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04 21:39:45瀏覽3066|回應2|推薦55 | |
閩江之珠(三)~東莒慢遊
從南竿前往莒光鄉的東、西莒,通常僅能藉由海路,從南竿的福澳港出發,搭乘有個美麗船名-馬祖之星的小白船,還隨船附贈從海上欣賞南竿的另一種風情。 南竿與莒光之間雖然有固定航班,但還得靠老天賞臉,當天候不佳海象惡劣時,船舶經常停駛,如遇緊急狀況,則常急煞人也!離島交通之不便,實非久居臺灣的民眾所能理解。
「馬祖之星」是南竿→莒光交通船,每天三航次,往返東、西莒。單月先開往西莒再到東莒,雙月則反之。福澳港開航的時間是:07:00、11:00 、14:30,航程約一小時,抵達東、西莒後,隨即返航。
從海上遠眺「媽祖在馬祖」,高約28.8公尺的媽祖巨神像佇立在馬港天后宮旁山頂,這也是馬祖的新地標。
莒光鄉位處馬祖列島最南端,包含東莒與西莒兩個島嶼,鄉公所設在西莒。東莒與西莒像極了兩隻趴在中國閩江外海的狗兒,因此舊稱「東犬」與「西犬」,合稱「白犬列島」。國軍移防至此後,取毋忘在莒之意,更名為莒光。
蛇島離西莒本島很近,是由四座海中島礁所構成,一字蜿蜒排開,宛若長蛇;又有一說,稱蛇島主峰前的海蝕地形隨海水漲退,宛如蛇之吐信,故名之。昔日島上居民趁退潮時,可涉水來此撿拾貝類,今已被劃為燕鷗保護區。船行而過,隨意可見島上海鳥飛翔,少了人為的干擾,蛇島成為鳥類的天堂。
由於鄰近大陸海域,航程中常可見到大陸漁船在附近作業。
西莒青帆村,原名「青蕃」,是商圈、聚落、港口,也是西莒島最熱鬧的村落,大陸淪陷前,此地最為繁華,是馬祖唯一設「鎮」之地,又有「小香港」的別稱。
西莒碼頭位於本島南側的青帆港,設施簡陋的碼頭卻是西莒對外的門戶,在交通不便的背景下,也因而保存了較原始純淨的傳統風貌。
船舶靠妥,碼頭便熱鬧了起來,上船、下船一陣忙碌,除了人員外,還有物資運補,吃的、喝的、用的....還有一大捆的精神食糧-報紙。風平浪靜時補給皆正常,遇天候不佳,船隻停航的日子,就得靠屯糧啦,這是離島居民的宿命。
離開西莒,小白船繼續航向東莒。單月到訪,船老大先讓您瞧瞧西莒的模樣、雙月來則先一親東莒芳澤,這是莒光鄉最具特色的交通航行表。
約莫十分鐘航程,東莒到了!猛沃港位於東莒島西南方,馬祖話「猛」是「漁網」的意思,昔日漁民在此修補漁網與曝曬漁網,因此而得名,為一環境清幽的沙港,是各島進出東莒的門戶。
之所以有這麼長的碼頭,是為了配合潮差的關係,對照前後兩張照片,您可輕易發現漲退潮的海面高低落差高達5公尺,若是碼頭造的太短,交通船就很難進港靠岸。當然,當年漫天烽火戰火密佈時,軍方為了搶灘需要,也是因素之一。
一踏上猛沃港,映入眼簾的是東側潔淨沙灘上,白底紅字的「軍令如山、軍紀似鐵、同島一命」三大標語,突出於迷彩塗裝的圍牆之上,也成為初上岸遊客到訪東莒的第一印象。
相隔一晚,灣月形沙灘上漂來一大片的垃圾,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馬祖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自閩江口傾流而出的垃圾,已成了各島的噩夢。這裡的阿兵哥可真辛苦,不再打仗的日子,清淨這片沙灘倒成了每日的例行公事。
大坪村包含了熾坪、大埔及猛沃三個自然村,是馬祖列島上難得不靠海的村落,村名取自於「大埔」及「熾坪」頭尾兩字,這裡也是東莒最為熱鬧繁華的商業中心。
斑駁的溫沙堡浴室招牌,看不出這特別的小店是否還在營業,馬祖各島在戰地政務時期,因營區缺水且部隊衛浴設備不足,阿兵哥會利用晚上或放假時間到民間浴室來洗個熱水澡,這特殊的行業,理當成為戰地歷史的一部分。
豆腐店有什麼稀奇!沒錯,在臺灣豆腐多的是,但國利豆腐店在東莒可也是響叮噹的商號。店內所產的手工豆腐,口感絕佳,細嫩爽口,東莒餐館豆腐料理大都來自國利豆腐。本地人自豪的說,東莒有三寶:豆腐、花蛤和西瓜,到此一遊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
循著環島公路前行,福正聚落的午後,天空正藍。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聚落保存,福正村從杳無人煙,轉變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聚落。村內房屋形式多為簡單的二落水,亂石砌或工字或人字砌建築,並依山勢而建。
聚落因漁獲量遞減,人口外移,往日的榮景早已不再,獨留一幢幢殘缺的石屋與後方東犬燈塔相伴。
公佈欄上可見到莒光鄉的舊名。
默默守護村莊的白馬尊王廟,外觀為火型封火山牆,風格參照閩東傳統廟宇樣式,外牆以石材疊砌,正面層疊為山牆,屋頂覆蓋黃色屋瓦。 大陸撤守後,此廟宇成了福正港口駐軍的班哨站,人與神明共處一堂,人人心中有神明。國軍推動精實案駐軍撤離後,鄉民有感廟宇陳腐,台馬兩地信眾發起募捐重建,成了台馬兩地鄉親的信仰中心。
人去樓空,房屋傾倒後,成了藤蔓的家,別有一番風情。
