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04 18:22:47瀏覽6465|回應8|推薦44 | |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度,政治新聞被人民當做綜藝新聞,而且評論政治新聞的人物被當成電視明星。 試想,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人們整天經常盯著電視看政治八卦新聞,到了晚上再看那些名嘴分析白天發生的新聞,有時事件尚在發展之中,名嘴們也立刻可以評論,這些名嘴分藍綠二派,不管發生什麼新聞事件,他們全能談論,說法就那麼藍綠二種,而同樣節目有好多個,每天播了又播。 在這樣的地方,看多了這種節目,人不變得神經質才怪。 是製作節目的人想省事省錢,所以想出這套便宜的把戲來唬弄社會大眾?是臺灣的民眾不夠聰明,還覺得這些名嘴說得太有道理? 這是什麼地方?那些所謂名嘴者評論起政治新聞,總是提高聲量,振振有詞,氣勢淩人,又動輒要當最高指導人,他們全知全能,簡直神通極了。 他們不必具專業知識,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到那裏就說到那裏,說過的也不必受檢驗,反正那些事被他們說來說去,誰也搞不清楚事實。合該台灣現今的政治社會現象和處境便是如此? 臺灣人關心政治,但常流於表面,並不管實質。有一次立法院開會討論有關墮胎的法案,身為女性,又旅居國外,我很好奇想知道臺灣墮胎法案究竟下果如何?但當天在網路上查遍所有的媒體,竟然沒有人報導該墮胎法案的內容,反而全數報導當天立法院開會時二名立法委員的相互人身攻擊。 究竟是墮胎法重要抑是立法委員的八卦重要?在臺灣,一定是後者。 在這樣的地方,人們談論事情不重視邏輯,不講重點,只管意氣。所有的政治新聞最後全變成八卦新聞,事發當天供人茶餘飯後,事發隔天就被人遺忘,而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聞,因此一波一波的八卦,全用來滿足這個社會某種偷窺欲。 我認為,臺灣有這種奇怪的名嘴現象,與臺灣人的情緒教養不良有闗。 我們的社會過去受到許多壓抑,過去的人不但不敢大聲談論政治,且在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下還得藏躲。族群中若利益不同,多半訴諸械鬥來解決問題(事到如今,大家仍在械鬥,只是不再動刀動武,變成動口),臺灣人不習於表達情感,所以最後被迫只能以誇張的情感形式表現出來,如破口大駡或當眾下跪,這些便是我稱之為情緒教養不良之例,久之,人們已習慣這些表達方式,反而不懂如何坐下來慢慢說好好講,聲音總是激烈的,情緒總是高昂的,不是有被迫害妄想症,便是有「千錯萬錯都是敵人的錯」,從來不必自我反省,箭頭也總是射向別人。 而不幸的,這不但是台灣立法院的問政風格也是名嘴文化的現象之一。 名嘴節目在台灣受到重視,乃因波希米亞文化停滯和闕如,而中產階級的美學逐漸簣乏,新一代的文化美學又尚未建立,社會精神的空虛,使得介於娛樂與評論之間的名嘴節目興起,代替和補償新興社會的次文化和通俗文化。 殊不知,只有遊動遷移及多元文化性格的波希米亞族群才能帶動文化和藝術的再生,而九十年代以降,這個族群在台灣社會裡似乎愈來愈分散,反而充斥著「愛台意識」和封閉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有人或以為這一切便是民主的過度發展,但說穿了,名嘴節目只是媒體順從民意的推托藉口,而更其實只是新聞文化的偷懶怠慢和墮落。 國外有沒有名嘴節目?沒有,因為不會有一群人幾乎每星期固定要到電視節目去亮相。歐洲有政論節目(知識份子也經常詬病恥笑),當然,政論節目有一定的收視率,通常會有一位主持風格明顯的主持人,針對不同的議題,邀請各路來賓,來賓每次都不是一樣的人,務必來自各個領域(不像臺灣電視台總是同一批人),歐洲政論節目中最講究的是支持者和反對者人數要旗鼓相當,且經常也邀到政府官員當場解釋政府政策和做法,且讓觀眾現場參予,也因此新聞議題的討論會比較全面。 多數的歐洲政論節目是由主持人和正反意見的人士坐成半圓議壇,另外半圓是觀眾席,而台灣的政論節目經常是名嘴坐一排,大家輪流放砲做秀,經常是你一句我一句地罵,而不像歐洲是著重於政論者彼此的討論,若有爭吵,也是支持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辯,而歐洲節目鼓勵的便是正反兩派的具體爭論,希望議題透過辯論愈辯愈明。 若非要政論節目不可,台灣電視台或製作單位應該把名嘴節目適當修改,打破固定邀請同樣來賓的習慣,並且把節目焦點還給主持者論述,並開放正反二派意見人士具體爭辯,那麼政論文化就可以多面化及豐富化,而只要名嘴角色愈來愈多元,政論節目就不會再有明星制度,把言論還給言論,新聞還給新聞,只有如此,才更能就事論事,才更可能理性地討論政治。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