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雄教育》-邪惡體制下的青春覺醒
2011/08/02 17:54:30瀏覽15051|回應3|推薦71

當你驚覺到自己正身處在一個與自我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世界…

那麼你會選擇隨波逐流、盲從一切,還是會竭盡全力地奮起抵抗呢?

「對比式」書寫

翻開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我們似乎會發現到世界各國總是無法逃脫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的歷史定律!

然而在法西斯主義盛行的黑暗年代裡,英雄到底該如何定義?究竟誰才能成為人人眼中真正的英雄?而集體主義下的國家體制又會教育出什麼樣的「英雄」呢?

《英雄教育》是2005年當全世界都在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終戰六十年」時,德國影壇也順勢推出了一系列和「納粹帝國」有關的省思電影,其中《英雄教育》便與另外兩部片《帝國毀滅》、《帝國大審判》並列為二次大戰60週年的「終戰三部曲」。

其實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相信許多影迷並不陌生。因為長期被猶太人把持的好萊塢,早就三不五時會將這段歷史搬上大銀幕,藉由實質影像的呈現,不斷地提醒全球的廣大觀眾切勿遺忘過去的慘痛歷史教訓。

只是過於泛濫與千篇一律的電影型態重現,難免會出現對觀眾疲勞轟炸的反效果。這也導致進入21世紀的視聽大眾,面對好萊塢一貫地將納粹妖魔化的敘事手法,以及刻意強化猶太人被屠殺的悲情運鏡,而逐漸產生了一種神經麻痺的無感狀態,再加上歷史本身的遙遠距離,反而讓時下的年輕觀眾們不自覺地會感到事不關己,甚至衍生了現今好萊塢導演們都不想承認的疏離效應!><”

但是歷史本不該遺忘,教訓更應記取!眼見好萊塢的二戰題材電影似乎走到了瓶頸,而發動二次大戰的當事者德國,只好一肩扛下重擔,當仁不讓地在此時幫助好萊塢的二戰電影走出困境了!XD

只能說德國影業聰明地跳脫了好萊塢固有的敘事公式,將電影視角放在「加害者」或是「德國人」身上,以客觀、中立的人性化描寫,更真實地展現出納粹時代的氛圍與人物心境,而《英雄教育》便是成功的一例。

《英雄教育》的原片名是『NAPOLA』,指的是當年希特勒所創立的一所軍事寄宿學校。NAPOLA(納波拉軍校)分散於德國各地,專門召募18歲以下優秀純良的日耳曼年輕人,傳授普魯士士兵的培訓課程,以便為希特勒的「納粹帝國」挑選和培養未來的「國家機器打手」,並為往後的納粹德國征服全世界作先鋒戰士。

因此《英雄教育》不同於以往二戰電影陳述猶太人慘遭迫害的情景,而是以德國青少年的角度來看待當時希特勒是如何有系統地行銷所謂的「納粹思維」。

本片導演是德國名導丹尼斯甘賽爾,那時才年方32歲的他,果然是年紀輕輕、勇於創新,他運用大量的鮮明對比元素,以冷靜、直觀的方式描述一個懷抱熱切夢想的德國年輕人菲德烈(馬可斯尼麥特 飾),因為一心想出人頭地、功成名就,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毅然決然地加入納波拉軍校,但是經過了一連串的事件後,使他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觀。

嚴格說來,《英雄教育》的敘事氛圍與其他二戰題材電影相比,算是異常地柔軟溫和!因為片中的血腥殺戮場景不多、野心政客的戲份也不太多,但是電影中強大的人物個性對比、角色關係對比、前後情境對比和情節對白的對比,簡直是毫不保留地發揮了無所不在的嘲諷能量、以及那強勁狠辣的批判力道!

