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23 20:15:48瀏覽332|回應0|推薦1 | |
台灣選舉政治20餘年,對民主的貢獻之一就是佐證政府質量和選舉民主完全是兩回事;而近期選情變化所反映的民意,又說明政府質量的排序應放在選舉民主之前。這也就是說,政黨競爭和輪替並不保證政府的質量,特別是以賢能政治作為理想的話。
選舉不能選賢舉能,等而下之就淪為資本家和政客的遊戲。既是遊戲,奧步(陰招、損招)也就難免,道德底線沒有下限。以公投綁選舉為例,本來社會公共議題的決斷和政治人物的選舉是兩回事,但綁在一起操作,公投就成了政治的附庸。
公投被操作為政治「奧步」 比如同婚和反同婚兩公投案,表面看來是民主意見的表達機會,但其實是政治操作的一環。台灣當局將公投者的年齡條件降為18歲,從18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以單身居多數,社會歷練和家庭經驗或無或少,但對於投票行為特別熱情、有新鮮感。從他們的養成教育來說,可稱為反傳統世代,其特徵是質疑一切既有規範、視反對為理所當然,這也是他們接受西方價值的公民課的成果。
而這一批教改世代,曾被視為蔡英文當局的擁躉,對於過去的民進黨固有好感。即使最近有些變化,但他們會覺得這種決定社會重大議題的權力,是由於台灣當局的賜予,而他們樂於有個下放權力的當局。所以審議高中課綱的學生代表,多數支持台灣當局,就是這個道理。
他們當中較少人會思考,有些議題就像人有長高和吃飯的自然權利一樣,並不需要也不能由公投來決斷可否的。而保障民眾成長與溫飽的機會和環境,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政府質量的基本指標。政府不能就社會基礎、人性倫常、歷史條件和文明前景來做出明智的專政,反而以下放職能的方式來收攏特定族群的好感,並將公投與選舉綁在一起,其實是一種選舉奧步。
這次縣市長選舉合併了10項議題公投,前所未有,其間就蘊藏對沖選情的無限可能。反過來想,若那麼多議題可以交由18歲以上的民眾公投,為何軍購議題不得交由公投?理由自然是「國家安全」要由政府專政。
可見「國家安全」不屬於「民主」,而且常在「民主」的對立面。這就形成了悖論:「國家安全」為了保障「民主」,同時「國家安全」又限制或扼殺「民主」;而「民主」選出「國家安全」專政,來扼殺「民主」自身。這類民主悖論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解決,甚至解釋,但多數人已經滿足於習以為常的「民主」宣傳,因為那只是生活的外衣。而當這件名牌衣不蔽體的時候,人們才逐漸體會代議制政府的實質是寡頭制,並不如宣傳中的「民主」印象。
所以像年金改革、轉型正義和一例一休,全由少數人說了算,不得公投。更荒謬的是,這種失能又貪婪的寡頭制,恰恰是「民主」的結果。
再說「東奧正名公投」,它的性質是政治公投,而其實質是公投政治。混雜了不明就裡、涉世未深和別有居心的群氓主義,被轉基因成為支持政府的民意,卻真實反映了政府和民主的質量,存在著相當的非理性成分。如今國際奧會已三度關切「東奧正名公投」,視該行為是以政治干預奧會憲章的規定,但該公投發起人則表示沒有會籍也可以「難民隊」的名義參賽。[1]
足見民粹往往成為當局摧折民主、掩飾失能的良方;作為打擊政敵競選資本的「轉型正義」和「年金改革」,最初都有民粹支持。正因為如此,「奧步」才有存在空間,而後者又反過來說明台灣民主質量的侷限性。
