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宗說二通不離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
2013/10/21 09:19:27瀏覽250|回應0|推薦1
Share this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是佛門學人所常見聞之語。如是之語,已指陳生命之實相,顯示萬法之本質;然諸學人往往錯會,乃至如印順法師竟否定唯心思想,誣為同於外道神我。譬如印老於《以佛法研究佛法》頁三三九云:《如釋尊在阿含經中,以及極多的大乘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難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輪迴嗎?只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只因眾生根鈍,所以為說如來藏或阿賴耶識法門,使其確立生死輪迴與涅槃還滅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進,這是極好的妙方便了。》

然而,北傳四阿含中,處處說到阿賴耶識,只是不用阿賴耶名,非未說第八識,此容未來著作《阿含正義》時再敘;「極多的大乘經中」,亦處處說到阿賴耶識,有時說阿賴耶,有時說阿陀那,有時說「心意識」之心,有時說真如,有時說如來藏,有時說藏識,有時說為心,有時說自性清淨心,有時說異熟心,有時說真相識,有時說不生之性,有時說成佛之性,有時說種子識,有時假名為「我」,有時說名為界,有時說所知依,有時說無垢識,有時說密嚴土,有時說法身;般若諸經更以種種別相智,宣說阿賴耶識之中道實相,《大般若經》六百卷,在在處處莫非宣示阿賴耶中道性,印順法師不解,妄謂「極的大乘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

例如《解深密經》佛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不意印順法師聞說如來藏阿賴耶已,便執阿賴耶為外道神我,極力排斥,正墮佛所預斥我見之中。

亦如《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又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三如《如來功德莊嚴經》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四如《楞伽經》云:「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又云:「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又云:「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又云:「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又云:「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

五如《如來藏經》佛云:「我見眾生煩惱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

六如《大般涅槃經》佛云:「眾生『我』者不得如是從身而出,住在異處。」

七如《佛說不增不減經》佛云:「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八如《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九如《占察善惡業報經》云:「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

十如《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如是極多大乘經中說阿賴耶識,非未曾說。

乃至密宗經典《楞嚴經》云:「復次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六入(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又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一再宣示十八界乃由如來藏假藉諸種因緣而生,與如來藏非一非異;非離如來藏而由因緣或自然生。

如是,「極多的大乘經中」,處處說有阿賴耶識,不勝枚舉,非如印老所說之「並未說到」。

如印老所云,不須七八識而能安立生死輪迴者,則有情生死輪迴係由何而生?莫非由虛空生耶?若由虛空生者,應汝修淨行,來世不得淨行報,汝來世仍將由虛空再生 無明故;亦應彼造惡行,來世不得惡行報,彼來世受生之無明由虛空生故,非由其藏識所藏惡業種而生故,則將因緣錯亂,無因無果。

如印老所云:「只要 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試問:「緣起性空的真義是無常無我,死已無我,阿誰持業及無明種往生 後世受報?」若無持業及無明種之阿賴耶往生後世入胎,即成斷滅,爾印老是斷滅論者耶?爾不許有七八二識故,入胎時意識永滅故。

若言意識細心能持種入胎去至後世者,不合佛旨,佛說意識不至後世故,不能入胎故;意識依意根而有故,不能持種故;意識最細心乃非非想定中意識,仍不能去至後世故。如是,外於阿賴耶識而說緣起性空者,必同外道斷滅論所主張之一切法空,無有前世後世,何能成立生死輪迴之道理?則涅槃即成斷滅。

是故印老之著作立論邪謬,並非「以佛法研究佛法」,實是以應成中觀邪見主見研究佛法,見始非分(知見一開始就錯了),如何能研究出真正之佛法?奉勸印老及隨學者,速捨研究思惟分析,效法禪宗祖師戮力參究|尋覓自心阿賴耶識。一旦親證,便能證解四阿含之大乘密意,亦能真解二乘法之意旨;若不如是,續執應成中觀邪見,至無量劫後,仍無可能證解大乘別教密義,亦將繼續誤解二乘通教之緣起性空真義,墮於斷見外道之一切法空邪見中。

