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室友蘇菲卡爾
2013/06/28 01:28:34瀏覽5530|回應0|推薦23



 

八零年代,我在巴黎認識了許多位當代藝術大師,蘇菲.卡爾(Sophie Calle)也是其中一位。我曾經是她的室友。

 

當時是戲劇學生的我,經由同學介紹,與蘇菲認識。我打電話給她,她說,何不立刻過來看看房子?那是在巴黎郊區馬拉柯夫(Malakoff)附近的新式建築,房子是鋼骨和玻璃建造,開放式的空間,樓層非常高,空間明亮,一樓像畫家工作室,二樓和三樓是住屋,樓房有好幾棟相互以花園聯結,我記得這整批樓房是蘇菲父親建蓋的,他自己也住在其中的一棟,但我從來沒見過他。蘇菲因一整年都會常常旅行,經常不在,打算出租我一間房間。

 

我和蘇菲在她家見面時,她第一件事情便問我:要不要看看我的墳墓?

 

原來,她在房子的後院立了一個迷你墓園,墓碑上便是自己的名字。怎麼說呢?我覺得主意相當好,中國人不是也有先準備後事,買好棺木的做法嗎?她的行為一點都不讓我吃驚,我笑了,直呼: 太美了。她看著我,跟我說了幾件事,便決定收我當室友了。

 

當時的蘇菲雖然不像如今這麼大名鼎鼎,但在巴黎已有名氣。我第一個注意的作品便是通訊簿(Le Carnet d’adresses),這個讓我非常驚艷的作品,當年在巴黎解放報刊登過,引起法國藝文圈的重視,但也引來一場爭議。

 

作品起源自一本她在路上撿到的通訊簿,她將這本他人遺失的本子複印下來,將原本寄還主人,但隨後卻一一打了電話詢問那些通訊本的人士,她想知道通訊簿主人的生活和喜好,因此也拍攝了與那人有關的一些細節,這便是作品。只是通訊簿主人後來對蘇菲介入他的私生活非常不悅,據蘇菲的說法,那人擁有她的裸照,並威脅解放報也要刊登。

 

蘇菲的作品經常有爭議性,如她的旅館(L'Hôtel),去威尼斯一家旅館應徵清潔女工,每天拍攝旅客在房間置留的物品;邀請不同的男人到她自己的床上睡覺(只是睡覺),每小時記錄他們的睡眠狀態(Les Dormeurs),此作延續及延伸安迪華荷作品(The Big Sleep)的普普藝術呈現概念,但蘇菲卡爾進一步觀看和介入他人生活,介由文字與攝影的描述揭露,再現與重塑自身與他人的私密經驗,此一強烈表現方式便是她個人創作最大特色,也逐漸成為新世紀藝術風格之一。

 

我與蘇菲住在一起,看到她的時候不多,我對她最深的印象便是她表達情緒的方式,高興的時候,她開車載我出去兜風,不高興時,也曾經坐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上看著鴿子,想一刀將之殺死。她當然沒告訴我,但我揣測她當時正在愛一位西班牙鬥牛士。

 

蘇菲並非學院出身,她開始創作是從收藏家父親在家裡的收藏品開始,她模仿那些藝術作品,主要透過攝影和文字。另外,她母親生活中的儀式觀念也影響了她,她們可以為一隻死去的金魚舉行葬禮。

 

 

蘇菲最近一個作品我也非常喜歡,請照顧好你自己(Prenez soin de vous)。作品藉由前男友一封道分手的信函,信末最後一句:請照顧好你自己,蘇菲找了一百零七位不同領域的女性,請她們解析`加註`遊玩`舞蹈或歌頌這封信,這個大型裝置藝術便是呈現這些女性的回應。

 

離開她家後,我們再也沒聯絡了,一半原因是我在巴黎與慕尼黑中遊走,或者我們從來也不是什麼朋友關係,只是室友。但我喜歡她的作品是不變的,做為室友,她過於神經質(可能我也是),但做為藝術家,她的女性主義或那無政府主義傾向,一直很吸引我。

 

那二年,我也因此認識了幾位藝術家鄰居,譬如法國另一位重要的當代裝置藝術家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波東斯基幾次出國展覽,我曾幫他和妻子看管一屋子貓。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dechen123&aid=7834346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8 23:07 【udn】 這裡便宜!法國 電話 蘇菲 音樂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