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三)
2022/01/05 09:06:43瀏覽1897|回應4|推薦128

  「度」與「渡」之異同(三)

三、《辭源》裡的「度」與「渡」
    為了探究「度」與「渡」的今義,我們必須從《辭源》說起。在我國現代字典、辭(詞)典的歷史上,《辭源》是最早的一部大規模辭書,創立了現代中文辭(詞)典的基本編纂模式,也奠立了現代中文字義的基礎。「度」與「渡」兩字,在商務印書館於民國4年(1915 A.D.)正式出版的《辭源》正編裡是這麼說的:  

()《辭源》裡的「度」

度:[獨誤切音渡遇韻]㊀量物長短之器。如丈尺等是。《孟子》度然後知長短。㊁圓之分角曰度。全圓共為360度。每度60分。每分60秒。㊂法制也。如法度、制度。謂有程式限制而與人以比較量度也。㊃度量也。如豁達大度,言其器量之能容物也。㊄猶言法式器局。《左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今謂儀表曰態度風度本此。㊅與渡通,過也。《漢書》猶度江河亡維楫。㊆姓。其先本出自顓頊,與楚同姓。《路史》「楚公族有度氏」。或謂古掌度之官。因以命氏。[惰學切音鐸藥韻]㊇謀也。《詩》「周爰咨度」,凡心所計慮皆曰度。 ㊈投也。投土於版也。《詩》「度之薨薨」。

    《辭源》的注音既非注音符號,也不是漢語拼音;使用的是《音韻闡微》的反切,所以我們先把音讀解釋一下:

    《音韻闡微》是清.李光地、王蘭生等奉敕纂修的,成書於清雍正四年(1726 A.D.);它對於《廣韻》《集韻》的反切作了重大的改良,用當時官話音拚切已經十分順口,不過終究還是反切.沒有注音符號或漢語拼音好用。

[獨誤切音渡遇韻]原作:七遇韻,在「渡」字之下。《廣韻》《集韻》徒故切,[今用]獨誤切。獨誤切相當於《廣韻》《集韻》去聲十一暮的徒故切,今音ㄉㄨˋdù。用於第一義至第七義。

[惰學切音鐸藥韻]原作:十藥韻,在「鐸」字之下。《廣韻》徒落切,《集韻》達各切,[今用]惰咢切。惰咢切相當於《廣韻》《集韻》入聲十九鐸的徒落/達各切,今音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目前台灣音讀ㄉㄨㄛˋduò、大陸音讀ㄉㄨㄛˊduó)。但是《辭源》把「惰咢切」誤作「惰學切」,「度」、「咢」都在十藥韻,「學」在三覺韻,韻部不對,可能是「咢」字罕見而誤作「學」字。用於第八、九兩義。

  度的第一義是「度、量、衡」的「度」,是測量短長的工具;像「丈、尺」都是「度」。例句引用「《孟子》度然後知長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意思是「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的,人心更是如此。」這也是《說文》裡「度:法制也。」的本義。