這也難怪《英雄教育》會以雷霆氣勢在當年橫掃各大國際影展的獎項,不僅拿下2004年的義大利「維亞雷吉歐影展」評審團大獎、2004年紐約「漢普敦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2005年「德國電影獎」最佳新劇本獎,2005年德國「巴伐利亞影展」最佳導演獎。

而片中的男主角馬可斯尼麥特也以精湛的演技,勇奪2004年「卡羅維法利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更被柏林影展選為2005年度閃亮新星。

嚴苛教育中的夢想與「友情」

本片一開始描繪原本是低下階層的工廠工人之子出身的菲德烈(馬可斯尼麥特 飾),因為自身的拳擊天分,被領袖學院的一名軍官網羅進納波拉軍校,而當他進入軍校中,對於嚴厲的軍事訓練或是學長的惡意欺凌,他都還能夠恪守本分、認命服從。

直到他與一名愛好文學、斯文瘦弱的高官之子艾柏特(湯姆希林 飾)相識後,兩人被對方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性情吸引而結為莫逆之交。

這時或許多少能感受到導演對角色安排的刻意與心機了,因為菲德烈與艾柏特的個性與專長正呈現出最強烈的對比,兩人剛好是一文一武、一剛一柔,再加上菲德烈的開朗樂觀、大而化之,巧妙對映著艾柏特的憂鬱內向、纖細敏感。

而且隨著彼此的情誼日深,菲德烈也漸漸適應了軍校中的訓練課程,因為兩人在課堂上會互補所長、互助合作,像是艾柏特會借他抄寫數學問卷,他也會協助艾柏特操作槍枝的握法。XD

此刻,我真的不得不佩服這兩大德國男星精準詮釋著如此大相逕庭的角色個性,使他們的互動情誼格外深刻感人。

然而,納波拉軍校表面上喊著「不問出身、不會歧視」的平等教育口號,實質上卻是大肆宣揚納粹的單一種族優越主義,並無所不用其極地消滅個人的獨特性。

所以我們才會見到一位疑似對軍校生活適應不良而老是尿床的同學齊格飛,在大庭廣眾之下慘遭教官的言語暴力與尊嚴踐踏,如此冰冷無情的教育方式,再映射出菲德烈和艾柏特之間的溫馨情誼,反而形成了片中情境迥異的對比張力了!

接著菲德烈在一場拳擊賽中聽從教官指示,採用「絕不手軟、絕不留情」的應戰態度而贏得比賽,當他獲得校長、師長們一致的讚揚與肯定之後,他感受到給對手致命一擊的自己,儼然就是元首的精英,順利登上了勝利的巔峰。

只是他在洋洋得意之時,卻換來艾柏特一句:「你沒有憐憫心嗎?難道你就不能用別的方式取勝嗎?」的質問,彷彿是往他身上潑了一頭冷水、瞬間將原本輕飄飄的菲德烈從雲端上跌回人間、打回原形了!><

由知可知,此事件非但顯現了艾栢特具備悲天憫人的性格特質,也暗示了他所代表的「純善良知」力量,將與納波拉軍校代表的「冷血無情」勢力進行一場拉鉅戰,而雙方互不退讓、對峙角力的這段過程,更會在無形中一點一滴地影響著菲德烈的價值判斷。

「死亡降臨」的震撼

隨後,丹尼斯甘賽爾導演則是毫不留情地以三段式的死亡事件,持續衝擊觀眾與男主角的人性視野。

第一件死亡是來自一場手榴彈課程的訓練意外,當某位同學不慎將手榴彈落地引爆,只見教官在第一時間自顧自地逃離現場,而留下所有驚嚇到呆愣不動的學生們,在這危急時刻竟然有人自告奮勇地撲向手榴彈,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來保全其他人的生命。

而這位死後被學校長官們大張旗鼓、歌功頌德的英雄不是別人,就是那個常常尿床而被教官嘲弄的對象-齊格飛。更諷刺的是,在他顧全大局、解救別人的殉難義行背後,其實是自己想要逃離教官一再的羞辱和學長(勤務官)惡毒的勒索,才選擇赴死來脫離自己的生命困境。

