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十多米長的走廊,助行器後面的人,一步步的挪移著,看起來,她們的挪移動作是艱辛的,但實際上,她們正互相快樂的打著招呼,互相的激賞著,人人的臉上都呈現著對復健的歡愉。
這是快樂的走廊,是林女士意外的新體驗。
門診之後,林女士曾經一度的猶豫,對手術的恐懼,更加上曾經的黑色經歷,讓她裹足,但最終還是屈服在疼痛的現實下。
手術最初的安排是8月21日,之後因為林女士對於疼痛的要求,並且恰好有個讓出的空檔,因此提前在7月10日進行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手術。
7月9日,林女士在親人的陪同下,辦理了入住,要求的是健保及相關的部分自費手術。辦理了住院之後,進行驗血X光片等預備檢查,護理人員同時搜集了林女士自備的其它藥品。
當天晚上黃醫師察訪時,說明了手術的大致情況,因為預估手術時間將在下午2點,因此第二天早上六點以後禁止進食飲水。
7月10日,這天是黃大夫的手術排程日期,當天原定6床實際是做了5床手術,林女士是最後一床,預定的時間是下午2點。而實際進行時,因為前面幾床的手術進程順利,所以提前在下午1 點進入手術。
3 點45分,林女士回到了病房。她的手術時間比其他4人多了1個小時,那是因為手術進行中,她的腿骨切面有個臨時發生而需要灌漿的崩角;另外,離開手術室的時候,床頭邊也多了一個輸血袋掛著,因為她的血紅素數值過低。
進行手術的左腿,從膝蓋上部直到小腿肚的下部,整個被繃帶層層纏繞,同時,右腿也因為手術的固定需要而被部分纏繞。至於手術後的左腿裸露部位,看見的只有碘酒消毒的遺留。而隨身的裝備,則是由手術位置拉出來的引流導管,連接到一個壓力平衡下的儲液圓形器,那是來自關節腔的溢出體液,會在手術後逐漸的回復平衡。這個附掛設備將隨身直到出院前才移除;而排尿管則在第二天就移除。
離開了手術室的病人不能進食和飲水,之外,除了林女士略顯體能衰弱外,其餘的4人似乎個個都還精神不錯,都能夠跟隨後前來的護理人員對答。而每一個人的共同問題都是“繃帶位置很痛的吔”。護理人員則對著每一個人重複著那是止血帶的壓迫所引起的。
然後護理人員開始耐心而仔細的說明并要求病患去做腳部的復健動作。這個動作比起術後的自己下床行走,更為重要而且需要持久進行,建議當做是維護膝蓋功能的一個長期需求。事實上,這個復健動作對任何有著膝蓋的人都有益,不論其健全與否。
這是手術後的第一個晚上。
7月11日天亮,手術之後的第二天,嚴格的來說,是手術之後的第19個小時,林女士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開始挪動身體,先將二腿挪向床外,之後挺直了手術的左腿向下放直到觸地,然後雙手扶著助行器的,再放下右腿的挺身向前頂住了腰的站起身。
驚奇!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後的第19個小時,病患竟然就已經可以下床,當然不是自然的下床,而是在護理人員的監督之下,被護理人員鼓勵著病患自己行動下床。
然後,在護理人員的解說示範加上糾正之下,病患開始練習將手術的腳在前,另外的一腳再跟隨在後的,藉助於助行器開始一步步的練習“行走”。
7月12 日,第三天,其實是前一天的下午,病患就已經在護理人員的鼓勵下,試著用雙手頂住自己的後腰部,而不再用助行器的,同樣的,手術的一腳“踏”向前,另外的一腳再跟上的嘗試“走路”。
林女士則是在這天的上午,試著不用助行器的自己去了洗手間,自己去了病房外的走廊上“漫步”,並且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去了樓梯間做了上下樓梯的動作練習。從手術算起,這是離開手術房之後的第42個小時。
這天中午,黃大夫來查看術後狀況,和林女士同一天手術的5個人,全都通過察看,也都被通知了可以出院。在林女士之前手術的阿媽,80歲,住在隔壁的房間,她在女兒女婿的陪同下,下午3點,一步步的向著電梯走去。
手術之後的48個小時,不止是出院了,而且還是自己“漫步”的走出去的,80歲的婦人。
林女士決定多住一天,二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回台北的行程早定”;第二個理由是“醫院在台中,保守一點吧。”
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因為黃大夫說的“住院三天”,林女士將它解讀為手術後“住院3天”,天知道,黃大夫沒誇張的,他說的是“全程只要住院3天”。
7月13日,手術後的第四天中午,因為要等護理人員按作業程序,中午前來拆換繃帶和換藥,之後才能出賬辦理出院手續,而林女士的“走路”已經算是有模有樣,所以在走廊上漫步的時間就更多。而這三天來的走廊上錯身會面,60歲算年輕,70歲的不止一位,高齡80 歲而且還是隔年來進行第二個膝蓋置換手術的,好幾個人的輪流在走廊上“漫步”,在會車或是在讓路的空擋中,你一句我一句的,人人的心情似乎都很愉快,“人生走過的這一輩子,還能讓雙腳再次走路正常”,似乎這就是走廊上每一個人的心底歡愉動力,所以快樂。在互相的招呼和對話之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不再!