  度的第二義是「角度」的「度」,從「長短」的「度」引申到「圓之分角」的「度」;是「度」的引申義。

  度的第三義是「法度、制度」的「度」,從「測量短長的工具」引申到「程式、規範的量度」;也是「度」的引申義。 

  度的第四義是「度量」的「度」,從「長短」的「度」引申到「器量之大小」的「度」,而偏重「器量宏大」;也是「度」的引申義。

  度的第五義是「態度、風度」的「度」,從「長短」的「度」引申到「器局、儀表是否合乎法式」的「度」,例句引用「《左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子革對靈王》,是子革背誦「周逸詩」《祈招》給靈王聽,全詩是:「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我們先解釋一下字義:①祈招:《說文解字.示部》「祈,求福也」;「招,手呼也」,這裡的「招」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的「韶」,是「韶」的假借,讀作「ㄕㄠˊsháo」,所以「祈招」是祈求君王明德之樂曲;蓋周之穆王肆其心志,欲周行天下,則將耗盡民力以滿足欲望;祭公謀父以為不可,作詩以止穆王。後人取開頭「祈招」兩字為詩篇之名,是為《祈招》;不在今本《詩》三百篇之內是為「逸詩」。②愔愔:「愔」字《說文》失收;見於《左傳》之外也見於宋玉(298?-222?B.C.)的〈神女賦〉及蔡琰(字文姬17 2?—249?A.D.)的〈胡笳十八拍〉。字書收錄始於《玉篇.心部》:「愔,於斟切(今讀〡ㄣyīn),安和皃,悅皃」及《龍龕手鑑.心部》:「愔,餘淫反(今讀〡ㄣyīn),靖也」。《集韻.平聲.二十一侵.伊淫切(今讀〡ㄣyīn)》取杜預《左傳注》「愔愔,安和皃。」所以「愔愔」音「〡ㄣ〡ㄣyīn yīn」,是「安靜而和樂的樣子。」③式:《說文解字.工部》「式:法也。」這裡如同《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式」,《詩經.鄭玄.箋》:「式,發聲也」。這篇「周逸詩」裡的「式」都借作「語首助詞」。④昭德音:《說文解字.日部》「昭:日明也。」《說文段注》「引伸為凡明之偁。」所以「昭」是「明」的意思,「德音」本為「美言、善言」,這裡引申為「好名聲」;「昭德音」就是「明確表現了大王的好名聲」。⑤思我王度:「思」即「低頭思故鄉」之「思」,「想念、想起」之義。「度」引申作「儀表、行為」;整句意思是:想起我王的風度。⑥形民之力:「形」是「型」的假借,本義為「鑄器之法」,引申作「衡量」的意思。整句是「衡量人民能力」的意思。⑦無醉飽之心:本句之下有〈孔穎達 疏〉「食充其腹謂之飽,酒卒其量謂之醉。醉飽者,是酒食饜足過度之名也。」無醉飽之心即本心不會陷於酒食過度,用以勸諫周穆王不要逞周行天下之欲而耗盡民膏民脂。整首詩的的大意思:「祈求君王明德之樂曲和悅而安詳啊!表現出了美德的聲音。想起我們君王的氣度,似美玉,又像黃金。她知道要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沒有像酒食過度者一樣的貪心。」

  度的第六義是「度過」的「度」,是「渡」的「假借」。例句引用「《漢書》猶度江河亡維楫。」出在《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原是賈誼(200-168 B.C.)〈治安策〉中的一句,但是賈誼的《新書》十卷已散佚,今本為明人所編輯並不不全,沒有〈治安策〉,所以這段話都以《漢書.賈誼傳》為根據。〈賈誼傳〉裡的〈治安策〉在「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一段裡主張要「定經制」,所以有「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的話。賈誼所說的「定經制」是指安邦治國的制度--「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所以用譬喻法說:如果「安邦治國的制度」不確立,就好像渡過江河之時卻沒有繫船之纜繩和船槳,在河流的中央遭遇風浪,船必定要翻覆的啊。「度江河」就是「渡過江河」,「度」是「渡」的假借字。

  度的第七義是「姓氏」,也是「度」的「假借義」或「引申義」。《辭源》載宋朝羅泌(字長源1131-1189 A.D.)的《路史》曾說「楚公族有度氏」,但不是原文。《路史》屬於雜史類,羅泌生而穎邁,弱冠好讀書,一生喜好遊歷,不曾人仕;博採各種典籍、道藏、緯書,積數十年之功撰成《路史》四十七卷,記述上古迄兩漢之事,對於姓氏源流有精闢見解,雖是一部雜史,卻是遠古洪荒史的代表作。其記「度氏」之文在「卷十七 (後紀八.髙陽)」,原文作:「其公族氏有成啟鬭囊賁善逯…度陳張李」,羅泌之子羅蘋註:「凡七十二氏…度尚碑云:度與熊同祖…」(詳見「欽定四庫全書《路史》影本—楚公族單氏七十二氏」)。

    《路史》確實記載著「度氏」是「楚公族」單氏的「七十二氏」之一,所以《辭源》說「《路史》「楚公族有度氏」是沒有錯的,只是概括其義、不是原文。而《路史》註「度尚碑云:度與熊同祖…」我們也必須解釋一下:

   「度尚碑」是〈漢故荊州刺史度侯之碑〉的簡稱,又作〈漢荊州刺史度尚碑〉。宋趙明誠(字德甫1081—1129 A.D. 李清照之夫)《金石錄》卷十五收錄有〈漢荊州刺史度尚碑〉,說碑首題為〈漢故荊州刺史度侯之碑〉,碑裡說:「其先出自顓頊,與楚同姓,熊〈下缺一字〉之後。」原碑今不存,洪適(字景伯1117—1184 A.D.)《隷釋.卷七》錄有〈荆州刺史度尚碑〉,碑文為「君諱尚,字愽平,其先出自顓頊,與楚同姓,熊嚴之後。」

    洪適比趙明誠晚生三十六年,《金石錄》說「熊〈下缺一字〉之後」而《隷釋》卻能說「熊嚴之後」,很可能趙明誠只收集「金石拓本共2000種」,他的拓本「熊〈下缺一字〉」,洪適所據拓本不缺而字作「嚴」,而《隷釋》之後所附〈跋尾〉說:「此碑在湖陵荒野,政和壬辰廵檢王當世見之,始遷于官。其後邑令滕君欲徙碑於沛,舟三載而三覆。繼因大水漲沒不出,乙未年劉宗儀攝事,乃能立之使星亭云。」其記「徙碑」之事甚詳,有如親眼目睹,其言應當可信。熊嚴是熊延的少子,熊勇之弟,繼熊勇出任楚國君主,西周時期楚國第十任國君,837—828 B.C.在位。

