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義務教育將走向AI型的附庸化與低能化
2024/06/10 12:34:24瀏覽232|回應0|推薦4
對於台灣當局來說,12年義務教育的作用在於提供選票和兵源。當然,還有拔尖投入高科技領域的作用。但所謂「護國神山」的說法,總的目的不外乎「拒統獨台」。

這種政治目的服從於美國對華戰略──消耗、阻卻、遏制中國復興的力量與進程。當前是通過將台灣烏克蘭化,盡可能誘使中國大陸動武,以重組東亞戰略態勢,從而抽換美方在中東與東歐的戰略劣勢。

6月1日美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新加坡「香會」演說時表示,儘管歐洲和中東發生歷史性衝突,但亞太仍是「我們的優先戰區(priority theatre of operations)」。「唯有亞洲安全,美國才能安全,這就是為何美國長期在這個區域維持存在感。」

台灣當局支持以色列、支持烏克蘭、支持美國,必然服從與執行這種戰略意圖。

而執行美方對華戰略意圖的門檻,在於台灣烏克蘭化的成功,那麼義務教育就是台灣當局附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選票保證執政,執政保證兵源;兵源又反過來保證執政,執政才能保證教育、保證選票。確保教育受眾集中選票、集中兵源的方式,就是仇恨動員,比如動員「青鳥」、「黑熊」去中反華。

台灣高中生不知中國史

只是,教育工作難以在短期見效,中美博弈卻可能在未來三、五年內就分曉勝負。賴清德慶幸的是,一時難見效的「去中國化」教育,已經走過30年;所謂「台灣高中生不知中國史」,早非一日之寒。

在1980年代以前,台灣兩蔣政府以反共戒嚴進行「社會改造」和「人心洗滌」。在這近40年的時間內,「本土」就是「中國」,特別是近代與古代中國。蔣政府以「崇古」來反共,孔子和岳飛都變成反共道具。當時此岸搞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彼岸有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在反共台灣,而共產主義大陸只有文宣與想像中的「苦難同胞」。

這時期台灣的教育受眾熟古知史,但對中國現代史、中國當代史和中國當代人民一知半解、誤解或不解。他們認知「東北九省」,而不知「東三省」。他們神經中樞的反共律令指揮著自己和下一代、下兩代,可他們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1990年代以後台灣實施教改。此時大陸改開已逾十年,台灣也已解除反共戒嚴。美國擔心兩岸交流突然靠近而破壞其對華遏制戰略,便扶植另一撥島上代理人遂行雙重遏制。李登輝以來台灣的頻繁教改,其實就為獨台政治服務。此後「本土」與「中國」變成對立的概念,中國古史和古文逐被刪減,日本被拉近依親,中國日漸成為台灣受眾的「他者」,台灣人漸失中國主體性格。

2007年,宣稱「治史起造台灣國」的戴寶村受命領軍13個研究生,改造390多本教科書中的5000多處「不適當用詞」,任務完工。

其中涉及政治人物(「國父孫中山先生」→「孫中山」)、歷史事件(「台灣光復」→「戰後」)、地名(「貴州省」→「中國貴州省」)、文化(「國畫」→「中國畫」)、國家認知(「全國」、「我國」、「國內」、「大陸」→「中國」)等各層面的指稱方式,並成為此後歷屆教本用詞的唯一標準。

人格異化的「社會改造」和「人心洗滌」

在「去中國化」的同時,李、陳、馬、蔡的教改時代逾30年來,無不承繼舊時的反共律令,且不失時機地加碼成為「民主=反共」的教育邏輯,以便掌握後蔣時代的選票和兵源。在這樣的意識前導下,台灣受眾逐漸接受「中國」成為「他者」、以至「敵國」的轉變。

這種他者化、敵國化的轉變不僅來自歷史教育內容的刪改,而且普及公民、地理、語文、全民國防等課程的方方面面,更有日常各類媒體全方位、無死角的「不適當用詞」覆蓋。無論是否為學生,台灣人都在「社會改造」和「人心洗滌」的反共傳統中,重新沐浴信息戒嚴的生活網路。

為什麼台灣藝人認同中國身分、支持國家統一會遭網軍霸凌?為什麼陸配子女在學校不得不與中國劃清界線,同時把母親冷卻處理?為什麼心懷祖國的台灣家長艱難為孩子「補課」後,只剩黑夜無奈的嘆息?為什麼一個中文系退休的老教授說:在我死之前,讓我做回中國人?答案在75年來漫漫「社會改造」與「人心洗滌」的結果──島上不容許中國人。