此時深知箇中原由的菲德烈,也逐漸厭惡起某些教官的自私和虛偽樣貌。有趣的是,他的想法竟意外地讓艾柏特大為欣賞,還邀請他參與自己父親的生日宴會。

可惜艾柏特的父親(省長)擺明就是納粹主義下的產物,重武輕文、爭名好鬥的他,對身為文藝青年的艾柏特不表認同,反而高度讚賞體格健壯、拳術出色的菲德烈,還殘酷地要求他們兩人上演一場先天條件就不對等的拳擊比賽,結果艾柏特當然一如預期地敗下陣來,一時之間也引發了彼此情誼的緊張關係。

另一方面,《英雄教育》中的對比張力開始聚焦在艾柏特與自己父親之間的價值衝突與情感矛盾上。由於艾柏特與菲德烈一行人接獲了省長命令,必須在寒冷的夜晚中參與追捕敵軍的行動,結果他們發現到自己殺害的敵軍身份,竟是手無寸鐵的俄國孩童。

這使一向秉持悲憫情懷的艾柏特幾乎不敢置信,在他急欲搶救受傷孩童的當下,卻被自己的父親阻攔,省長甚至還在他眼前槍殺了一息尚存的俄國小孩,此情此景對於艾柏特的心理衝擊相當巨大,也讓他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感到徹底失望。

價值衝撞的「改變」

雖然艾柏特的外表看似文弱優柔,骨子裡卻始終潛藏著知識份子的道德勇氣與濃厚的人文關懷。更何況聰明絕頂、心思細密的艾柏特,他剛入學便早已洞悉納波拉軍校的殘酷本質,又親身經歷了這次殘忍屠殺俄國孩童事件後,真的是看透了自身環境中的人性卑劣。

終於,艾柏特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自責與悲憤,於是在課堂上撰文抨擊自己父親的欺瞞行徑與屠殺敵軍行動的錯誤,言之鑿鑿地表示:「省長誤導我們,昨夜的戰俘手無寸鐵。原本我以為自己可以將世界從邪惡中解救出來,結果現今我卻成為了我要對抗的邪惡的一部份。」

只是此文一出,馬上受到校方的阻止和省長的「關切」,省長強令艾柏特必須重新更正作文內容,還要送他到烏克蘭戰場,面對父親強力的指責與威脅,過去總是敬重且畏懼父親的艾柏特,這回倒是決絕地回應:「我不會改,那全是我的肺腑之言!」他那雙無所畏懼的眼神與堅毅無比的神情,著實撼動人心!

之後,菲德烈得知此事,他無法理解艾柏特竟做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他從動怒質問艾柏特、到兩人互推拉扯、進而雙雙倒地、相擁而泣的一連串鏡頭語言,則徹底映照出他們無力改變現狀的絕望與悲傷!

也許戲劇的高潮往往來自意外,當菲德烈以為艾柏特會向省長妥協而更改作文的同時,一次冰湖游泳的訓練課程,艾柏特居然用最強烈、最決絕的方式,來向父親表達自己寧死也要捍衛創作自由的頑強意志。

於是,任憑菲德烈在地面上如何用盡全力地呼喊,艾柏特依然選擇放棄自己那處處受限、層層枷鎖的人生,他以自沉冰湖的劇烈手段,來對這所殘酷無情的軍校體制(父親),作出最沉痛、最無言的抗議!