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 有為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亦因八識心王而顯。若離八識心王,無有一切法可得,故說萬法唯識。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既皆因八識心王而 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故說三界唯心|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為令今世後世學人建立正見,故舉《百法明門論》偈,略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若能明此者,修學三乘佛法,皆不墮於我見邊見,偈曰: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論曰:一切最勝故;云何故作是說?謂八識心王乃三界一切法之根本;若無八識心王,則無十方三世之三界萬法。例如:無色界天境界,必須有意識安住其境,方有無色界天境界現前,方有無色界有情;然意識於此四天已極微細,名為意識細心,乃至非非想天意識名為極細心,要皆不離第七識意根。若離第七識意根,意識不得現起,意識要依意根觸無色界天境界法塵、而後能起故,以意根為根故。意根非自在心,不能持無色界天業種(異熟種),要依第八識阿賴耶方能現行運作故(此理詳見拙著《真實如來藏》此略不述),是故無色界天不能離於六七八識而有;要依六七八識之現行運為,方能有無色界天有情及境界故。

次如:色界四禪天境界,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之色界天身,而後六七八識於等至位中安住,方有色界四禪天等至境界。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之色界天身,而後八七六識及眼識耳識身識共於等持位中現行運為,方有色界天人之法會及一切身口意行。若無眼耳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六識,則不能具足色界天一切境界。

三如:欲界天及人間有情,以人間為例,必須有阿賴耶及意根末那入胎,執持受精卵(此即十二因緣所說之識緣名色:識謂阿賴耶,名謂意根,色謂受精卵),藉母血供給之四大,漸漸變現五色根(含五勝義根大腦)。隨於五色根之漸漸圓滿,故令意根能觸法塵,生起意識;意識起已,則令前五識或俱起、或漸起,具足八識。若不具足八識心王,則不能具足領受人間六塵,名為殘障者。

如是,若無八識心王,則不能成立五趣有情(阿修羅遍處於五道有情),傍生及餓鬼道有情莫不如是,故說眼等八識乃三界萬法之王,三界萬法以八識心故展轉而起,故名八識為心王,故名「一切最勝故」。

有漏法如是,無漏法亦如是。如四聖法界之佛界,最後身菩薩成佛於人間時,其身口意行已皆純是無漏,而是有為法;此無漏有為法,亦須八識具足現行運為,方能於人間托缽飲食、嚐味嗅香乃至說法,故說八識心王「一切最勝」。

次如無學菩薩與俱脫阿羅漢入滅盡定,前六識俱滅,離見聞覺知,猶如眠熟悶絕而無息脈,狀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說「滅盡定中有不離身識,身不爛壞,識不離身」,即是七八二識,仍不能離八識心王之二識。

有漏法之無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弟子入四禪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斷身見,而斷意識心我見,恐墮斷滅故不捨色界天身,以斷滅「覺知心我」為涅槃,遂於四禪位中滅除覺知心我,定中息脈俱斷,以為無餘涅槃,實是無想定。人間證得無想定之外道亦如是,以此為「入涅槃」,然實所入為無想定:定中無息無脈,無見聞覺 知,狀若人死。佛說此位中仍有七八二識,故說無想定中有不離身識,識不離身,故身不爛壞。然此非涅槃,三月五月後仍將因忽生一念,欲覺知色身壞抑不壞,而復起意識等六,又墮人間六塵境界。

綜合上述三界一切「身、覺」境界,皆不得離於八識心王而有;若離八識心王,尚不能有六根,何況有命根?何況有萬法?故說八識心王乃一切法之最勝者,一切法之所依故。

與此相應故;此謂五十一種「心所有法」,與此八識心王相應,故立此五十一法。

五十一法為:遍行法五(觸、作意、受、想、思),別境法五(欲、勝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疑、惡見),隨煩惱二十(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昏沉、掉舉),不定法四(悔、眠、尋、伺)

如是五十一法中,遍行五法者,遍行於三界六道,遍行於四聖六凡,遍行於八識心王之一一識,遍行於一切時而未曾間斷,遍行於一切善法染法無記法中,故名遍行法。唯有出世定(滅盡定)中滅意根之受想二法,餘一切定中俱有七八二識具足五遍行法。(五遍行之受為剎那剎那之境界受,非為受陰之苦樂憂喜捨受;五遍行之想為境界受之剎那剎那了知,非想陰之連續知覺及思惟了別。)此五法乃是八識心王之體性,由八識心王生,非離八識心王容有此五法單獨現行運為,故云五遍行法與此八識心王)相應。

別境五法不與阿賴耶識相應,故不名遍行,不遍八識故。不遍一切時現行運為,故不名遍行;眠熟、悶絕、二無心定、正死位等五位中,斷而不現故。此別境五法,遍三界九地(欲界地、初禪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與前七識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相應,故說與此(七識心王)相應。此別境五法乃是七識心之體性,七識心生已,必具此五法之多少分,非離七識心王而有別境五法,故說別境五法與此(七識心王)相應故。

