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血,我的精靈,我的守門神
2011/06/28 22:15:49瀏覽750|回應0|推薦0

(日治時期的百元大鈔,正反兩面都印有檳榔樹,可見日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檳榔文化,相當重視)
據文獻記載
雲嘉兩地是洪安雅族的活動區域
檳榔與洪安雅族的關係密不可分
而日治時期
生活在雲嘉兩地的日本人
如何與山線居民的平埔族洪安雅人互動與相處
引人好奇....

【記者莊亞築/北港報導】

北港鎮振興戲院即日起展出台灣近代紙鈔資料展,收藏家蔡吉宗昨天拿出日據時代台灣銀行發行的百元紙鈔,上頭印有檳榔樹,目前市面上罕見。

為了推廣錢幣藝術,與更多喜好收藏古錢幣的民眾交流,振興戲院特別籌畫一系列展覽,這次展出日據時代由台灣銀行所發行的紙鈔資料,雖非真品,但有一系列詳細介紹,可供入門者學習。

蔡吉宗表示,紙鈔價格取決於當時發行量,流通數量少,則價格昂貴,以民國26年發行的昭和甲券為例,面額百元的紙鈔是當時最大鈔票,現今市值2500元至25000元不等。

他說,紙鈔前面印有神社與檳榔樹,後面則印上鵝鸞鼻燈塔風景,因此被暱稱為「青仔叢」,相當特別。

蔡吉宗說,西元1898年日本政府在台灣成立「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次年開始發行台灣銀行券,統一台灣混亂的貨幣制度,依壹圓銀幣規定為法幣,可換取壹圓銀券。

到西元1904年由於銀價起伏不定,改採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度,發行金券;1914年台灣政經穩定,陸續發行大正改造券,紙鈔也由直式改為橫式。

他表示,1933年起設計了新款的昭和甲券,增添防偽功能;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原來由日本所印製的鈔票,也改在台就地取材,由甘蔗纖維紙平版印刷,稱為「現地刷」;1945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百圓鈔不敷使用,台灣也無力印製,改由日本本土千圓券空運來台,加蓋台灣銀行字樣後使用。

蔡宗吉表示,這些紙鈔可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相當有趣,日據時代在台發行的這些台灣銀行券,光復後還可以繼續使用,直到民國36年止,才以等值兌換成舊台幣。

【2005/12/27 聯合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vyjean&aid=537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