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0 05:39:17瀏覽2980|回應3|推薦17 | |
年我國終於得到世衛幹事長陳馮富珍邀請函,順利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當時的衛生署長葉金川意氣風發地接受獻花並坐上大會席位,台灣大批媒體見證歷史一刻。
今年沒有台灣記者從台北出發來報導這則新聞,據說理由是內閣正在改組。
台灣爭取參與世衛大會已十數年,每年五月的日內瓦都是台灣媒體報到之地,如今已成為觀察員,從此便沒有新聞價值?
一年已過了。台灣還是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這一年,我們已參與世衛大會,但我們究竟如何參與?
過去台灣記者不可辦記者證,若要進場採訪,必須以旁聽證入席,去年以來,台灣記者可以辦記者證,但只是臨時的大會採訪證,通行時並不方便,經常被要求出示護照檢查。
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由H1N1案例便可說明,我國成為世衛觀察員是非常值得的,否則仍是國際孤兒。他也說,一年來我們參加了四次世衛組織技術會議,而且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已成為世衛「健康城市」案的副召集人,明年甚至可望成為召集人。
不止於列席,台灣要的是更多的實質,但世衛每年有一千多場大小技術會議,台灣卻必須一場一場去申請,不會有人告知,有時會議開完台灣才獲悉,難怪楊志良有感而發說,「我們也很不滿足!」
最令人不歡迎的還是邀請函制度。也就是說,台灣並非常態性觀察員,是特殊情況觀察員,必須得到每年三月世衛幹事長的邀請,才能前來。究竟台灣是何等的觀察員? 我方官員的說法也似乎不夠明確。
一年了,我們的代表團再度坐上大會席,衛生署長也會再度上台向國際社會致詞,但這就是我們要的嗎?我們究竟希望台灣是什麼樣的觀察員?
台灣政府有意以世衛觀察員模式,繼續爭取加入國際民航組織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所以世衛觀察員模式究竟有什麼實質內容,值得我們深思和關注。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