這一幕生死別離、天人永隔的畫面,稱得上是全片的最高潮,並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詩意唯美、澄澈淒絕!而艾柏特坦然自封於冰湖的憂傷面容,也變成了觀眾最無法忘懷、最震撼不已的情感象徵。

望見艾柏特無奈的生命選擇,感覺也呼應了電影《春風化雨》中的經典台詞:「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畢竟人生最珍貴的良知,便是在於你能夠在關鍵時刻,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抗拒服從的「英雄」

緊接著鏡頭轉移到菲德烈在痛失好友後,他那悲痛欲絕幾近崩潰的精神狀態,真的不禁令人觀之鼻酸!荒謬的是,納波拉軍校認為追随領袖的殉國英雄中,不包括自殺者。導致校方決定完全漠視艾柏特為了對抗權威、自我救贖的自殺抗議,不承認他的死亡,也間接否定了他的存在。

這使菲德烈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所以他在最後事關校譽的拳擊比賽中,讓原本勝券在握的自己,放下了戰鬥的慾望與反擊的能力,藉此來粉碎那些軍校長官的希望,打擊他們的虛榮本性。

此舉也讓自己慘遭學校的驅逐退學,菲德烈脫下那身虛矯的制服,換回當初來到學校的短褲上衣走出校門,再配合著大雪紛飛的場景,他的回眸一望,篤定從容的神色,似乎也傳遞出自己重獲自由、如釋重負的心情。

電影結尾完美表現了導演沉靜、細膩的敘事功力,看似冷冽、哀淒的寒冬景致,畫面中卻依然掩不住主角內心的熱血激情,這樣巧妙的對比手法使原本沉重的情境刻劃,頓時又輕盈許多。

最後,字幕再緩緩道出當年留在軍校中的學生們在二戰末期,因為武器不足,仍硬著頭皮上戰場,而發生半數以上的人陣亡的慘況。更加具體映現了片中兩位少年的個人際遇宛如「置之死地而後生,放之絕地而後存」的影像喻意了!

由此可以看出丹尼斯甘賽爾導演營造本片結局的別具用心,《英雄教育》能夠囊括國際影展的眾多獎項,可說是實至名歸呢!

總之,《英雄教育》深刻道盡了人們在歷史洪流中的有限選擇,亦反映出臣服於集體主義下的暴力與危險,慶幸菲德烈有感應到艾柏特自殺所敲響的警鐘,而作出了及時懸崖勒馬的人生抉擇。

但是,觀照現代社會,集體主義與極權思維並非隨著希特勒的死亡而消散,它們仍然幻化成各種形式在現今的軍事、校園、監牢、企業、政治領域中寄生著,稍不留意,便會現身打壓個人的自由意志,扭曲個人的良善靈魂。

所以當別人一味要求你不問原因、服從權威的時候,請千萬要當心極權主義的邪惡,說不定正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悄然復辟!

《英雄教育》電影MV- Vsya Moya Lyubov(背景音樂)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d4cde&aid=5494542

 回應文章

展迎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安好
2011/08/05 03:58

小奕

覺得德國人對於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常做深刻的自省

沒有因為戰敗和被佔領而推卸責任


小奕(愛在宜蘭破曉時)(id4cde) 於 2011-08-05 08:38 回覆:
對呀! 德國人看待自身歷史的謙卑與誠懇態度,值得世人學習!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的認知與熟悉
2011/08/02 21:47

說到德國人自拍的二戰省思片  "帝國毀滅"無疑是一大經典  我看了好幾遍仍意猶未盡

美猶太人也會世代更替  那股對歷史的認知與熟悉  是會消退的

小奕(愛在宜蘭破曉時)(id4cde) 於 2011-08-02 22:38 回覆:

沒錯! 《帝國毀滅》也很經典,總之「終戰三部曲」都值得一看!


rosawu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這部電影真的很棒
2011/08/02 18:44

少數讓我感受深刻的電影

但當初片商竟打著同志題材宣傳

真的搞錯方向


小奕(愛在宜蘭破曉時)(id4cde) 於 2011-08-02 20:18 回覆:

對呀!那時片商真的是太低估台灣觀眾的觀影素質了,也許他們以為只有憑藉著聳動的標題才能達到宣傳效果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