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睜著大眼看,盲流感
2009/09/27 16:36:47瀏覽458|回應0|推薦0

因就目前熱門的流感話題,應景看了這部片子。

一種無名的病毒在某個城市肆虐;一場失明的浩劫席捲人們的視覺與心靈;一名幸運未被感染而保持高度視覺能力的婦女,眼見一切,自願與感染者共生死,因為無私的,寬容不悔的愛......


總是想要把這部電影看過第三次之後,再來寫讀後感想;但深恐如同哥雅畫作中的女孩一般,一等半年過去了,任憑自己是如何在畫作與畫家,歷史與故事當穿梭考證;寫出來的感觸,依然輕如鴻毛。

不如,就在當下吧?當下,此時此地此刻此感,最重要,彌足珍貴。

觀賞當中,不論哪一次,總是一再被孩子打斷。殘酷的情節,眾多虛幻如夢,黑與白,雜穢與齷齪,陰暗隱諱的鏡頭......我不讓孩子觀賞。但Eric不斷的闖進來,即使我已經關掉喇叭。

很弔詭的觀看過程,在看與不被看;自在的看與被限制的看當中,拉拉雜雜與離離落落當中,連看了兩遍;終於也因為片子逾期了,不得不打消看第三次的念頭。

片子很棒的地方:

第一是攝影,鏡頭的移動深入與淡去,以及色調與隱在其中捉迷藏式的步調。那種白濛,給你光明又給你迷幻;讓你失明又讓你洞悉一切。

第二是兩性的刻畫,不只是大多數影評所指的人性黑暗與光明;而是女人的強韌與男性的懦弱。我覺得,導演刻意強化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在劇中的戲份和地位;以及其他女性的無私與奉獻___對照男性的假道學,不實際,以及貪得無厭。 

(災難來臨時,可以救世的往往是女性清醒的智慧與韌性)

第三,情節非常貼近人性,這不是科幻片,這是社會寫實片;但是沒有濫情,不灑狗血;一切讓觀眾自己自然的順著眼見所憑去推理。道德兩難的情境,兩害取其輕的情境;每天都活生生的上映;因為,病毒隨時與我們共存,不管一方是否失衡。

第四,生存威脅浮現時,道德便不存在了。自己在觀看的當中,也被電影情節自然而然的說服了:只能這樣,不然還能怎樣?受難者荼毒受難者,生存無望當中,有人仍然不忘奪權爭利,滿足私慾,活生生的官僚殺人與暴民噬人;只能面對,還能怎樣?

野狗啃食難民的屍體,慌亂盲目的人們在混亂的超商裡搶食,盲流的災難讓人無一倖免。

人性,獸性,你我都知了。

男主角一場除卻性慾一無所有的外遇,簡單的被他的妻子一句:我看見了,噓!此時需要安靜。十幾秒的獸性荒誕,也被幾秒鐘的一小段話完全化解為無蹤無影。那種常在空虛中需要肉體滿足的人,太平盛世也比比皆是;遑論亂世與面對黑暗一切的恐懼?

太多人用縱情的滿足來確認自己的存在,以免被黑暗與孤獨吞噬。電影只不過點出:兩性腦部結構的不同,讓一方趨於立即滿足,一方善於等待與寬恕。

但不需要知道的是:在一片黑暗中,到底足以代表自己的特徵是什麼?這或許也是演員在劇中以"我的老公",我的老婆",還有第N號病房,男人,女人,以及職業名稱來相互辨別,劇中演員居然個個都是沒有姓名的!

第五,這部電影讓我們大大的鬆了 一口氣,如同所有的病毒性感染一樣,當人類的免疫系統習慣與病毒共存之後,自癒力產生了,一切的病症不藥而癒。第一個失明的人在經歷這一切的人性善惡交戰之後,盲症消失,突然眼前大放光明了,所以,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一切都成為可期待的希望。

不藥而癒,是我們的世界最需要的一種治療。

後記:聽說原著是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比電影更好看。


延伸閱讀:下圖2009年9月號的<人籟論辨月刊>

圖中最大的珠子是虎眼石。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vyjean&aid=335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