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台語:建立「台灣主體性國家認同」的精神勝利法
2024/07/29 11:00:03瀏覽266|回應0|推薦6

   721日民進黨在台北召開第21屆第1次黨代表大會,黨主席賴清德全程用閩南語致詞,揭櫫「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同一天,台媒爆料民進黨要將閩南語改稱為「台灣台語」。

 

   但無論用什麼語,賴清德既無法回應川普聲索保護費,也無法解釋「台灣主體性」對美國的依附性,甚至無法解釋台灣不能拒絕萊豬肉的懦弱性,或只能扮演一頭豪豬的被動性。

 

   自絕「台灣主體性」,恰恰是島上藍綠白各政黨面對美國的「通關密語」。哪一屆「大選」前,台灣各路參選人不去美國效忠?誰用的是「台灣台語」?美方的「國家認同」,只寫在中美建交公報上,「台灣台語」的公報何在?

 

   所謂「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看來不是對外,而是對內。否則眼下中華台北隊參加巴黎奧運,怎不見人趁機接力2020東京奧運闖關失敗的「正名公投」?怎麼沒人使用「台灣台語」?

 

   也許他們比誰都清楚,自絕「台灣主體性」,才是正名「台灣台語」的唯一結果。出口無法否定自己,就轉向內銷否定自己。因為閩南語是中國數千年融合性文明發展的組成,是中國內在於台灣的直接證明。

 

閩南話的漫長前身

 

   以台南為例,上世紀英國傳教士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根據台南人語音編寫的字典,卻叫做《廈門音新字典》,其實就是一部廈門話、閩南話的辭典。換句話說,這是洋和尚證明並正名中國內在於台灣,台灣人的主體性是中國。

 

   台灣人講閩南話,就是中國人講中原話。

 

   以賴姓人家為例,賴姓人口常見在廣東、江西和台灣地區。先秦時,賴人主要的活動區域在豫南鄂北一帶。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通志氏族略》、《文獻通考》、《息縣志》所述,賴氏子孫以封國為氏。賴為周文王第19子姬穎的封地,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包信鎮。在這個古稱「褒信」的中原鎮上,年年舉辦「世界賴氏懇親祭祖」活動。

 

   中原河洛漢人大規模入閩,始自西晉末年,比如著名的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大姓」。這為原居東南方的閩越人帶來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社會變革與文化交融,包括語言。

 

   第二次中原河洛漢人大規模入閩,是唐初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領五十八姓移民福建,「世鎮漳州」,後來陳元光被當地人民尊為「開漳聖王」。據《台灣省通志‧氏族》、《漳州開發史考辨》、《雲霄縣志》所載,這次移民其實有八十多種姓氏入閩,福建得到進一步開發,河洛話大量落地福建。陳氏父子為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就是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

 

   第三次中原河洛漢人大規模入閩在唐末,移民領袖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名叫王審知。唐亡後,王審知在後梁受封「閩王」。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言志》指出,唐代這兩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入閩,構成了閩方言最重要的基礎:既有東晉時期來自中原人士保留的上古雅言,也有唐代中原人士帶來的中古漢語。閩方言,也就是中原話。

 

   到了宋室南渡,再次出現大批中原人士移民入閩,福建地區人口急增。

 

   這四次中原移民南遷的共同特點是:數量龐大、時空集中、社會地位高、語言與遷入地的方言差異極大,再加上福建相對隔閡的地理條件,造成外來人與本地人激烈的交互影響與文化融合。閩方言因而保留較多的中原官話,尤其是中古以前的河洛話。

 

   總而言之,操著一口中原河洛話的賴姓人家,原是周的封建貴族,或在晉,或在唐,或在宋,或在更晚些時候移居福建,乃至廣東。

 

「土斷」與「正名」,「洗滌人心」的好手段

 

   明末清初,賴氏族人開始遷徙至台灣。其中閩南移民多居住在彰化、雲林、台南、高雄等南部地區,而廣東移民則多定居在台中、新竹、苗栗、桃園、台北等地區。

 

   台南賴姓人家,必是閩南移民,也必是中原移民。台南話,必是廈門話,也必是河洛話。中國內在於台灣,台灣人的主體性是中國。那為什麼,發展三千年歷史的閩南語,遽在今年成了「台灣台語」?彷彿閩南語是新生的語言?

 

   對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實施「土斷」,確乎是「洗滌人心」的好手段,也是台灣自絕主體性的好辦法。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曾經指出台灣政治人物記憶斷層的荒謬:用本土生長一萬年以上的芋頭來象徵入台不過五十年的大陸人,卻用不到四百年歷史的番薯來象徵入台四百年的本省人。

 

   這種錯亂與短視的荒謬,只能是後人或外人的笑話,正如「台灣台語」的可笑可悲。

 

   事實上,整個附屬於「台獨」政治的去中國化運動,就是一場「用三十年自殘三千年」來嚇人的笑話。試看台獨政客將閩南話與國語普通話對立起來,在中小學強制推行「本土語言」,搞「近親憎惡」,以為這樣就可以隔絕受眾的中國人身份認同。結果卻是中文閩語兩耽誤的一齣鬧劇!