20多年來,各種非關賢能政治的「奧步」始終被滲入台灣的選舉,省籍、母語、性傾向、掉眼淚、下跪、假物證、假新聞、買票、遷國寶、政策買票、……。每臨近選舉時,「言論自由」就染上大頭症,總以為自己就代言全台灣。這些多元性容易模糊了真正的重點,使得民主選舉熱鬧歸熱鬧,卻始終無法接近賢能政治的理想。
有台灣學者從人力流動、經濟表現、平均薪資和政治穩定度來觀察,認為台灣已經提前「菲律賓化」,而劣質民主難辭其咎。[2]台灣的實踐經驗說明,「奧步」是選舉民主的一部份,是政治上的家常便飯。
「驚世奧步」與超完美「驚世奧步」 日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憶起2006年因為「走路工事件」讓藍營失去高雄市長席位,憤而暗指綠營當年以勝出一千票當選的「查某人」像肥滋滋的大母豬。吳的本意在於指斥選舉奧步,但他的失言說明他不自覺成為「奧步」文化的一部份。
不過,物極必反也是常理,謊言無法永遠欺騙多數人,近期的高雄選情可視為一個例證。於是有人開始預期,像2004年319槍擊案那樣的「驚世奧步」,會不會在這次選前出現?當年「走路工事件」距離319槍擊案才兩年多,同樣爆發在投票前夕,同樣造成選舉結果逆轉。
用影星成龍的話來說,2004年的台灣大選是個國際大笑話,一百年後回看它仍然是個笑話。成龍沒說那麼可笑的原因,但估計和台灣選舉民主的質量有關。畢竟一夕之間翻轉選情,以莫名的槍擊案就能翻轉長期的社會觀感和政治判斷,說明當時民主質量的脆弱性。後來由於319槍擊案的真相無法水落石出,以及陳水扁的貪腐案曝光,成龍的「笑話說」已沒什麼人可反駁。
正因為已被那種「驚世奧步」矇過,同樣的步數將不會再出現,它已成為那個時代的獨家專利;即使不同樣的「驚世奧步」,也不至於在這次選舉中出現,雖然尋常的「奧步」仍免不了。高雄市長選舉的確被視為民眾檢視台灣當局的期中考,甚至是執政黨基本支持者的一次信任投票;但那畢竟還是台灣的局部選舉,如果貿然出現319槍擊案級別的「驚世奧步」,高雄選情將轉向有利於哪方且是一說,重點是它不能保證其他縣市的選情變化方向。
畢竟縣市長選舉的輸贏,是個總量比數的問題。即使輸了這次縣市長選舉,執政黨仍然掌握最大的權力和資源,他可以從司法、立法、財政、監察各方面進行黨同伐異,讓非綠營縣市的局面雪上加霜,或至少停滯不前。因此為了避免因小失大,綠營反而不樂見「驚世奧步」在這次地方選舉中出現,包括高雄市。當然,無法排除選舉結果綠營0席位或接近0席位的可能,使得執政黨在選後無從下手分化,但這並不在他們的估計之內。
況且,當年陳水扁尋求連任,在綠營內部並無懸念,包括呂秀蓮也甘於擔任這名辯護律師的副手。槍擊案前既然凝聚了共識,無論是誰主謀作案,案發後也就容易口徑一致,呂秀蓮那些不明就裡的疑問最後也不了了之。
蔡英文就不同了,如果她沒收過陳水扁的錢,那就更不同。綠營內部要排擠她的勢頭不小,有意競爭者不比她弱,大老們和親綠媒體逼她把「台獨」點亮;而現在綠營選情看跌,更加劇了這種政潮。也就是說,綠營陣腳已亂,心中既無共識也無共主,這種局面顯然無法把控「驚世奧步」後的內部口徑,更別說來自外部的壓力。因此,綠營並不希望此時出現「驚世奧步」。
至於藍營,由於選情相對看好,他們自然不希望「驚世奧步」來添亂。除非再出現像吳敦義失言那樣的「豬隊友」事件,但那也難以達到「驚世」的級別。然而,的確無法排除藍營裡邊潛伏著綠營內應的可能,禍起蕭牆,那就是完美級別的「驚世奧步」了。畢竟在「藍綠體制」下,藍營內部未必人人都贊同韓國瑜的想法。
