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3 06:21:54瀏覽189|回應0|推薦35 | |
「度」與「渡」之異同―〈蒙恬列傳〉 中的「度」與「渡」(⑿四十) 一、列傳70卷―28〈蒙恬列傳〉 《蒙恬列傳》主要記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蹟;但是兄弟二人都遭佞宦趙高陷害而死,所以傳中也敘述趙高與二世皇帝設陷意覆滅蒙家的真實情況,與《李斯列傳》相同都傳附帶有「趙高傳」在裡面。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他們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奪得了幾十座城池,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蒙恬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始皇兼併天下後,他又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萬里長城,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其弟蒙毅在內為始皇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兄弟二人都深得始皇的推崇和信任。到秦始皇巡遊會稽中途駕崩後,接著李斯、趙高、胡亥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為報蒙毅依法辦其死罪的怨仇,利用胡亥寵幸,趁機捏造罪名,日夜毀謗蒙氏,終於把蒙氏兄弟處死;這段昏庸君主與佞宦奸人屠戮忠臣的悲慘史實,讓讀者為政治場域的卑劣和血腥而嘆息。 二、〈蒙恬列傳〉中的「度」與「渡」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 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收復黃河以南的土地,修築長城,駐守上郡的事情。「并」是「兼有,『并』是『併』的通假字」,「蒙恬」是「秦國名將(?250—210B.C.),北防匈奴威震北方」,「將三十萬眾」是「率領三十萬的部隊」,「戎狄」是「北狄和西戎的合稱,也是先秦部落名,屬於遊牧民族」,「河南」是「黃河以南的土地,包括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不只是河南省」,「長城」是「萬里長城,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派蒙恬守北疆,蒙恬把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防守用的長城連接修繕,東起遼東(今遼寧省遼河之東)西至臨洮(今甘肅省岷縣),綿延萬餘里,用作北疆防禦匈奴的建築,故稱萬里長城;秦長城遺跡在北京有延慶區八達嶺鎮岔道村到延慶區永寧鎮的一段;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萬里長城是明朝的長城」,「因地形」是「順應地理上的有利條件」,「用制險塞」是「利用它來控制險要的關塞」,「臨洮」是「甘肅定西市的岷縣,因境內有洮河而得名,古稱狄道,自古為隴右的重鎮」,「遼東」是「遼寧省遼河以東地區,戰國時期燕人置遼東郡,秦國吞併燕國仍沿襲之,郡府設在襄平縣,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延袤」是「連亙、接連不斷」,「萬餘里」是「一萬多里,周制一里相當於0.4158公里,萬餘里應當超過了5千公里」,「渡河」是「渡過黃河」,「據」是「佔據、佔領」,「陽山」是「古陰山西段之稱,即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的狼山」,「逶蛇」是「曲折前進,本為『曲折盤旋的樣子』,這裡引申作『曲折行進的樣子』」,「而北」是「向北行進」,「暴師」是「軍隊駐紮在野外、在野外宿營、帶兵作戰」,「十餘年」是「十多年,蒙恬自始皇二十六年(221B.C.)被起用為將,始皇二十九年(224B.C.)作李信副將帶兵攻楚,三十三年(214B.C.)率軍伐匈奴,到三十七年(210B.C.)被逼服毒而死,防禦北疆前後五年,為將帶兵前後十二年,此『暴師於外十餘年』應指『起用為將帶兵作戰』」,「居」是「駐紮」,「上郡」是「秦初三十六郡之一,轄地約今陝西省中北部毗鄰內蒙古部分」。整段話的意思是:秦國兼併天下以後,便派遣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向北進軍驅逐戎狄,將黃河以南的土地全部收復。同時還修建長城,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來控制險要的關塞,西邊從臨洮起,一直延伸到遼東為止,綿延一萬多里。他又帶兵渡過黃河,佔據陽山(狼山),向北曲折前進。蒙恬帶兵作戰在野外宿營十多年,主要駐紮的在上郡。「渡河」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的意思,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三、結論: 〈蒙恬列傳〉中只出現一次「渡」字:「渡河」的「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