 

   在政治上玩不起「正名」,就在語言上玩,而不在乎語言是政治實力與歷史發展的共同結果。

 

孱頭、昏蛋、走狗與阿Q

 

   這當然令人作嘔或鼻嗤,但沒辦法,「台獨」政治真正在意的並不是物質上的台灣,而是精神上的中國,尤其是內在於台灣的中國。中國成為他們精神痛苦的來源:中國越強大,他們的痛苦也就越巨大,因為中國是內在於台灣的數千年遺產,而且還不斷生息。

 

   所以最近30年來,「台獨」政客對台灣人說中國沒有魚翅,只有大煙和姨太太:外部的中國大陸不是魚翅;內在的中國文化是大煙和姨太太。沒經歷反殖民革命洗禮的老少台灣人,就容易相信「台獨」的進步面具與文明糖衣。因此在國際場合上,經常看見台灣()向世界表演自己拒絕中國化。

 

   其實「台獨」人馬在意的不是台灣,而是他們在世人眼中一直沒能拒絕成功的中國。

 

   「台灣台語」就是這種跳樑小丑的表演項目之一,精神勝利,掩耳盜鈴,畫餅充飢,……。這些年來,「台獨」沒少過自欺欺人的表演。他們長年不惜丟人現眼、唾面自乾的動因,就是美國對華戰略的暴力脅迫與利益護航。

 

   中美兩國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國家,但由於文明擴張模式的不同,而分別處在上升期與停滯期。掠奪性的美國霸權已擴張到極限,卻又收割不了處在上升期的中國資產,便糾合一眾犬馬來搞群毆。理由是中國威脅,方法是對立、分化、封鎖、圍堵、限制、恐嚇、抹黑。

 

   在美國這套全球「去中國化」戰略的網路下,台灣擔任分化、對立、限制、抹黑、消耗、甚至引戰中國的任務,同時要對美國提供戰略人力、物力與財力。只要做得好,美國就放話維護台海和平」或「保衛台灣安全」;如果做得不好,美國也早透露過「棄台」的聲音。

 

   多數台灣人對美方的兩岸榨取無感無知;但對台灣政客來說,美方介入台海是利益攸關、乃至生死攸關的頭等大事。為了保證台人支持台灣政治形態與美國對華戰略,在精神控制上就必須洗滌人心以親美反中,也就是將中國他者化、敵國化、臉譜化。

 

   因此,「台獨」豈能放過閩南話這種內在於台灣的中國文化與民族遺產?

 

   這就是「台灣台語」問世的原因:在精神上抽離台灣人內在的任何中國元素,以實現精神上的「兩岸互不隸屬」。若再加上「雙語國家」落地,便能進一步實現「親美反中」,以保證台美政客的利益。這種認知作戰,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正名」。

 

科學常識與精神勝利

 

   既然是低成本的精神勝利法,名實不符常識或科學並不要緊,台灣政客相信謊言與真話在選舉政治上的質量互變律。他們把台人拿捏得這麼成功,像萊豬、核食、疫苗、兵役、軍購、……,美國自然反覆吹噓「維護台海和平」、「保衛台灣安全」,因為這島上不需要常識與科學。

 

   奈何王毅部長對布林肯發話了,「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台獨」勢力每挑釁一次,中國大陸必反制一次。不斷壓縮台獨空間,直到實現完全統一的目標。這一次,「台灣台語」若是「台獨」作妖,必然還有紛至沓來的「台灣關公」、「台灣媽祖」、「台灣屈原」、「台灣中秋」、「台灣春節」、「台灣金門」、「台灣國語」、……

 

   「台獨的盡頭是統一」,像極了小說「Q的結局是死刑。阿Q生前自殘主體,打臉充胖,幻想自己是革命黨,臨死前還幻想自己被特赦……。但精神勝利,到底是讀者的鑑戒,是後人的反面教材。

 

   與此相反,根據常識與科學判斷,美國隊跳水或對中國示好的國家漸多,除了日本、菲律賓、加拿大、義大利、……,還有烏克蘭。他們認識到,「親美反中」的國際市場走向泡沫化。Q自稱革命黨的精神勝利,就像台灣自稱烏克蘭的自欺欺人,終究要破防戳心。

 

   只是有一種病入膏肓的阿Q說:「寧做美國狗,不當中國人。」觀眾只能為他的祖先默哀。

                                                          20240728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mes602&aid=18085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