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前學佛人眼中的佛法內涵為何?(下)正馨 著
2013/10/23 00:40:39瀏覽555|回應0|推薦2

佛世尊依眾生根性之差異而有三轉法輪──初轉法輪之二乘聲聞菩提、二轉法輪之般若實相智、三轉法輪之唯識一切種智。成佛之道,唯在大乘;二乘菩提無之。然而世尊於二乘菩提中,已經密意隱說法界之實相,密意隱說無餘涅槃之實際,唯是二乘有學無學諸聖不能證爾!三轉法輪經典法義內涵皆是成佛之根本──實相心如來藏,南傳佛法不應於二乘菩提中分宗立派,二乘菩提法無異味,唯是解脫果故。北傳佛法亦不應於大乘菩提中分宗立派,大乘菩提唯是二果故,一者通教菩提之解脫果,二者別教菩提之佛菩提果。佛法是法同一味,無有隔礙,不應大小乘各說各話,佛法理當互通無礙不可分割;現今佛教界之亂相,徒令修學佛法者無所適從,難以明辨真偽;若無具眼者,豈不葬送慧命法身於斯乎!一切學人修學佛法,當依真善知識建立佛法修道次第之全盤概念,了知佛道之內涵及修學次第,而後依之修學,方屬正辦。不應如古時祖師之分宗分派,不應昧於世俗表相之法脈傳承,不應以光大某宗某派門庭為志。應當於佛法具全面性之認知,而後一一修證之,繼之以整體佛法之弘揚。

 

人間是三界之樞紐,不論上升下墮,其中境界莫不是如來藏所生所顯,皆是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意識覺知心就在這裡面起種種分別,與末那一起在內相分裡面起貪愛厭憎;其實皆在自己第八識如來藏所顯現的內相分裡面,從來沒有離開過第八識如來藏所示現的境界。下墮地獄之眾生,受長劫之內相分尤重純苦,求出無期,一息尚不能暫止,地獄中之覺知心在業力的引領下,苦痛是數倍之延伸,其如來藏中所藏惡業種現起地獄之見分與相分故。持五戒不犯,其如來藏中所藏善業種子則於人間現起人道五陰之見分與相分,餘趣類推皆然,其法性不外於如來藏,一切法即是如來藏性。

 

證得如來藏之菩薩,現觀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仍然是如來藏性,六道眾生亦然;菩薩所證得之實相般若智慧,仍然是如來藏性,皆從如來藏出生,現見如來藏不一不異;成佛亦不外於如來藏,於因地證得如來藏,至六地證得「似有非有」,斷除分段生死,至八地滿心斷盡變異生死,得除「阿賴耶識」粗重之名,惟「異熟識」縱凡夫地至於一切有學地而不得除,一直到佛地圓滿證得一切種智,方更名為無垢識,現觀佛地也是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不外乎「雙不」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善不惡、不病不死……等,不出定也不入定,恆時住於如來藏法性,不曾離開如來藏。就像五陰身於三世中生起又滅卻,亦未曾離開過如來藏,生死不離如來藏,何曾有生死?猷如明珠表面之光影,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明珠顯現有情眾生三世一切法相,來來去去,煩惱火持續燃燒不熄;這樣現觀所生起的智慧就是到彼岸的智慧,智慧到彼岸是依於如來藏而說,一切法性即是實相法界,即是如來藏之法性,是大乘般若的總說。

 

佛世尊於阿含部之《央掘魔羅經》早已明確宣說:「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然而彼等大師以《阿含》權威自任,專取所愛樂之法義來說,卻不聞不見《阿含》中有多處已明說阿賴耶識、如來藏、涅槃、本際;隱含大乘法教於其中,今人不明,妄以如來藏非真,妄以唯識為假想觀;執有情唯具前六識,誹謗般若說是一切法空,性空唯名;令四阿含諸經所說之三乘正法皆成斷滅法,令般若諸經所說第一義諦之般若慧,成為戲論。

 

《央掘魔羅經》卷4云:「意法前行,意勝法生;意法淨信,若說若作,快樂自追,如影隨形。我為聲聞乘說此偈意者謂如來藏義若自性清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及淨信意法斷一切煩惱故我界故。若自淨信有如來藏然後若說若作得成佛時若說若作度一切世間如人見影見如來藏亦復如是是故說如影隨形。意法前行,意勝意生;意法為惡,若說若作,眾苦自追,如輪隨跡。此偈說煩惱義意法惡者為無量煩惱所覆造作諸惡故名為惡。不自性心如來藏入無量煩惱義如是躁濁不息故。若說若作一切眾苦常隨不絕如輪隨跡者諸惡積聚生死輪迴轉一切眾生於三惡趣中如輪隨跡。是故說於福遲緩者心樂於惡法。

 

語譯如下: 

