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字的音讀(四)
2019/06/09 19:14:01瀏覽426|回應1|推薦34

」字的音讀(四)

    「體解」引申作「崩潰、人心離散或組織瓦解」之義,字序常反過來變成「解體」。如《左傳》:「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墨子》:「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後漢書》:「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新唐書》:「大王即定天下,無使善人解體。」這些「解體」的「解」字還是讀作「ㄐ〡ㄝˇjiě」。

    「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出自《左傳.成公八年》;原文是:「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於齊』。季文子餞之,私焉,曰:『大國制義以為盟主,是以諸侯懷德畏討,無有貳心。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而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今有二命曰:『歸諸齊』。信以行義,義以成命,小國所望而懷也。信不可知,義無所立,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是以敢私言之。』」

「汶陽之田」就是汶陽地區的田地,位於現今山東泰安西南一帶。春秋時代是魯國與齊國的國界邊緣。古名汶水的大汶河,匯聚了泰山山脈、蒙山支脈的谿澗之水,在泰安西南肥城、寧陽一帶形成土壤肥沃的平地;這是魯國的「穀倉」,也是齊、魯衝突的爭執點。魯成公二年(589B.C.),齊頃公擊魯,取龍地邑,佔領「汶陽之田」,衛國救魯也被齊兵打敗;魯、衛向當時的霸主晉國申訴。6月晉景公(?-581B.C.)派兵車八百乘,由郤克(?-587B.C.)率領晉、魯、曹、衛聯軍敗齊軍於鞌(今山東濟南西南),攻入齊國;齊求和,將紀侯之甗送給晉國、退出龍地歸還汶陽之田。可是魯成公八年(583B.C.),晉景公為了拉攏齊國對抗楚國以鞏固霸權,派韓穿(晉國的卿,生卒不詳)到魯國交涉,要把汶陽之田歸還齊國。魯國當時執政的季文子(?—568B.C.)設宴款待韓穿;對他說汶陽之田歸還齊國不利於晉。其實汶陽之田不只是魯國的糧倉,也是季氏的采邑,早在魯僖公元年(659B.C.)《左傳》就有「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的記載。季文子當然不會說那是我的采邑,而是勸告晉國應該講「大義」才能夠維持霸主的地位;汶陽之田還齊,則晉將會因「出爾反爾、失信於四方諸侯」,導致晉國霸權分崩離析。「其誰不解體」就是「那麼諸侯還有誰不分崩離析」。「體解」的本義是「裂解牲體」;引申作「人心離散」之義,就把兩字的順序反過來變成「解體」;讀作「ㄐㄝˇㄊ〡ˇjiětǐ」。

《墨子.尚賢》篇也有「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的文句。墨子(約479-390B.C.)的政治學說是最能夠「接地氣」的,不過也是當權者最不喜歡的。他主張「天志明鬼、尚賢尚同、兼愛非攻」;就是要「聖君在位、賢臣在職」,君王必須「尚賢抑不肖」,不可「用人惟親」;君王如果「不尚賢而用不肖」就是違背上天的意志,會遭受「惡鬼」的懲罰。可惜「惡鬼」嚇不了君王,反而是「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是墨家的致命傷,也是天下蒼生的悲哀。儘管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墨家思想充塞了半邊天下,卻沒有實現「兼愛非攻」的理想。「攸心解體」這一句是墨子提出「尚賢抑不肖」的主張後,回頭論述他眼見的現實說:「使不知辯,德行之厚若禹湯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親,躃喑聾暴為桀紂,不加失也。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沮以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去爭取搶奪,品德好得像大禹、商湯、文王武王,也得不到什麼獎賞;只要是高官的至親好友,飆車撞死人、轟趴玩死人,壞得像夏桀、商紂一樣殘暴,也不會有誰敢處罰;這是賢良不賞、殘暴不罰,而受表彰的「模範」沒有模範樣,得獎賞的是作弊造假的成績,遭懲戒處罰的卻沒有罪過。這就會使群眾都心涼潰散,懶得行善,懶得再努力工作了。

墨子說了那麼多,就是說「賞無故、罰無罪」,將使人心離散,再也接不到「地氣」,終於會失去群眾(選票)、失去支持(政權)了。「解體」就是「離散」,讀作「ㄐ〡ㄝˇㄊ〡ˇjiětǐ」。。

