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8 03:44:27瀏覽2570|回應1|推薦11 | |
朋友在新加坡工作,他對這個島國的評價,經常有不同於台灣媒體的看法,尤其當部份媒體以近乎朝聖的態度推崇新加坡的進步時,在朋友眼裡,這些媒體並沒有深入介紹新加坡的真實一面。 台灣人對於新加坡,及李光耀長期以來的好印象,應該不只二、三十年,尤其在近二十年,拜台灣民主亂象之賜,新加坡經常成為台灣的對照,像家中出現愛搗蛋,不聽話的孩子時,父母總要訓誡:「你看看隔壁家小孩,他多麼按步就班,奮發向上,現在已經考上明星學校啦!」 這樣的對照,在我接觸的生技產業領域,正好提供了討論的空間。 一 去年五月,一則外電報導,新加坡政府宣布,英商葛蘭素史克(GSK)藥廠決定未來四年投資1.6億美元,在新加坡設立亞洲最大的疫苗工廠,產品項目為流感疫苗。 這則消息讓我感觸很深,因為才不到一個月前,我剛完成一篇報導,GSK原本是台灣「流感疫苗工廠」招標案的最優申請人,台灣規劃設立流感疫苗工廠的時間相當久,最後選出GSK為簽約對象時,卻因為這家公司提出一些條件,超出原招標公告範圍,政府無法接受,所以GSK也決定不在台灣設廠了。 跨國大藥廠捨棄台灣,擁抱新加坡的例子,過去七年並不新鮮,除了GSK之外,就我所知,包括諾華藥廠、Genentech生技製藥公司,以及部份跨國臨床試驗公司,都曾成為政府鎖定的目標,希望能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或蛋白質藥物工廠,但一次又一次的,新加坡永遠是這些公司的第一選擇。 為了GSK放棄來台設流感疫苗廠的新聞,我問了幾位台灣朋友,朋友們都覺得GSK不對,招標規則原本就定的很清楚,既然要參加台灣的招標,為什麼在議約過程中還要提出額外的需求呢? 在更早之前,當GSK剛取得招標案的最優資格時,甚至有立委出面炮轟政府,縱使這公司是全世界排名前三大藥廠,但若不承諾將技術移轉台灣,將讓台灣等於簽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 透過MSN,我把GSK和台灣政府過招的問題,問了遠在新加坡的朋友,他說這種問題在新加坡根本不存在,當地的生醫產業政策,就是要吸引跨國大廠到當地投資,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新加坡會設法提出任何誘人的招商條件。 不過,朋友繼續說,當新加坡政府決定和那一家跨國公司合作時,人民並沒有太多參與決策的機會,究竟政府和這些大公司的具體合作細節是什麼?除了官方公布的消息外,其他管道一無所有。 朋友說,當新加坡官員宣布GSK決定在當地蓋廠時,他就在記者會現場,官員當時宣布另一消息:過去五年,已讓GSK在當地進行了9,000人新疫苗臨床試驗了。 朋友很不以為然:「還說這是雙方合作的里程碑?新加坡這麼一點點人口,把自己人民當成白老鼠,這能說是新加坡已擁有疫苗研究技術了嗎?」白老鼠的質疑,在台灣也曾面臨,且來自各界的反對聲浪並不少。 對於新加坡在生醫產業的進步,一有機會我常問這位朋友:他們的生醫發展真的比台灣進步嗎?為何能吸引五家以上跨國藥廠進駐?台灣面臨獎勵投資,與稅收不足的兩難問題時,新加坡從來不需要去面對嗎? 在我看來,台灣無法吸引外商藥廠前來投資的理由很明顯,但也很難克服:一是兩岸的分裂,讓台灣的藥品及研究成果無法和中國市場交流;二是健保,外商藥廠覺得台灣的健保制度相當不友善,讓他們對來台投資感受不到任何誘因;三是政府施政沒效率,外商公司要尋找政府接洽的窗口,但究竟要找經濟部、衛生署,還是財政部?同一政府之下出現多頭馬車,完全沒有共識。 相對的,新加坡在租稅上提出非常友善的產業發展空間,這個國家的施政永遠是明確而有效率,新加坡做為一個英語系國家,先天條件上已成為歐美公司前進亞洲最適當的前哨站。 這些關於新加坡的一切肯定,真的注定了台灣不如新加坡嗎? 二 今年,新加坡再度因為一些新聞事件,讓我和朋友的討論有了新話題。 十月份財訊有一篇專欄,台大醫師陳耀昌寫的「幹細胞覺迷錄」,談的是新加坡從2000年起全力扶植的ESI幹細胞研究公司,終於在2007年七月透露訊息,將放棄幹細胞治療計劃。 ESI的執行長名為寇曼(Alan Colman),他是英國桃莉羊研究團隊的要角,2002年起被新加坡重金聘請來主持ESI公司,除了他之外,新加坡又從全世界挖來了24位頂尖科學家加入團隊,2002年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新加坡在短短一年,由幾乎是零而一躍成為世界幹細胞研究之都。 