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3 03:27:49瀏覽783|回應0|推薦9 | |
按照許多報告資料,台灣已經十幾年薪資沒有上漲了。政府軟軟兼施,希望能夠逼公司調高薪資。這樣的作法,只有在集權國家才有效。若公司真的被政府逼迫而調高薪資,只有兩個可能的結果,一是倒閉了,另外一個可能是抬高生產產品的價格,而還能夠賣得出去。也就是說,物價會跟著上漲,又抵消了加薪的美意。在現代的民主國家,這樣的政策,真是讓人啼笑皆非。政府的高官,除了無知顢頇外,不知道如何形容。
影響薪資最重要兩個因素就是,供需關係和生產價值。當人才超過需求時,工資自然會降低,當生產的價值降低了,工資也就自然的降低。所以政府要作的是提高人才需求,也就是增加投資,自然會須要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引導產業往高附加價值的方向推進,老是作代工,薪資如何改善。
工資薪資結構的要素有供需法則,生產價值,外力結構影響,我曾經出差到巴爾逖摩搭了計程車司機竟然有英文文學博士學位,這位博士畢業後,希望能夠找到一所大學的教授工作,發了幾年的時間毫無結果,退而求其次,想到高中去教書,也取得了高中教師資格,還是不得其門,因為競爭太激列了,只好一邊開計程車,一邊繼續找工作。當供給超出需求時,想要提升薪資是夢想,當企業公司需要人力時,一定會評估需要的人力在市場上的合理薪資,若有足夠的人才供公司選擇,公司沒有理由提高薪資。當然若公司找不到要的人才,提高薪資才能找到需要的人才。
所以台灣的薪資問題的癥結點是台灣投資到須要人力的產業太少了。台灣最近二十年所有的有效資金,一窩蜂的投入房地產業,雖然房地產業是內須的火車頭工業,但是對台灣的整個經濟結構並沒有太多的供獻,其他的產業,尤其是電子產業,又太偏重於代工,只賺蠅頭小利,需要的人力,也集中在勞力工作,對拉抬薪資一點都沒有幫助。
台灣的市場太小,沒有辦法支持顛覆性的新產品,只能跟著大市場,像美國,大陸和日本的須求,在大市場裡,既有的需求,往往已經是成熟的產品,也就是說,利潤很小了。也就是別人吃肉,我喝湯,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唯有以別人的市場研發新產品,用更好,更強的產品,加上更好的服務,才能增加價值。
軟體開發業其實是台灣一項很好的選項,可惜,軟體業的投資太長,也太大,雖然投資的回收期長,也穩定,但是風險太高,沒有幾家台灣的軟體公司在這領域裡耕耘。我們的公司,完全以美國市場為目標,最近幾年,陸續和幾家美國市場的領導公司策略聯盟,打下了基礎。已經投資了許多年才獲得了一點成果。和一般台灣公司,只求短期內回收投資的作法,完全不同。也因為我們以美國市場為目標,附加的價值升高了,我們也願意付出比別公司更高的薪資。軟體產業有語言文化的隔閡要突破,更需要長期的耕耘,不會是參加一次展覽就會有生意。硬體可能,軟體完全不可能。
政府一眛的高喊口號,要公司加薪,是狗吠火車,完全無濟於事,就算是減稅也沒辦法提高薪資,提出讓企業願意增加投資的誘因,投資增加,自然帶動需求,或是提出好的政策,讓台灣的產業,附加價值升高,台灣的薪資自然提升。期待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有效的帶領台灣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