善十一法,唯遍行三界九地,不遍行於三性,不遍行於一切時,不遍行於八識(唯除究竟佛地),故非遍行法。阿賴耶識離見聞覺知故,離別境五法故,不與此十一法相應。第七識意根不與欲勝解念定相應故,雖觸法塵而與慧心法相應,然慧極劣故,不與善十一心法相應。前五識為無記性,依意識而通善惡,時善時惡,非一切時與善十一法相應。唯意識與此善十一法相應,然非一切時相應;雖遍三界九地,要須三乘有學之證定者方得有於欲界,於諸凡夫不能遍也。然此善十一法,須依意識,與意識所俱五識乃至一識方有,而非離於心王得有善十一法現行,故名與此心王相應。

根本煩惱、隨煩惱、不定四,悉亦如是,依於八識心王而有,或多或少或全相應,要非離於八識心王而有,故說與此八識心王相應。恐文長厭煩,不一一詳敘;讀者思惟即知,此處從略。

二所現影故;此謂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此十一種色法,乃八識心王及其相應之五十一心法共生而顯示之影像;幻有幻滅,故名為影。

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塵根及勝義根;扶塵根即是可見可對之五色根: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半月、身如肉桶;五勝義根則不可見而可對,能以意識覺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於頭部,即是大腦。此五根由阿賴耶識藉意根無明及父母四大為緣而變生,為阿賴耶之所緣境,阿賴耶依之緣外五塵,變現內相分五塵,為意根所觸(五塵上之法塵),為欲覺知故,乃令意識及眼等五識現行,此六識現行已,便有色等六塵相出現於有情心中;乃至法處所攝色(例如觀想所見色及意識所見無表色...等)亦得現起,具足十一種色法。

如是十一種色法,要依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法和合運作方得現起;若離此二,即無十一種色法可以現前。而此十一色法,於三界中現前,非可謂無,然無實有不壞自性,念念變易,終歸壞滅;如影似有,而無實質,故名「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法之所現影」,若離此二,尚無一法可得,何況十一?故云萬法唯識。

三位差別故;此謂「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法: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此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乃因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法、十一種色法之分位假立,而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

譬如「得」,乃依七八二識,及所變生之色身,說名為得;實無「得」法,乃因心與色二位法而有;變生以來,乃至未壞之前,假名為「得」。「得」法非與八識心王相應,唯五色根與八識心王相應,故名心不相應行法。

譬如命根,乃依業因(往世有支)及無明種,所起第八識上異熟果種執持色身七識不斷,令色心不壞,假立命根一法;乃依第八識自身及其流注之異熟果種一位建立之法;亦如異生性,乃依第八識相續執持之凡夫異生種子現行而建立。此等「法」不與前七識心相應,唯是假名建立,故名心不相應行法。

譬如眾同分,以人同分而言,乃由一位建立之命根,及二位建立之得,合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法、色十一法等三位,而有人同分;天同分及傍生同分等亦復如是。而此眾同分五種(趣),悉不與七識心相應,故名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法,依於心王、心法、色法上,分為一位顯現,或二位三位合顯,故總名三位差別法。此二十四法悉墮行陰,若無行陰即無此二十四法,故名行法。

四所顯示故者;此謂無為法略有六種(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悉依四法之所顯示。四法謂前述之八識心王、五十一心相應法、色十一法、心不相應行二十四法,由如是四類法和合,方顯六種無為法,缺一不可。

譬如虛空無為,此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是一切有情之自心藏識所顯體性--雙具有性空性。本來已有,非從他因他緣生,非自然生;具有能展轉出生三界萬法之有性,亦具猶如虛空之空性,名為自性;隨業及無明種輪轉生死無量劫來,於七轉識貪厭萬法之際,藏識不貪不厭三界萬法故名清淨;於無量劫之生死輪轉中,世世之十八界現有生死,而藏識自心始終住於如性:不生不死、不斷不常、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一不異……故名涅槃。此自心藏識之「本來、自性、清淨、涅 槃」,即名虛空無為,性如虛空,恒住無為性中。

而此虛空無為,若離八識心王之和合運為,則不能顯示--譬如入無餘涅槃位,尚不能現見第八識,何況能見其無為性?(此唯別教證悟菩薩所知,不共通教菩薩及二乘無學;此中密意不得明言,佛不許故。)

此虛空無為,若離五十一心相應法,亦不能顯;以人間而言,要須八識以五十一心相應法,或多或少現行運作之中,方能顯示。若離五十一心法,則不能顯示--譬如三乘無學入滅盡定,尚無能知者,何況有虛空無為?唯能顯示想受滅無為。

