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鄉愁時代之一] 世界與天涯
2011/01/30 09:35:40瀏覽329|回應0|推薦1

  上次為《幼獅文藝》寫專欄,已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時剛正式負笈巴黎不久,彷彿浸沐在一個全新的世界;別人眼裡看來,還頗有隻身行走天涯之感。當時寫巴黎文化、時尚、玩樂、美食等各面向的部落格方興未艾,刻板印象尚一面倒地在台灣報章媒體橫行。就我而言,新世界代表了生活和學業上必然出現的衝擊;夜裡偶現的鄉愁,則悄悄化成了某種天涯感。然而歷經異鄉將近十年學思生活的淘洗,新世界還是有老去的一天,鄉愁也早已淡得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了。如今想來,其實當時更像是誤闖森林、不知聖物為何的帕西法爾,因為射殺了一隻天鵝而被領進聖杯騎士的城堡。在神祕迴旋的旋律中,少年走入時間、空間維度都不停變換的森林深處,不知道前方等著他的是什麼。

  

  第一幕終了,少年還是不解聖杯的意義;我則和大家一樣,一步步走進這個網路一併整合了世界與天涯的時代。不單是巴黎和台北的距離從此起了變化,世界上一切精采有趣的,都能二十四小時即時連線分享,影音圖文並茂。是以帕西法爾的各種版本可以下載也可以線上看,聖杯的意義和來龍去脈google一下就出來了。天涯──如果指的不是中國網路社群,恐怕就是網路未及之地了吧!而法文裡,「世界」一詞恰與眾生同名(le monde);《楞嚴經》對眾生世界的解釋則是 「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時間和空間交織的維度中,眾生載浮載沉、「相待生勞」──於是回看賈樟柯電影裡的微型世界,嘮嘮叨叨轉了一大圈,最後還是轉不出人心裡的愛恨情仇,原來可算是其來有自的當代詮釋。不過戲中人嚮往的世界終究跟巴黎脫不了干係,縮小版的艾菲爾鐵塔數度入鏡,在北京世界公園不斷召喚著一個來自十九世紀的印象。  

  眾所皆知,艾菲爾鐵塔原是188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參展物,展現了法國工業與科技的實力。跨越一整個世紀,2010剛落幕的上海世博放眼的是明日世界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我對本屆世博印象猶新之際,偶然間又與一本1891年在巴黎問世的絕版書相遇: Les parisiens peints par un chinois《巴黎印象記》[1]。這是清末外交參贊陳季同以法文寫就的幾本書中的一本,當年頗為暢銷。書裡提及萬國博覽會的篇章,據稱是來函照登,轉錄了某清朝官員參訪1889年巴黎世博的見聞和感想。

  

  陳季同的法文簡潔優雅,氣度從容,很可惜這點從中文譯本中看不出來。最令我為之傾倒的是他寓諷刺和悲懷於無形的筆力。他淡筆提到來參訪的中國官員如何在世博會場上成為移動的一景,讓淘氣女孩扯了辮子,參訪中又耳聞「殘廢(invalides,指傷殘軍人、巴黎傷兵院)就是黑鬼」的童言童語,善心觀眾不無嘲弄意圖地向他胡亂說明彩色噴泉的成因...... 點到即止的過場敘事,暗扣文末「世界野人」展示營的空景。今日看來,這位大清官員的民族自尊心或許不合時宜了,但藉由他的雙眼,夢幻之都的矛盾卻一一現形:雅好沙龍畫作的收藏家品味市儈,隨波逐流;人們對雕像全裸及歌劇院婦女觀眾半裸採取浮動的道德定義,難以自圓其說;戰爭武器展覽館緊臨傷兵醫療暨義肢展,何苦來哉...... 文中不時閃現尖酸幽默的靈光,但也不乏對西方科技和秩序的讚嘆。自稱不明究裡的敘事者,其實心明眼亮。一方面習得了巴黎人的說話藝術,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國文人的情懷。信末述及隔日這場盛會結束的景況,令人悵惘。不須直道「似這般都付予斷井頹垣」,用法文表述亦得其神髓。

  我翻閱薄脆泛黃的書頁,內心很是震動,像是不小心觸及世界流變中一條細細的線索,串起了我今日所聞所見。我們這個時代已不再像列車一樣轟隆隆往前駛去,而較像虛空中無形無色的電波,日以繼夜挾帶不可勝數的訊息,同時向彼此迴旋傳遞、向未來叩問。GoogleYahoo能說的遠超過我,但在天涯還未從想像消失以前,請容我藉專欄為各個連結穿針引線,理出一些「世界的線索」吧! 

                                                              

[1] 段映虹/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gmascomparsa&aid=48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