    那麼「度」氏出自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的「帝顓頊髙陽氏」,「與楚同姓(姓羋)」,是從楚國第十任國君熊嚴分出來的。這樣說來以「度」為氏與「度」字的本義「法制也」無關,也與「度」字的引申義「圓之分角」、「法度、制度」、「程式、規範的量度」、「器量之大小」、「器局、儀表是否合乎法式」毫不相關;可能先有「ㄉㄨˋdù」氏的說法,再借用「度」的字形作為姓氏之字,那就有可能是個「假借義」。不過唐朝人林寳(生卒年不詳,濟南人,一作三原人,)所撰《元和姓纂》謂「度:古掌度支之官因以命氏」(據「欽定四庫全書」本),則「掌度支之官」為「度氏」,就是「引申義」。應劭(字仲瑗153—196 A.D.)在《風俗通義.姓氏》裡說:「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以號:唐、虞、夏、殷也。以謚: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國:齊、魯、宋、衛也。以官: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園、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職:三烏、五鹿、青牛、白馬也」(他的「姓」與「氏」已經混用)。如此說來「姓氏」多為「引申義」了嗎?實則不然;《白虎通.姓名》說:「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功業與德行)賤伎力(技能與勇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聞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為善也。或氏王父字何?所以別諸侯之後,為興滅國繼絕世也。」意思是說:並不是有技能而出些力量就可以得到姓氏,而是必須在某方面建立功業或者道德品行上有特殊的素質才得以獲得姓氏;就以「氏於官」為例:並不是每個「司馬」、「司徒」、「司寇」「司空」都可以得到「司馬」、「司徒」、「司寇」「司空」的姓氏,而是做「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做得很好,人們一講起「司馬」、「司徒」、「司寇」「司空」都會想起他的,才會得到「司馬」、「司徒」、「司寇」「司空」的姓氏;所以「古掌度支之官」可能得到「度」的姓氏,並不是每個「掌度支之官」都可「度」或「度支」。這麼一來,姓氏用字為「引申義」者就不一定比「假借義」多了。

   以上第一義至第七義都讀第一音獨誤切(今音ㄉㄨˋdù)」,以下第八、九兩義讀惰咢切(原誤作惰學切,今音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度的第八義「謀也。《詩》周爰咨度』,凡心所計慮皆曰度。」說得很清楚,「度:謀也。」遠紹顧野王《玉篇》的「度:揆也(揆度:揆察測度、揣測、審度、估量)」、《廣韻》「度量(估計、思量,測量、測度)」,《集韻》始出現「謀也(謀度)」,《類篇》「謀也」、《洪武正韻》「謀也、量也、計也、料也、忖也」、《字彙》「籌謀也,量也,計也,料也,忖也」、《正字通》「謀也,量也,」;這一系列的引申義,就是《辭源》的「心所計慮」,而現在通用的就是「忖度」。

  至於《辭源》所引的書證;「《詩》周爰咨度」出自《詩.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第四章.第四句》。〈皇皇者華〉全詩作:「皇皇者華,於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諮諏。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諮謀。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諮度。我馬維駰,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諮詢。」意思是: 燦爛的花枝,盛開在原野上;銜着使命疾行的征夫,常想著難以達成使命的地方。駕著壯的駒馬,六轡潤澤鮮妍;馳驅在征途上,博訪廣詢禮士尊賢。駕著青黑色的騏馬,六轡閃着素絲般的光彩;馳驅在征途上,廣詢博訪不敢懈怠。

駕著白身黑鬣的駱馬,六轡柔潤油亮;馳驅在征途上,不辭辛勞廣詢博訪。駕著雜色的駰馬,六轡調度得很均勻;馳驅在征途上,不辭辛勞廣泛地諮詢。全詩五章,每章四句,後四章之末句「周爰諮諏、周爰諮謀、周爰諮度、周爰諮詢」都是「訪賢求策」之義。

  度的第九義「投也。投土於版也。《詩》『度之薨薨』」。這是「度」的「假借義」,在「<土度>」字出現以前是「無本字」的假借,從《龍龕手鑑》《玉篇》出現「<土度>」字以後是