裡應外合的「驚世奧步」? 曾經有人質疑319槍擊案是外部勢力介入,還繪聲繪影地說與美國CIA有關。這種說法無從證實,只能從理論上成立可能性,但也只是推論。外力介入中國內部事務由來已久,並且也是現實,這就容易成為人們的慣性思維。
從技術上說,319槍擊案找了國際知名的鑑識專家來協助追查,其結果依然是大家心中的懸案,說明那需要高端的技術支援或經驗指導,而美國歷史上的槍擊案就不少。從地緣政治上說,2002年陳水扁提出兩岸「一邊一國論」,這是對1999年李登輝的兩岸「兩國論」的繼承,美國方面對此沒有表達明確反對的態度;即使表達了反對,也無礙於他繼續打台灣牌。那麼,2004年時,美方究竟支持陳水扁還是連戰?還是值得玩味的。
現在中美貿易戰不停,川普政府持續加溫打台灣牌,利用島內的親美勢力自不在話下。問題是,親美派在各陣營裡都有,美方目前未必要支持選情看跌的綠營,AIT會不斷輸送台灣民意的情資給華盛頓。
自上世紀中葉為聲援「沈崇案」而掀起的全國反美軍、反內戰、反迫害浪潮以來,台灣內部也存在一股反美的歷史傳統。在如今民怨積成「討厭民進黨」的情況下,美方的選擇或是:與其讓自己一道被討厭,還不如讓綠營慘跌一次,使台灣民怨得以藉選舉結果而消停一部分,然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重新布置自己最大、也可能是最後的利益。因此,他不會介入這次的台灣地方選舉。
面對2020年初大選,如果綠營在這次地方選舉中不是小輸,而是慘敗,那意味他將失去內部的選舉樁腳。而在僅剩一年多的執政時間內,也沒有綠營以「髮夾彎」逆轉政績的餘地,即使他幡然承認「九二共識」,因此他必然向美方求援。而滿是敗選焦慮的台灣執政當局,又必然更任由美方予取予求;美方則一面從台灣盡得便宜,一面向大陸叫牌。
如果大陸當局不予理會,則美方不無可能推助武統,而隔岸觀火既於己無損,又可藉機漁利。從這個角度來看,美方與其介入這次台灣的地方選舉,還不如布置2020年的點火計畫來得划算。所謂「驚世奧步」,在那時出現的可能性較高。
只不過,從這次選後到2020年之間,台灣形成朝野對抗的社會態勢難以改變,尋常「奧步」已無濟於事,「驚世奧步」則禍福難料,但執政當局似乎沒有孤注一擲以外的選擇。
其實這次綠營在地方選舉的最大失策就是打出兩岸牌(統獨牌),特別是後者已成為綠營的弱項。正如前述,「謊言無法永遠欺騙多數人」:綠營一方面繼承了藍營的反共體制,在利用這個體制擊潰藍營之後,卻自縛在這個體制內難以脫身,這是綠營在台灣終究無法成為多數或主流的根本原因。
具體的表現就是319槍擊案發當晚,親綠電台散播國共合作謀殺陳水扁的消息,藍營敗選;但2008年馬英九以開放兩岸交流為訴求,綠營敗選。後來太陽花運動讓綠營得利,使藍營在2016年敗選;如今的趨勢,開放兩岸交流又成為勝選關鍵。
韓國瑜說:「民進黨不是高雄人的爸爸」;然而經過數十年的折騰,台灣選民或能清醒:「兩岸不是藍綠體制的兩岸」。無論島內外,把藍/綠等同於統/獨的看客,不過是囿於「藍綠體制」的視野,後者是藍綠甚至美國框限人們看待台灣乃至於兩岸關係的方式。
有些人以為,「高雄現象」單純是綠營兩年執政敗壞所致;其實,自上世紀80年代民間成立「中國統一聯盟」以來,統派的發聲和行動從未停過,其影響力潛藏在各個領域。有時統派刊物和團體甚至是因為獨派的打擊,而為人所知曉。如果細究統派各路的淵源,就會追溯到上世紀中葉兩岸分斷以前,乃至更早。
然而,「藍綠體制」及其背後的外部勢力,仍將使出各種「奧步」來阻擋歷史的進程,且拭目以待。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