    至於《後漢書‧楊彪傳》:「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是孔融(153-208A.D.)救楊彪(142-225A.D.)對曹操說的話;漢獻帝遭李傕、郭汜之亂之際,得楊彪盡節衞主,回到洛陽後仍以楊彪為尚書令。建安元年(196 A.D.)遷都許縣(後改名許昌),曹操(155-220A.D.)很忌憚楊彪,藉口他與袁術是親戚要殺他;孔融聽說後連朝服都來不及穿面見曹操說:「…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聦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措)枉,致之雍熙也。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解體」也是引申作「人心離散」之義;讀作「ㄐ〡ㄝˇㄊ〡ˇjiětǐ」。

   《新唐書》「無使善人解體」出在〈列傳第二十八〉裡的張玄素傳,說的是竇建德不殺他的事情。列傳原文是:「張玄素,蒲州虞鄉人。仕隋,為景城縣戶曹。竇建德陷景城,執將殺之,邑人千餘號泣請代,曰:『此清吏,殺之是無天也。大王即定天下,無使善人解體。』建德命釋縛,署治書侍御史,不拜。聞江都已弑,始為建德黃門侍郎。」

說的是張玄素(?-664A.D.)本為隋朝(581—619A.D.)景城縣(今河北省滄州境內)的戶曹(掌管戶籍、徵稅、會計的主管官員),竇建德(573-621 A.D.)攻佔景城把他抓起來要殺掉,景城有千餘人哭著說:「他是清廉的好官吏,殺他沒天理,大王馬上要擁有天下了,不要讓好人崩解離散。」竇建德就不殺他了。文中的「解體」也是「人心離散」之義;讀作「ㄐ〡ㄝˇㄊ〡ˇjiětǐ」。

    蘇軾(1037-1101A.D.)在《擬進士對御試策》:「所用之人,皆如今日,乍合乍散,臨事解體,不可復知,則無乃誤社稷歟?」的「解體」,已轉為「崩潰瓦解」;讀作「ㄐ〡ㄝˇㄊ〡ˇjiětǐ」。不過大家傳誦的是蘇軾「明月幾時有、大江東去、十年生死兩茫茫、莫聽穿林打葉聲」,讀過東坡先生《擬進士對御試策》的人不多,就不再詳說了。

「解體」除了這些引申作「人心離散、崩潰瓦解」的古文以外,「把完整物體拆卸成零件、組織瓦解」的「解體」,也都讀作「ㄐ〡ㄝˇㄊ〡ˇjiětǐ」。與「解剖、體解、解體」類似的多音節語詞還有「肢解(又作支解、枝解)、裂解、崩解、拆解、解拆、分解、破解、瓦解、溶解、熔解、融解、電解、水解、潮解、解析,冰解凍釋、冰消瓦解、風休冰解、凍解冰釋、迎刃而解、大解八塊」等等的「解」,無論它是「判、分、別、分解」的本義,還是像「分解」從「將整體拆分成部分」引申作「化合物的分解、對事情發展的解說」一樣,改變了動作的對象、由實體變為抽象,也都讀作「ㄐ〡ㄝˇjiě」,其中的「大解八塊」只見於《重編國語詞典修訂本》音「ㄉㄚˋㄐ〡ㄝˇㄅㄚㄎㄨㄞˋdàjiěbākuài」,釋義作:「把人的肢體切割成八大塊。比喻氣憤至極、怒不可遏,欲置人於死地。如:『老李怒道:「我對你已仁至義盡,倘你再如此誣蔑構陷於我,我便將你大解八塊,以消心頭之恨!」』也作『大卸八塊』」。《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國語辭典簡編本》都只收「大卸八塊ㄉㄚˋㄒ〡ㄝˋㄅㄚㄎㄨㄞˋdàxièbākuài」,未收大解八塊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27310827

 回應文章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6/13 06:51
所以「大卸八塊」的本字應該是「大解八塊」,這是最後一段的意思嗎?我贊同。
非女(jangjnan) 於 2019-06-13 12:55 回覆:

謝謝光臨!

如果要說「大卸八塊」的本字應該是「大解八塊」,

必須先證明「大解八塊」的「解」音如「卸」;

可是手邊暫時找不到這樣的證據,所以我只能說:

「大卸八塊」與「大解八塊」意義相同,可是字形字音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