那是快樂走廊!
是人工膝關節的浪漫走廊。
中午,護理人員來了,自己看著自己的膝蓋縫線狀態,看著傷口組織的乾淨利落,看著不見溢流的針孔,然後新的藥布鋪上,繃帶再次的將左腿完全的包覆。
林女士高興的自己抱著賬單,親自去辦理了出院,坐著輪椅去的,因為還得回來病房,還得向那些親切的護理人員說謝謝的。
順便一提,一個星期之後,林女士得換藥,但是黃大夫已經考慮到了台北台中的來回問題,因此特別安排了央請在台北的醫生幫忙,所以林女士不必大老遠的只為了換藥而跑一趟台中。
好吧,不說別人是7月12日就已經出院,就以林女士自己來說,也不過就是手術之後的72個小時就出院。不只是出院而已,而是自己可以“漫步”的出院。
在接下來的這一個星期中,林女士必須隨時的記得“復健動作”,而一個星期之後,就可以開始練習曲折小腿行走。
從黃大夫的角度來說,手術後的三個星期之後,就應該可以“回復常態”。雖然不是說的常人的常態,但是相對於周圍知悉的其它手術成績來說,將會有更好的表現。
林女士眼前還不能證實這件事,但是從手術前後的這四天來看,林女士有理由相信黃大夫說的術後前景。
對於林女士因為左腿膝蓋失能,造成右腿膝蓋在過度荷重下而受損,雖然受損的情況不是一般般,但是黃大夫不建議做任何的其它處置,而只是建議林女士用力的去做復健,等左腿恢復功能之後,右腿的情況應該會隨之好轉的有一定程度。
不是拭目以待,而是“走著瞧”!
.
----------------------------------------------
手術是在深度睡眠下的半身麻醉中進行。因此術後的復甦幾乎是即時的,但是下半身的麻醉影響則因人而異,在麻醉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即使是喝下二口水,也一樣的都當場退還。十個病患至少有三個有經驗,因為SuperDry之下,親友又怎麼抵擋“讓我咪一口吧”!
同時,也因為麻醉的狀態延續,病患的腿部疼痛反應限制,因此黃醫師的床邊檢視動作還真嚇人,是直接的抱起手術小腿向著大腿折彎,檢視膝部肌腱的術後狀態是否達成預期角度。這個檢視動作本身就說明了,手術後的小腿,有著相對更大的折曲角度。這也就是說,在蹲的過程中,可以降沉的相對更低,或者說是更大程度的接近“常態”。
手術之後,因為始終是躺平了在床上為優先,所以血液的平流看起來肌膚美麗,但是回家之後就反過來了,是坐著為多加上站著,同時腳會落地,意思是血液開始被迫要上流,肌膚隨後就會直接的訴說狀態。
是在返家之後的第二天開始,首先是大腿部位膝蓋向上,其次是腳裸部位,這二個部位的肌膚會優先展示大片的青澀紅色紫色,到了第三和第四天,更多更大面積的咖啡色淤積就會佔據了大部分的面積,之後才開始逐漸的消退。其嚴重的情況,將會因為個人的血液循環能力而有差異,但是必定會發生。
疼痛和淤青的展現,這是手術後的必經過程,如果手術時間少於四十分鐘,疼痛的情況控制較容易而且輕微,超過四十分鐘的手術時間,將使得術後的疼痛相對感受較深,所以每個離開手術房的人,其對疼痛的反應都未必相同;
而淤青,採取適量的足弓運動對應,這或許是減少過程及持續時間的唯一解答。
------------------------------------
7月14日開始,腳裸和小腿在繃帶以下的位置,以及大腿在繃帶以上的位置,開始呈現的淤青,在16日達到最難看的程度,除了面積擴大以外,色澤也是看來嚇人,到了17日開始轉變成褐色,18日明顯的開始消褪,到21日,除了腳裸還有些褐色外,算是完全消褪,前後持續約一個星期。
7 月19日,出院後第一次換藥。所謂的換藥,其實就是再次消毒然後更換新的紗布,重點則是查看手術傷口的愈合狀況,及存留的二個溢流口是否已經乾涸。
林女士的手術傷口愈合的很好,溢流口也已乾涸。去醫院換藥是搭乘的捷運加捷運加計程車,“好人押著壞人”的,算是自己走完來回的路。除了右腳有點酸疼外,手術的左腳倒是沒什麼可說的。
因為換藥之後,依舊是繃帶纏回去,所以手術的膝蓋依然限制不能做大彎曲的動作。看來是要等下星期回大里門診時,才會更換繃帶讓膝蓋可以做彎曲的動作。
整個手術,以手術的本身來說,到這裡應該是可以畫下完美的句號。至於正常的“行走”功能,以及其耐久性的考驗,這一方面牽涉到病患本身的能耐和決心,另一方面也是時間的累積,就等有機會再說的啦。
.
.
謝謝黃大夫和那些美麗親切的女孩們,
也祝福曾經有緣的人們早日健步如飛。
相關前文: 膝蓋修理 找到了好師傅
相關參考記錄:人工膝關節置換 大里醫院的行程點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