搞限時限量,作者個人不是寫作的「泉源」,更不是「今天流,明天流,無意識地沒休沒歇地流」的「不竭的泉源」,關起門來,坐在編輯室裡是編不好教科書的。二是教科書得有「好的意思」,「好的趣味」,那種只是堆砌「現成的陳舊的常識」的教科書,「差不多是欺騙人家」的,這樣的教科書要不得。三是教科書不是「市場中應時的商品」,不能「為照顧成本起見」,粗製濫造。四是編輯要敢於「表示自己的主張」、「抒發自己的情感」,不能「只是在那裡扶牆摸壁過日子」,把「不成樣的東西」推銷給學校作學生們的「糧食」。

大概是受了清末「維新」思潮的影響,聖陶先生早在青年時代就想辦報紙、編雜誌、開書店,傳播新知識,改造國民性。在蘇州草橋中學讀書時創辦了年級小報《課餘麗澤》,還組織了「放社」,策劃創刊《放社叢刊》。1912年春,聖陶先生中學畢業後同時走了兩條路:一是當教員。聖陶先生本來是不願意當教員,是校長袁希洛(革命家、教育家)勸說後才答應的。從1912-1922年,聖陶先生先後在蘇州言子廟小學、蘇州農業學校、上海尚公學校、用直吳縣縣立小學、上海吳淞中國公學、杭州第一師範、北京大學中文系執教,儘管有很遠大的發展,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商務印書館當編輯。二是業餘當編輯,從1912-1922年,聖陶先生先後參予過蘇州《大聲報》文藝副刊、尚公學校同人的《東社社集》,用直的《直聲》,以及中國新詩史上第一個詩歌刊物《詩》月刊的編輯工作,這些實踐為他進商務印書館當編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聖陶先生進了商務印書館之後,外界對他仍有誘惑,如1923年夏天福州協和大學請他去當教授,他當了不到4個月(19239-12月),就又回到了商務印書館。從此,聖陶先生把他的熱忱和才華幾乎全都奉獻給了編輯出版事業。

從《「先驅者」》和《病夫》可以看出,當年商務印書館的「空氣」(氛圍和作派)並不盡如人意。為此,聖陶先生和同在商務任職的沈雁冰先生、胡愈之先生、鄭振鐸先生等人一起,與商務當局作過不懈的鬥爭。沒有鬥爭,作為新文學重要園地之一的《小說月報》,是不可能辦得如此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的。沒有鬥爭,像《俄羅斯文學叢書》、《文學研究會叢書》、《小說月報叢書》、《文學週報叢書》、《童話》小叢書,《文學小叢書》等等中外大量的新書,也許就要難產。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同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沈雁冰去了日本,鄭振鐸去了歐洲,胡愈之去了法國,聖陶先生堅守陣地,和徐調孚一起編《小說月報》。1928年秋後,鄭振鐸回來了,但不久又離開了商務,到北平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聖陶先生大概感到孤單。魯迅先生說他在「五四」低潮後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聖陶先生當時面臨的恐怕也是這麼一個「遊勇」的處境,於是就在1930年年底離開商務,到開明書店當編輯,後來當了開明的編輯部主任。他在談何以到開明的理由時說:「因為開明老朋友多,共同作事,興趣好些。」(《略敘》)

在出版界中,商務印書館的待遇最優厚。聖陶先生剛進商務時月薪80元,後來增加到200元,相當於名牌大學3級教授的工資,編書另外還有稿費和編輯費。但聖陶先生看重的是事業,不是個人的待遇,用他的話來說是「興趣」,而不是錢。開明書店當時還在初創階段,待遇比較低,就連老闆章錫琛的月薪也到不了200元。聖陶先生要求減薪,但開明同人不同意,聖陶先生就讓夫人胡墨林先生出來協助他編《中學生》雜誌,不拿報酬,用這個變通的辦法把他的工資降下來。聖陶先生被譽為開明書店的「靈魂」,他和開明的「老朋友」一起,為開明書店立了很多規矩,就出書的規矩而言至少有五個:1.禮拜六派的小說不出;2.武俠小說不出(還寫文章勸青少年不看武俠小說);3.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升學指南、輔導教材、復習題、解答題之類的書籍不出;4.速成法之類的書不出;5.描寫詞典不出。至善先生一次在與我的談話時說:「聖陶先生的編輯思想在現在行不通,要是照聖陶先生的做法,出版社早關門了,」聽起來有點兒感傷。聖陶先生對於現代編輯出版工作的思考和探索,往近處說可以追溯到1921年寫的散文《「先驅者」》,往遠處說可以追溯到1911年在蘇州草橋中學讀書時創辦《課餘麗澤》。開明書店出書的規矩,是聖陶先生站在「立人」、「立國」的高度,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中國出版社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緬懷聖陶先生在出版界的光輝業績,就應該弘揚1921年他在《「先驅者」》中闡述過的思想:「(編輯)的事業真是重要且偉大」,(編輯)「至少也應是先驅者」。聖陶先生熱切地期盼「編輯」成為時代的「先驅者」,也由衷地希望全社會尊重作為「先驅者」的「編輯」。


注:葉聖陶(1894-1988)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鉤,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匋、聖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

葉聖陶原名時紹鉤,生於江蘇蘇州。父親在地主家做帳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閉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等雜誌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用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1918年在《婦女雜誌》第423號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並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1年與鄭振鐸、茅盾等人組織發起文學研究會,並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中國第一部童話集。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75月開始主編《小 說月報》。1930中轉到開明書店當編輯。抗日戰爭期間舉家內遷,曾在樂山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到成都主持開明書店編務。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出版總署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5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