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經歷中的是痛楚,但是在痛楚發生之前的那個“從前”,人人都是“好腳色”,能夠再回到那個“好腳色”的“從前”,豈不正是正在經歷著痛楚的人們的心底期望。
“回到從前”真好!
7月26日,這是預約的回診日期,因為時間是上午較早的時段,所以一早搭了高鐵去台中,轉計程車到醫院,還好,回程可以一路悠哉的台鐵上下分段回家,所以心情不錯。
在繃帶拆除裸露出手術傷口之後,黃大夫又再次狠狠的壓下膝蓋檢查手術成績。第一次檢查是在手術完成的當天晚上,當時麻醉還未完全消退,所以測試時沒感覺,但是這次不一樣,感覺不只有,而是眼淚都下來了。
檢視的結果,黃大夫極為滿意。
但由於前次在台北換藥時沒有放鬆繃帶,促使膝蓋彎曲動作的復健延遲,因此在繃帶解除之後,林女士必須加強彎曲膝蓋的復健動作;另外則是因為繃帶解除了,換上去的是防水膠布,但是接下來的一個月,對傷口的維護復原是同樣重要的過程,因此絕對要避免傷口浸水。所以,洗澡,那就自己看著辦啦!
然後,一個月之後再回診,同時要做X光片作為手術對照。
到此為止,就人工膝關節的手術本體來說,算是告一段落,前後17天。
門診之後離開醫院時,林女士形態一如常人,只是步伐較小較慢,是自己走向了公車站,之後在台中的熱鬧中小逛,午餐後搭了台鐵去新竹,再從新竹上火車回到台北。
不到3個星期之前,嚴格的計算是18天之前,林女士是同樣的搭了高鐵去的醫院,但是是在艱難的步伐和膝蓋的痛楚之中,18天之後,在看似同樣的步伐中,林女士解除的是行路的痛楚,是能夠暢快步行較遠的路途,而前後唯一的外表差別是膝蓋上多了一道痕跡,其上是明白的手術膠布黏貼。
或許,一個月之後,林女士的第三次回診,不會是搭乘計程車,也不是公車,而是台中街頭的U-Bike,一如“從前”那樣的,路邊U-Bike愜意的騎上就走。能夠“回到從前”,這是何其快樂的期望。
沒有人打算在這裡大肆宣揚黃大夫的手術成績,這連續的幾篇雜文所要說明的,只是“記錄”,是對一件事情的前後,依據現實而做的記錄。
生老病死,可以自由的認定在灰色的領域裡,但是生了病總還是得依靠醫事的解決。而在這前後幾篇的雜文中,所想要記錄的是二件事:
第一件事,好醫生,有醫德的醫生,那是有沒有遇上的事,而不再是一件必然的事。
第二件事,對於特定的病症,或許解決的“途徑”是唯一的,但是“手段”卻未必人人若此。以人工膝關節的手術來說,“置換”,這是解決膝蓋嚴重問題的唯一途徑,但是黃大夫所達成的途徑,是以病患本人的經歷來見證了其“手段”的不同。
而這二件事,恰好對於所有有著相同困境的人來說,都是值得參考的“記錄”。
如果不是遇上“可以存疑”的大夫,或許膝關節的復健及其相關手段,也有機會能夠讓已有破碎的半月軟骨依然可以發揮功能;醫事可以斷定半月軟骨的不可逆,但是不能斷言復健及其它手段不能輔助其發揮功能。
而在必須面對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時,本文所提的全程經歷,恰好足以作為對比用的參考。當面對不同的“手段”,當知悉不同的手段所必須面對的不同過程,病患將有完全真實的參看事例可以作為對比。
能在對比之下知悉自己的選擇決定,當然是對病患最有利的事。
寫下這篇記錄所期望的另一個事實,則是對人工膝關節置換的前景。
如果黃大夫的“手段”,相對於目前的其它手段,具有較多,和較廣範圍的優勢,理論上,基於它所面對的市場價值,就應該足以刺激出更具潛力及優勢的“手段”。
當越來越多的老齡人口,正前仆後繼的幫忙創造出越來越大的市場規模時,即使“人工關節中心”的設立只是在商言商的產物,它也一樣的得面對競爭。
只要有競爭,而競爭是基於市場需求擴大的利多,那麼供應面的優勢爭取就是必然的發展動力。
對於一個正趨向於老齡化的社會而言,這“總應該”是可以期待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