停在澳口的廢棄戰車早已鏽蝕,不再出任務後,砲口向外成了最佳的欺敵工具。
福正聚落擁有廣闊平坦的沙灘和潮間帶,海鮮種類極為豐富,尤其盛產花蛤,口味鮮美,是公認的大自然冰箱,難怪當地居民常說:「我家冰箱在海邊」。
犀牛嶼橫躺在福正聚落澳口前,是東莒最著名的潮間帶,因島形狀似犀牛而得名。海水漲退之間,島嶼會與本島分離與接合,形成「陸連島」之特殊景觀。犀牛嶼後方是永留嶼,更遠處則是西莒。
從高處俯瞰福正灣澳,漁船點點。關於「福正」這個名字,乍聽似乎跟福德正神有關,據說是因為聚落分成兩部份,東邊在灣澳防波石滬內避風位置的叫滬裡(福裡),而西邊位於澳口正面的叫澳正,將福裡、澳正各取一字,就合成為「福正」了。
神秘小海灣位在福正村南面,是最近這幾年才被大力推荐的新景點,灣澳道路崎嶇難行,但海蝕地形景色宜人。 從某個角度望去,神秘小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因此民間流傳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因此又名「呂何崖」。也有調皮的遊客調侃的說:像在拉屎!你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
這突出海岸的岩石當地人稱獅子岩。
獅子岩另一頭的山坡上,這塊石頭上的石頭就叫飛來石,這飛來之石不動如山,哪天它們都累了,滾落開後,飛來石的話題就結束了。
而這指頭向天際的佛手,或許將有表達不盡的誓言留在天地間。
這裡原是東海部隊分部指揮站與操練場,東海部隊全盛時期,在此處借民房勤儉建軍,雖因年代久遠,其殘跡仍可辨,訓練場入口的石階及牌樓也適當保留,以作為縣民歷史教育的珍貴資產。
到東莒看老房子,大埔聚落絕對是必備的行程,聚落的入口意象是蚵貝藝術家蔡英傑老師的創作 "200九起帆",以馬祖傳統的貓欖船及封火山牆作為畫面主體,講述馬祖先民出海捕魚,揚帆而起的意象。作品迄今已近五年,許多蠑螺及貝殼已掉落,就像聚落裡許多房子,逐漸頹圮。
大埔港管站(65據點)位於東莒島東南側,當時出入大埔港的漁民都須在此登記。港管站建築物外有四處機槍射口,其中三處向外防禦大埔港,一處射口方向朝內,以防禦從港口上來的敵人。
大埔原名「大浦」,福州語「浦」為小港灣之意。大埔是東莒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澳口面向南方,為一天然港灣,景色秀麗。 聚落對面之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漁作澳口,因而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
「東沙一神泉」乃東海部隊開鑿的水井,是大埔聚落所有居民用水來源,具有人文與自然的價值。
大埔聚落信仰中心是白馬尊王,傳說早先曲蹄仔(蜑民)人氏在大浦澳口進行捕魚,曾對著陸地表示,如果能讓他們捕到大量的無頭黃魚,上岸定居後將替本地神明建廟祭拜。隔日,果然在附近捕獲大量無頭黃魚,原為娛弄之語,沒料到本地大王如此威靈,便在本地履約建造大王廟供奉至今。
林坳嶼位於東莒島的南側,是東莒島週邊的三座小島之一,終年與東莒島遙遙相望無法相連。島上植物生態資源豐富,怪石林立,目前尚未開放登島,僅有部分釣友會前往林坳嶼進行垂釣,是東莒島的主要釣場之一,也是釣友兵家必爭之地。
大埔石刻於1988年經內政部評定,列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石刻上記載,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倭寇侵擾,萬曆年間,安徽人沈有容奉命鎮守閩海間各列島,在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於東沙島擊退倭寇,生擒69人,實屬難得,當時的工部右侍郎董應舉於是刻贈此碑,用來彰顯沈有容的功績。
走過漫長的明、清與民國年代,直到國軍進駐,構築工事時才被發現,大埔石刻留下的歲月痕跡,已經成為馬袓的歷史見證,使人興起懷古之幽情。
大埔石刻的岸邊夕陽,即將沉入西莒島佊端的海平面,望著一樣的夕陽,卻有著不同的心境。
石刻涼亭旁有座老頭大王廟,橘黃的夕陽正落在廟埕石獅背上,遙望的石獅引起心中小小的悸動。 老頭山上這座老頭大王廟裡有眾多神像,多為對岸所漂流過來,當地人則將祂們供奉在廟宇之中,算是神明的中途之家。
黃昏的斜陽在海邊變幻出美麗的色彩,或許這溫馨暖黃的色澤,也曾讓當年戰地官兵想念起家鄉的親人。
夜宿大坪,少了都市裡喧鬧吵雜的聲響,沒了五彩繽紛的市招色彩,陪伴您的只有昏黃的路燈、徐徐的海風還有遠處浪花聲。別擔心,現在砲彈已不會打過來了,在夜色中您儘可放慢腳步,盡情享受專屬東莒小島的寧靜戰地夜晚吧。
閩江之珠六部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