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問答中,看見了一則有關有效數字的問題,很可惜,沒有看見答題的正面,卻看見了所寫的四句似是而非的話:
“因為物理主要是要了解觀念
數學計算式會希望越簡單越好
而且很多物理探討的很多是理想狀態
現實中只有接近,而無100%的值”
這不是“物理”,更不是“有效數字”的含義或目的!
“物理”,可以描述為“事物的道理”。是在經由對事物的觀察中,從模糊的觀念開始,去建立思維的模型,然後由這個模型中去探索可以依循的“道理”和“規則”。
而既然是可以依循的規則,那麼“數學式”的建立就是必須的手段,而這個數學式也就必須具有明確的形式和條件,而能夠在簡單中達成通用的解釋和傳播目的。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中,最簡單的數學式就是E=MC2,但是為了要正確的輸入這三個英文代碼的數字,物理學家卻必須以一本書那麼多的內容來探討、描述和解釋它們。
而“理想狀態”,則是為了建立思維模型所必須的條件和過程。例如自由落體,如果不找出它的理想狀態,并從理想狀態來開始思維和探索,那麼會影響落體加速度的各項因素,就會讓自由落體的計算公式極為複雜而難以用確定的數學式來描述。所以探討“理想狀態”是它的過程,而不是目的。
(對自由落體的考題中,說明“不考慮空氣浮力”,這不是對理想狀態的要求,而是因為空氣浮力的影響,對計算的結果影響小但是因素複雜,這是對考題的簡化。)
在“現實中,只有接近而無100%的值”,
如果是從巨觀和微觀的二個物理領域來說,都完全適合。但是這個“模糊”的概念,不是物理的結論,更不是物理在探討過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恰好相反,物理是在嚴謹的態度和過程中,去探索和建立它的道理。例如物理和化學都用到的“絕對零度”,這是理論上的溫度,所有巨觀和微觀的數學式都必須從這裡開始。而包括了世界尺,最後決定由原子波長來決定,而不是以“現實”的實體物質來作世界標準。這一些例子都可以做為對“現實”的懷疑,但是從這裡所表達的正是另一個事實,“物理”恰好嚴謹的解釋了事物的道理,因此而知道并決定什麼是接近,什麼是100%!
對有效數字的定義、解釋和運用正是其中的一環,是物理學家用以“正確的”表示數字的方式和手段。
當我們在實驗室中觀測溫度并做出記錄時,“有效數字”很明確的說明了觀測用的工具條件和觀測的數值範圍。例如37.8℃,這個數字表明了溫度計的誤差值是±0.1℃,觀測到的指示範圍在37.7~37.9之間。我們當然可以要求去獲得更精確的觀測數字,但是在“現實”的條件和環境下,不止是測溫工具有所限制,更包括了人體表面的溫度變化,這些都已經遠遠的超出了±0.1℃的範圍,不是嗎?所以大部分門診的醫生都只需要2位有效數字,而外科醫生會要求3位,4位以上的人體溫度有效數字在醫生來說,幾乎不存在“現實”的意義!
空射的麻雀飛彈可以不需要有效數字,但是登月計劃用的所有環節,包括了起飛的太陽神火箭都必須知道。太空隕石的時速的有效數字單位是“萬英里”,而人造衛星的有效數字如果也是“萬英里”,那麼它就必定成為太空垃圾。
而這些概念的關鍵,恰好就是在於對“現實中的100%”的定義是什麼?
以光速來說,一般的概念只需要知道3X 108米/秒,但是一般的物理計算則會用到2.998 X 108米/秒;但是在物理學的領域中,1996年,光速的有效數字是2.997925±0.000001 X 108米/秒,1972年,光速的有效數字是2.99792458±0.00000001 X 108米/秒。
這是“接近”或者是100%?
如果純就物理學的本義來說,這樣的說法或是評論都是無意義的,因為物理學正在向更“準確”的數字追尋!但是從“現實”來說,這個疑問的實質就更遠離“現實”了,因為現實中所用的計時器,千分之一秒的誤差可能就是極限,不是嗎?但僅僅在這個“文字所無法描述”的千分之一秒內,“光”就已經前進了0.00299792±0.00000001 X 108米的距離,或者說是從臺北已經到了臺南!
請記得,在1秒時間內,“光”就已經完成了貫穿地球軸心10個來回的距離而還綽綽有餘!
拋開這些,就以牛頓定律所範圍的,符合“現實”的運算來說,舉個例子,將扶梯斜倚在直立的墻面計算它開始傾滑的角度,這類考題中所計算出來的角度,從數字來說,它必定是100%正確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我都找不出這個角度,原因不是在於“物理”而是“人”!
首先,你我就不知道地面瓷磚的摩擦系數,同樣的也不知道墻面的摩擦系數,那不就根本無從著手開始解題?
在微觀的量子裡,時間和位置是不能同時獲得的!當時間被確定時,位置就是不確定的;反之,當位置被確定時,時間就是不確定的。“夸克”的“發現”,就是在這樣的描述下,是在位置上的連續觀測,而在苦候之下終於被“發現”的。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看見”它,因為這已經超越了人類可以觀測的條件以外,它確實存在於這個“現實”的世界內,但已經超越了“現實”所界定的範圍!
同樣的在巨觀物理,當我們觀測宇宙中的“中子星爆炸”時,從“現實”來說,我們觀測到的究竟是什麼?請記得,爆炸所產生的光和射電,都是在25000年前所發生的,它們在宇宙中前進了25000年之後,才被地球人觀測到!也或許,在時空彎曲的概念模型中,時間沒那麼長,但也或許,那個爆炸的實際發生的時空點會更遠,誰知道?
那麼,這是“接近,還是100%?”?這樣的問題,本身就已經脫離了“現實”面,更不要說它已背離了物理的研究精義了!
前有魯班後有張衡的,但是五千年歷史裡,我們除了火藥印刷術在嘴上,今天竟然沒人正確的知道木牛流馬的結構,甚至不知道侯風地震儀的結構,而只能在“接近”的範圍內去猜測去推敲。如果我們同樣的對於昨天的“接近”永遠不滿足,而不斷的追求在明天去取得“更接近”的現實,那麼火藥印刷術就將只會是五千年裡的一點塵埃而不是封面故事。
---------------------------------------------------
學府大門走過四個寒假和三個暑假,本來應該再接一個暑假再接寒假的,想來是老師都看我頭痛,所以大印蓋了一個藍色的60分,就讓我也披上黑袍的請出了大門。48個進門的,最後只有17個出門,卻不知道這篇文字還能不能也低空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