然想受滅無為,須依七八二識現行及五十一心法之五遍行、及與色法五根及法處所攝色、再加心不相應行法之「得、命根、眾同分、滅盡定、住」等,方能顯示。

此虛空無為,若離色法之五根五塵及法處所攝色,亦不能顯示;離此十一法,一切禪宗祖師悉不能悟入自心,以無色陰行陰故,無有入處。

此虛空無為,若離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亦不能顯示;身且不得,命根不存,無有人同分,無有名句文身,無有生住老流轉無常,無有相應勢速…等,云何能顯虛空無為?一切證悟者,皆多分少分知悉此理,無有不知者(唯除未悟錯悟者)。由具此不相應行法之多分少分故,學人得於其中覓得所顯虛空無為。

然虛空無為由心不相應行法等四位所顯,故名四所顯示;心不相應行法由色等三位所顯,故名三位差別;色法由心及心所有法等二位所現,故名二所現影;心所有法由八識心王所有,是八識心王之性,故名與此相應;由八識心王及展轉所生諸法,方能顯示虛空無為等五位百法,故名一切最勝。五位百法之生起,有如是展轉因果關係,故說「如是次第」。

五位百法如是次第展轉生已,世間出世間法生焉顯焉,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脫道,悉攝其中。然此百法一一法中,各有三三昧,唯初地菩薩滿心者所知,不許明言。由斯五位百法之次第,歸結於八識心王;若無八識心王,萬法悉不能生,譬如七轉識滅已—入無餘涅槃位中;即是《般若心經》所述之「是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何以故?謂七轉識若滅,尚無覺知者,何況有智有得?何況有「無明盡」?萬法俱泯故,阿賴耶識亦不復受生,不再出現於三界。而想受滅無為,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等,俱依八識心王等四位九十四法方得顯示,若離此四位法,即如《心經》所言,尚無一法可得,何況有六無為?是故世出世間萬法,皆唯八識心王所生,故說萬法唯識。然若歸結八識心王,則唯一心|阿賴耶識;七轉識皆由阿賴耶現行,七轉識種皆由阿賴耶心所持故,三界境界皆由阿賴耶相分所顯示故,故說三界唯心--唯阿賴耶識之所現故。

菩提道及三乘解脫道,俱依八識心王而顯而修而證;唯一佛乘既函蓋三乘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當知應依親證八識心王一一自性而入、而圓成之,故云宗通與說通不離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而此一切法歸結於八識心王後,復須歸結於八識之根本--第八識阿賴耶;如是,云何學人可效達賴宗喀巴月稱印順等人之否定意根與阿賴耶?而主張無第八識如來藏?而妄謂如來藏為假施設之名相?愚不可及!

乃至如現代禪副宗長張志成之邪見--妄謂離如來藏有甚深般若可證。斯名錯悟凡夫邪見,何以故?此謂甚深般若乃依如來藏中道性而建立,如依刀有利;若離如來藏而謂有甚深般若可修可證者,則如愚人主張離刀有利,不免智者之所哂焉。

如來藏而謂般若者,唯是法相之概念,非是佛法修證之本質,故名戲論。是故大乘唯識諸經所說般若之種智,甚深極甚深,微妙極微妙,通教菩薩及二乘無學尚未能證,唯能知解,何況凡夫外道而能知之。不知不證之人,何得以私心揣度而妄評之?故說月稱、宗喀巴、土觀、達賴、創古、印順、張志成等人為邪見,妄謂外於藏識有佛法可證故。

世尊於《楞伽經》中亦作是說:「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意謂真如自住境界與空性之實際,四種涅槃「境界」及一切法界,以及大乘別教菩薩所證三種意生身,其實皆是自心藏識之現量--依藏識而施設建立種種法相。

由斯故說:般若中觀及般若種智,要由親證八識心王一一心,並現前領受八識心王一一心之自性同異,現前觀見七轉識由阿賴耶展轉而生,與阿賴耶非一非異,方能現起般若中道智,住於中觀境,名為別教宗通者;此人能隨分為人宣說般若中觀,名為說通。復進修十行十迴向位,內門修六度萬行而起勝解與勝行,通達三轉法輪唯識經已,方起般若之種智,名為宗通;是人能隨分為人宣說般若種智如龍樹菩薩,名為說通。非未證悟藏識之人臆想思惟可證般若中道智也,何況躐等而證般若種智?無有是處。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z786428&aid=91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