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鄉愁時代之六]按圖索驥之旅
2011/07/01 00:04:49瀏覽145|回應0|推薦2

  話要從很多年前患上的旅行幻滅症說起。   

       

  在網路世界自成一天地前,文藝少女曾是以唐詩、宋詞作為生活調劑的。當時文學的想像十分純粹,並未佐以搜尋引擎能網羅的各種照片和網友評論,中國開放觀光也是不久前的事。於是這位文藝少女在她的小世界裡,聽著淅瀝瀝雨打芭蕉聲,幻想著綠肥紅瘦,不覺得文學和現實之間有任何距離,有時也誤以為詩意得以讓時間靜止。她朦朦朧朧地在多雨的台北,指認出一幅多少樓台煙雨中的遠景,心想著有一天她要親眼見到杜牧曾遊歷過的江南。

  有一天真的也這麼到來了。鎮江的金山寺還不夠讓她知覺到傳說與建物不見得是同一回事,她坐著搖晃超載的小巴,還真到了當時尚未有鐵路直達的揚州。她在市中心的四望亭附近來回逡巡,獨自與人車搏鬥;也按旅遊指南所說,參觀了瘦西湖和个園。但舉目四望,哪裡還有一處是她幻想中的文學江南呢?

  我相信現在若要她重訪揚州,一定感覺得到新時代建設的美輪美奐,復古風也絕對能滿足觀光的期待。但是她思索了多年以後,隱約明白了意境入於情景,出於詞章的片刻,作為引子的實景也同時在文字中冉退的事實──取而代之的是展轉牽動共通情思及想像的符號。「頤情志於典墳」,與是否按圖索驥到此一遊,實不必然相關。這位文藝少女的幻滅,讓她終於願意靜靜待在我身軀之內,隨我到處遊覽,並逐漸看淡她的文學鄉愁了。

  經過多年的配合,我與她習慣了隨意決定地點,參考實用資訊安排好往返行程後便暫時拋諸腦後的作法。依經驗,旅遊計畫是越粗略越好,網路照片點閱得越少越好。在觀光產業如此發達的年代,「探險」恐怕快成了虛詞。影像無遠弗屆,網路上點過一遍幾乎可以算是親歷,旅途中的各個環節也大都有人替我們想過了,若不留些即興的空白,出遊的樂趣所剩幾何?大概只消上網鍵入關鍵字就可以全盤得出了。驚人的是,文學閱讀竟也面臨了同樣的窘境:當我們便利地讀過了維基[危機?]百科上的情節梗概、中心意旨,我們等於是迅速抵達終點,連走馬看花、左顧右盼的經驗都省略了。還正悵惘,資深文藝少女敲敲我的腦袋,打破沉默道:「那就把相關的文學作品連旅遊指南一起帶上,一邊玩一邊讀,看能對照出多少趣味就是多少。不預設立場的話,總還有個過程可以回味。」

  

  於是上一回遊南義,我帶了Carlo Levi的《耶穌在伊波里止步》(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

 

  這本名著是Carlo Levi1945年出版的回憶錄,記錄了他在19351936年間被法西斯政權「下放」南義,半軟禁在窮鄉僻壤的經歷。書名在義大利家喻戶曉,意指當年這蠻荒貧窮的地區連耶穌都不曾眷顧──耶穌在北邊一點的伊波里就止步了。窮人命賤如畜,全無救贖地生存著;鄉紳階級則在乏味單調的生活中敵我分明,數代以來的政治鬥爭流傳鄉里;中產階級裡行醫的、從商的、任職地方行政官的,各有各的算計跟心眼,汲汲於壯大自家勢力。Carlo Levi從北義被遣送到GaglianoAliano),像是來到另一個世界。他以局外人的眼光描繪出原始社會的鬥爭和人類非理性的激情,對小人物的善意與生存的無奈,則語帶感激和憐憫。記人或記事,在旅程中見他一段段娓娓道來,讓我忽然警醒:理解這「此曾在」的風土人情是如何過渡到當今社會的歷程,對於理解當下的處境不可或缺(對很多人來說,這或許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我對我遲來的覺悟感到抱歉)。換句話說,一個階級分明、無所謂公民意識的封閉社會,在政治趨於穩定、經濟大幅改善了以後,呈現出的面貌會是什麼?一路承繼的問題又會是什麼?

  如果只看Matera石城舊址復興的嶄新面貌,遊客很難想像上個世紀的三、四零年代,這些沒有隔間的石窟(Sassi)裡還是人畜混住、臭氣衝天的。義大利政府在五零年代初下令遷出石窟居民,經過多年重整後,再進駐的各方人馬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我在隔音效果極佳的石窟客房裡,重提資深文藝少女未竟的揚州夢。她嘆了口氣,說:「此刻我是享受舒適設備的觀光客。在這甜蜜的框架中,往事不要再提。」

  本專欄文章原刊載於《幼獅文藝》690期,2011年6月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gmascomparsa&aid=538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