但ESI公司卻在今年年中過後宣布轉型,箇中原因,陳耀昌以為,幹細胞研究距離人類大規模的治療應用,仍有一段很長的路途要走,但他的文章並沒有提到另一個關鍵原因,這原因和李光耀的女兒脫離不了關係。 今年年初,李光耀的獨生女,新加坡腦神經醫學院院長李瑋玲接受路透社訪問,對新加坡的生技政策重炮批評,大意是新加坡的研究範圍過於廣泛,應該集中精力在亞洲特有的優勢,如B型肝炎、肝癌、胃癌、紅斑性狼瘡,中風,腦部創傷防治等。 李瑋玲指責,新加坡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資源繼續進行多年的缺乏目標,又沒有成功保障的研究?她特別強調的成功,是必須短期對新加坡有經濟貢獻,最好也能改善病人福利的醫療突破。 關於李瑋玲的批評還有一說,她認為新加坡發展生醫產業,花了太多資源投資海外公司,或許可為政府創造一大筆收入,但是對於扶植本地產業,幫助並不大。 李瑋玲的批評,雖然引來新加坡科技官員辯護,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主席楊烈國回應李瑋玲,1987年以後出生的孩子,都已打了B型肝炎預防針,這方面的研究並不重要,相較之下,癌症才是全球更為普遍的疾病。 儘管亳不退縮的捍衛自己的政策,但是在李瑋玲的抨擊之後,楊烈國辭職下台,在他支持下成立的ESI公司也終於面臨了公司轉型。 和新加坡朋友聊到這件消息時,他告訴我,新加坡想做的事很多,世界上最先進的趨勢產業,新加坡政府都想投入。 但是新加坡終究不是美國、日本,或歐洲國家,能不能和這些大國玩相同的遊戲,相當值得探討。 尤其是人才方面,新加坡目前擁有四百多萬人口,其中一百多萬人是外來人,這個城市國家重視從國外借將,這一點做的很成功,但這些外國人到新加坡究竟只是一名過客,他們對於新加坡是否有落地深根的情感?在推動產業發展時,這種斯土斯民的情感,對新加坡來說是否必要?這些我都很好奇。 台灣不少生技專家認為,台灣從日據時代累積下來的傳承,最好的人才都在醫學院,基礎化學的訓練也相當厚實,新加坡的生技發展,是否將持續領先台灣?以台灣所佔的人才優勢來看,目前仍在未定之數。 今年,台灣政府快速通過了一項「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帶頭人包括翁啟惠、王金平和何美玥,不同黨派和身份的組合。有一天我問了台灣東洋藥品公司董事長林榮錦,他說:「台灣發展生技已過20年,終於第一次大家對生技產業有了明確的定義,連金融、科技領域,也終於嚴肅看待生技產業究竟是什麼。」 接著更傳出,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有意來台蒐購生技公司,條件是台灣生技公司必須到新加坡設立總部,這個消息不知是否為真,確定的是,沒有一家台灣生技業者真的遷移到新加坡。 三 朋友說,新加坡有一個非常善於掌控國家形象的政府,你不可能在新加坡的媒體上,看到超出政府掌控的訊息,國外媒體呢?連「經濟學人」寫了淡馬錫控股公司和李光耀家族關係的文章後,都會被新加坡政府提起訴訟,最後逼得「經濟學人」也必須公開致歉。 但在國家塑造的形象之外,已經接受民主洗禮的台灣人,如何看待我的朋友描述的新加坡社會? 「初次到新加坡時,才知道記者是不可以對總統府拍照。」 「新加坡的國會裡,議員們想發言,要先透過書面申請,同意後,政府才做回答。」 「議員有一次對政府設賭場的事提出不同意見,結果總理李顯龍說了一句話,這件事不必討論了,就這樣案子就通過了。」 「新加坡人和台灣人的不同,上班族接到老板的命令時,台灣人可能會就其中不對勁的部份提出質疑,但是新加坡人根本不質疑,反正就是執行就對了。」 「凡事都是政府決定,政府規畫,有些到新加坡工作的台灣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想回台北,享受台北多元的文化,感受街頭的衝擊,跟著電視call in節目吶喊,接著再回新加坡打拼。」 每回提到新加坡,我們的媒體經常報導李光耀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他對兩岸問題提了什麼看法;不過,李光耀今年已逾八十歲了,有朝一日,後李光耀的時代來臨時,這個國家是否會產生什麼變化,你是否關心? 站在台灣,這幾年來,我們經常為民主脫序感到相當痛苦,經常為經濟停滯而感到絕望,民主終究不適合台灣,我們經常仰望新加坡。 但到了有一天,當藍綠不同意識型態的擺幅愈來愈小,經濟發展能平心靜氣的透過民主來達成共識,這個境界何時到來?我不知道,但若真有那麼一天,總得輪到新加坡來仰望台灣。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