台灣的「反共」異化為「反中」,其實是從「蔣三不」到「馬三不」的加乘演進,條件就是「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

無論大陸如何讓利惠台,如何設計一國兩制的願景,如何宣傳和平統一民族復興的前途,「向中共說不」已事先成為多數台灣人心中最安全的陰影。充分利用民眾不相信、不靠近、不改變的心理陰影,是台灣政客及其境外靠山掌握權力的根本方法。在島上從事騙術的政黨,卻弔詭地憑藉中共而生存下來;而且中國愈強大,他們得手愈多。

既然通過「反共律令」與「三不民智」的教育,已經完成一般台灣人的人格改造──其特徵是對中國失憶、低能、無感或反射般的仇恨。那麼賴清德布置小野李遠為文化部長、鄭英耀為教育部長、又有鄭麗君做他的副手,顯然是為了牢固這種人格特徵。而且,還是升級版。

為美國隊打造AI新人類

鄭英耀日前說,108課綱只需「微調」納入AI(人工智能),這是從屬於賴清德「行動創新AI內閣」的戰略性決定。

賴清德早知美國遏制中國的需求,特別是他身邊有個深知美國需求的蕭美琴。美國信息產業需要台灣的智能工人,108課綱就成為美國教育代工與人力仲介的具體回應,台灣的家長變成美國AI產業鏈的終端資本。

「台灣烏克蘭化升級版」的關鍵在於AI新人類,所以賴清德啟用資通專家黃彥男為數位發展部門負責人,同時任命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為經濟部門負責人。黃彥男要打造南北兩處AI生態園區,構築應對斷網的數位韌性,以數位高速網路促進數位經濟發展;郭智輝認為台積電在十年內沒有競爭對手,並直指教育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環節。

此刻,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登場,輝達、超微、美超微、高通、英特爾、安謀、聯發科、恩智浦等大廠大咖雲集,台媒稱這是全球AI武林大會。由於半導體晶片供應鏈的科技力,台灣成為各國建立AI運算力的合作首選。一時間「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美國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戰略,而變成黃仁勳口中「AI產業的世界支柱」。

由此可見賴清德「台獨自白」的思路,也能推測賴政府AI課綱的目的。

在「三不民智」與「反共律令」教育出來的人格基礎上,再施以人格AI化:包括人類信仰或感情,所有存在都是可移植的跨境、跨領域、跨學科的信息材料;所謂「台灣史脫中」或「中國史入亞」等爭議,只是數據處理的問題,而不是可否移易的原則或價值問題。因此,訴諸民族大義的「寄希望於台灣同胞」,怕只是不合時宜的一廂情願。

對於倫理、脈絡、歷史、道德、藝術、文學、人情等等,單憑數據無法判讀價值或是非的議題,AI新人類的答案依據是「多元化」──以多元的、海量的信息來對沖是非判斷,或是重建價值。

也就是說,在美國隊長耳提面命的壓力下,對於台青不願上戰場的問題,賴政府即使造不出足夠的機器人來取代,也能造出機器化的AI新人類來「代工」,後者只聽懂0與1如何組合的指令。而創新科技的功效,總是在軍事用途得到最大化的檢驗。

但為了逆向敵人的戰略需求,北京對和平統一喊了快半世紀,民族復興的最後一哩只待科技突破。畢竟,「AI產業的世界支柱」近在家門,這是AI也改變不了的格局。

人間正道是滄桑

賴清德有意將台灣問題升級為科技對決,仰仗的是美國霸權對中國的科技遏制,以及一眾沒有AI便無法思考與感受的新低能人類。

這倒是應對「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生,必將隨民族復興而終結」的歷史課題。當年民族弱亂的表現形式就是科技落後,而終結弱亂處境的手段又必然是科技突破。

從數據導向與智能演算的宏觀面來看,大陸將以市場與技術共治、槓桿優勢等條件主導全球經濟發展;而台灣卻不得不以拉幫結派甚至委身投靠的方式,才能產生規模綜效和共生機制。這段滄海桑田的人間正道,恰恰是台灣人需要重補修的歷史學分。

賴政府除了AI產業這條主線,作為配套的「雙語國家」教育目標也箭在弦上,同時還有聊備一格的本土語言必修課。無論自我殖民的附庸化,或畫地自限的低能化,那是語言能力的自贖還是自殺?已是信者恆信。

此外,綠營不重視太平島,也不重視金門馬祖,畢竟隸屬南中國海與中國福建省的領域,只會讓「兩岸互不隸屬論」顯得有些低能。究竟該不該「撤守」,還得拭目以待賴政府的AI來開示吧。

20240603
( 心情隨筆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mes602&aid=1807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