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9/13 14:58:20瀏覽2340|回應17|推薦343 | |
「不能感受甚麼是呼氣的,就微笑!」瑜珈老師這麼說:「微笑,就是放鬆,放鬆,就是呼氣!」 第一次上瑜珈課程時,我學著控制微笑,以防止呼吸打結。三個月下來,我彷彿開始和「微笑」建立一種比過去明確的關係,也就是,注意、感受、欣賞和「加強執行」自己的笑容。
根據統計報告的一項說法:「兒童每天會笑四百次,而成人平均只有十七次。」 「笑」在我們生命中是如何出走與流失的? 從兒童時期到成人,我們歷經歲月所逐漸失去的三百八十三個笑去哪裡了呢? 還有,孩子們在成人世界的規律下學習成長,可能正被我們剝奪的第三百九十九個、第三百九十八個、第三百九十七個…笑呢?
有一回我隨手翻閱一本兒童知識問答集,照著題目對孩子發問:「晚上的星星為什麼到天亮時就看不見了?」 「因為星星去睡覺了!」兒子很快地回答。 「嗯……」我吞吞吐吐,不知道該不該念出書上的正確答案。 「星星去睡覺了,沒錯!他們累了。……但是,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白天太陽光太亮,所以我們看不到星星!」兒子對我的模擬兩可不太滿意!嘟著嘴說:「我本來也是要回答是因為太陽太亮了!」笑容從他的臉上飛走。
希望孩子在學習生活知能的過程中,不要犧牲任何具有詩意或創造力的想像。但孩子開始想要透過正確的知識答案或成人設定的正面行為表現來被肯定。 這種被肯定的需求應該如何恰如其分地發展? 還是這種「被肯定的需求」早從幼兒學步時,成人興高采烈的讚美「寶貝,你好棒!」開始…從幼稚園老師給的鼓勵星星開始…就註定走向愈演愈烈的心理負擔?
「你做得很好哦~!」有一次我檢查學校給孩子訂正滿滿的造句練習。 「媽咪!可是我每一題都做錯耶!」兒子覺的媽咪的讚美很奇怪,但我卻非存心胡亂讚美。「因為訂正做得很好啊!」我指著孩子訂正過的字句。學習不就是一個探索的歷程,探索,不需要一開始就對。
然而,我們的過往的學習卻教會我們懼怕,總是懼怕一開始就做錯了甚麼。懼怕,隨之而來的否定。 當孩子們也開始為他人的肯定與否而笑、而失落,天真無由的笑容就變少。當需要透過他人肯定的「學習」、「行為」、「成就」愈來愈多,快樂與滿足也就愈來愈遠。
「對被肯定的貪得無厭」也許可能正是成人世界苦惱的源頭? 親人朋友、同儕同事、情人伴侶,許多人際關係的回應互動蘊含著這種等待,等待某種形式的感激、讚美。我們渴求這份對自己情感付出或工作努力的肯定。而如果某種物質也能帶來肯定的象徵,我們也不禁陷入對它的追尋。
於是,我們不再那麼輕易地笑了。 因為肯定是有條件的,快樂是有條件的。 那在孩提時代信手拈來的四百個笑,並非是一種被遺忘的、曾經的習慣,只要憶起便能恢復? 「快樂要花精力,也需要紀律!」葛瑞琴魯賓在「我的快樂生活提案」書中提到這個看似矛盾的有趣觀點。
如果孩子不可避免地依循成人設定的正面行為來尋求肯定,成人不可避免地根據自己創造的社會規律而行動。何妨讓快樂的追尋求成為一種紀律?讓它和其他紀律一樣被重視而非被犧牲! 曾經學習、鍛練過各種技能,卻忽略培養快樂的能力,對快樂越來越「無能」的成人們,怎能不付出更多精力來開始栽植自己很少綻放的笑容!
每天,我在孩子雙眼朦朧的笑中醒來,向孩子學會回應一個無邪的笑,學會表現快樂就是在告訴對方「你愛他」!學會相信,一個笑代表一種肯定!一個笑可以牽動另一個、數個笑,嘗試做那個最先笑的人,最先表達快樂的人。
當然,這樣的練習往往會因遇上許多挫折而被打亂,因為孩子會無故打翻餐桌上的早餐或遲遲賴床不肯起身,讓你耐不住性子想發火。因為當你努力推廣「快樂」時,身旁有太多「不快樂」的人會澆你冷水,試圖讓你相信人生還有其他更重要的種種價值。用「快樂有時會顯得愚蠢」來威脅你!
有一個早上,孩子照例擁抱一下爸比道別,爸比擁抱的時候太快放手,小艾倫要求重來,嘴邊還念念有詞。「一秒鐘、兩秒鐘、三秒鐘、四秒鐘、五秒鐘、六秒鐘!好!」他滿意地放開手。 原來孩子謹遵我「擁抱至少六秒鐘」的說法。因為根據醫學統計:六秒是刺激血清素分泌所需要的最短時間……。等不及俗稱快樂荷爾蒙的血清素發揮效用,我為孩子傻氣的舉動,忍不住噗哧笑了。
我們到底應該選擇相信科學數據累積到達的喜悅感呢?還是學習冥思智者所說「用臉、用心、用肝臟笑!」?又或者,事情其實很簡單,「笑與快樂」無論需要多少心理、生理、物質背景構成,但它總是追著傻氣一點、愚蠢一點、放鬆一點的人跑!當我們察覺「放鬆」不易,笑也變得艱難!當我們願意讓自己傻氣、放鬆,便會看到更多聰明人不以為意的驚奇!笑,也會飛來我們周圍,調和出生命更美好的呼吸。 小愛倫和大班同學表演逃脫術魔術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