「有本字」的假借。《辭源》所引的書證「《詩》『度之薨薨』」出於《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緜.第六章.第二句》,〈緜〉全詩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周原膴膴,菫茶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于茲。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迺立臯門,臯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迺立冢土,戎醜攸行。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混夷駾矣,維其喙矣。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這是一首歌頌周部族遷岐山的史詩,詩中大意為:大瓜小瓜瓜蔓長,周人最早得發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來,率民挖窖又開窯,還沒築屋建廳堂。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着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麥芽糖;開始謀劃和商量,再刻龜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於是在此安家邦,於是四處勞作忙,於是劃疆又治理,於是開渠又墾荒;打從東面到西面,要管雜事一樣樣。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宮室使建立;準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築廟動作好整齊。剷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牆轟轟轟;齊聲打夯登登登,削平凸牆嘭嘭嘭;成百道牆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於是建起郭城門,郭門高聳入雲霄;於是立起王宮門,正門雄偉氣勢豪;於是修築起大社,正當防戎那大盜。既不斷絕對敵憤,鄰國也不失聘問;柞櫟白桵都拔去,道路暢通又寬正;昆夷奔逃不敢來,疲弊睏乏勢不振。虞芮兩國爭執平,文王啓發感其性;我説有臣疏化親,我説有臣輔佐靈;我説有臣善奔走,我説有臣禦敵侵。不過這個假借義今已不用。

 

()《辭源》裡的「渡」

㊀[獨誤切音度遇韻]濟也。自此岸達彼岸也。凡自此達彼皆曰渡。如言過渡時代。㊁濟渡之處亦曰渡。〈王維詩〉荒城臨古渡。㊂日本謂交付曰渡。如引渡罪犯。即交付罪犯也。

  首先看音讀:「獨誤切音度遇韻」是指《音韻闡微》放在「獨誤切」,相當於《廣韻》《集韻》去聲十一暮的徒故切,今音ㄉㄨˋdù。字首原為「渡」本字,所以同音字換做第二字「度」。

  渡的第一義是「濟也」,這是《說文解字》的本義。而《辭源》的解釋則包括「渡:濟也」的本義及引申義(「濟」應有「濟水」與「濟渡」兩義,詳見「『度』與『渡』的異同(一)」):「自此岸達彼岸」就是「濟渡」,是「渡」的本義;「凡自此達彼皆曰渡」就是「過其處」,是「渡」的「引申義」。

  渡的第二義是「濟渡之處」,這當然是「渡」的引申義—從動詞引申為名詞。書證所引的是王維(字摩詰,692-761 A.D.)的〈歸嵩山作〉,原詩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寫他開元二十二年(734 A.D.)辭官回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大意是:清澈的川水環繞著茂盛的草木,我悠閒的駕著車馬從容去;流水呀對我充滿了情意,晚歸的鳥兒相約伴我歸隱。荒涼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餘暉灑滿金色的秋山;我歸隱在遙遠高峻的嵩山腳下,閉門謝絕訪客專心修行。王維詩中的「古渡」是「古老的渡口」,一般辭典都引錄戴叔倫(732-789 A.D.)的〈京口懷古〉詩「大江橫萬里,古渡渺千秋」句,其實王維〈歸嵩山作〉詩比戴叔倫中的〈京口懷古〉更早。

  渡的第三義是「交付」也是引申義,「引渡罪犯」是指「將罪犯從甲地的犯人或嫌疑犯移送到乙地審判或處罰」,由甲地移送到乙地就像從江河的這邊移送到江河的那邊;所以用「過江河」的「渡」字,日本話裡就把「交付」稱為「渡」,我們也承襲日本話的「引渡」稱「交付」為「渡」。

    因為《辭源》堪稱我國現代大型字典、辭(詞)典之祖,所以我們要論述「度」與「渡」的今義,先列舉《辭源》的解釋並詳加說明。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71114942

 回應文章

希波克拉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16 06:30

度量(metric tesor)在數學(或者說物理)中是極重要的概念

自度 在人生中也很重要

所以 度 很重要 因此您的文章有如此眾多讀者

值得

非女(jangjnan) 於 2022-09-17 06:19 回覆:

謝謝!

謝謝你的光臨!請多多指教!


吹起了自然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02 11:13

       

        祝福

非女(jangjnan) 於 2022-08-06 05:26 回覆:

謝謝光臨!

大病一場,未即時回覆,很抱歉。

今已略瘳,應可恢復筆耕。歡迎常常指教!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06 21:06

多謝!

讚啦

非女(jangjnan) 於 2022-08-06 05:24 回覆:

謝謝光臨!

因大病一場,未能即時回覆,很抱歉。

今已略瘳,應可恢復筆耕。歡迎多多指教!

非女(jangjnan) 於 2022-08-06 05:25 回覆:

謝謝光臨!

大病一場,未即時回覆,很抱歉。

今已略瘳,應可恢復筆耕。歡迎常指教!


質子行者:讀者逾萬之文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06 17:04
感謝解惑崇拜
非女(jangjnan) 於 2022-08-06 05:22 回覆:

謝謝光臨!

因大病一場,未能即時回覆,很抱歉。

今已略瘳,應可恢復筆耕。歡迎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