「萬法本源之如來藏阿賴耶識以意根作意為先導──意根是生命樞紐,由於意根作意思心所運作的殊勝,藉五根不壞、五塵現起等眾緣,引發如來藏阿賴耶識中與其相應的種子現行,令諸法不斷出生種種法相;第八識如來藏是全然被動性配合意根作意之心體,從來不曾有主動現起諸法之「欲」故如是乃恒而不審之體性。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十八界全部滅盡,意根不再現行,諸法也就不再生起。二乘聲聞證果入聖菩薩明心證道四不壞信,意根的清淨作意與現行諸法和合運作生起了清淨性──於三寶生淨信,故能度越惡道,由信戒故離貧賤因。菩薩如是現觀五陰與如來妙心不即不離,若有所說、若有所作,皆是快樂隨,如影隨形,永恆照見實相,不曾捨離。今時我為二乘聲聞解說此之意涵,謂萬法的本源如來藏識能夠生起清淨信力,相信有情眾生皆具如來妙心,入無餘涅槃後有一本際常存不滅,其心體具足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如來藏超勝一切法,一切法都攝歸如來藏。因於意根清淨之作意後,所顯現諸法亦是清淨,能令意識降伏種種煩惱,乃至精進修學,進而斷盡一切煩惱,於諸菩薩行中乃至成佛度化眾生,若有所說、若有所作,猶如度化一切世間 彷彿見到自己影子一般現見如來妙心與我五陰身同時同處和合運作顯現,未曾仳,是故說如影隨形。

 

由於意根之習性勝故,若行者隨其長劫來所熏習之貪瞋習氣種子而行,為無量煩惱所覆蔽,造作諸惡業行,若有所說、若有所作,皆是眾苦逼迫,焉能脫離,宛如車輪駛過之痕跡,難以抹滅。我說此之意涵,謂意根的染污作意,於現法中為無數無量的煩惱所纏縛,煩惱之賊侵逼故,造作諸惡,是故名為惡。眾生不知不解能覺能知之心為無明根本故,隨著染污意根煩惱習氣造作諸惡行,所造業行不曾外於如來藏,無數無量的煩惱種子被收藏於如來藏中不曾遠離,被煩惱遮蓋故;染濁業種現行回熏,生生世世不曾歇息,如來藏所收藏之惡業種子,隨著異熟果流轉生死。若有所說、若有所作,一切諸行皆與惡法煩惱相應,猶如車輪的軌跡顯現綿延不斷,積聚生死輪迴業種,令造惡有情淪墮三塗。是故不精勤修六度萬行、修三福淨業、持戒止惡、消除性障以累積福德資糧之福德遲緩者,心都樂於閒蕩悠游於煩惱海中。」

 

五祖弘忍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意謂禪宗之證悟明心只是開啟修道的一扇門,開悟唯是踏入內門修學佛法的初步云爾,離成佛之真正法道尚且遙遠,未來有無數無量的法門尚未具足,由此可知大乘佛法之鉤致遠、廣博無崖。禪宗如來藏的總持──乾屎橛、饅頭、餬餅、東山水上行、祖師西來意、水上踢毬子、頡利……不一而足,如此難會,古來禪子花盡多少漿水錢,踏破多少芒草鞋,四處行腳參訪真善知識,只為親證此涅槃如來妙心,宗門向上一路了卻五陰我生死迷懵之底蘊故;或有悟後禪師歷盡千辛、涉履危參訪諸方大善知識,藉以增益見地與悟境之功德如是向上地繼續進修。

 

佛果克勤禪師:「活句下薦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薦得自救不了。若要與祖佛為師須明取活句。……此豈陰界中事亦非世智辯聰所及。」一切真悟禪師舉凡有所作略,皆是宗師腳踏實地為人之本分事,利根學人能夠心領神會禪師語中弦外之音,離語言文字義之話頭參究,當下使人法身慧命活轉過來,自能承擔所悟本來面目真如理體全身,而能現前觀察、領受真心如來之功德妙用、親切殊勝,刻鏤深入,難以忘懷。若以意識推究住於言義中,亦或住於離念靈知中,鬼窟裏作活計不達本源,與如來妙心毫無交涉,自斷慧命法身,遑論為人之師而能度化他人?真心如來不即五蘊、不離五蘊;絕諸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涅槃妙心一向自住於離三界中之見聞覺知,與所生之五陰十八界不即不離和合運作無間,恆離於語言文字,離於一切心行法相,卻又了眾生心行而生、顯一切法是故真心如來非是陰界諸事之法是陰界入等法出生根源故,非是有世智辯聰之未悟佛學研究者所能會得

 

此中正理 平實導師常於書中提到,略舉幾處為證:

 

《大乘無我觀》p1.

成佛之道,唯在大乘;二乘菩提無之,二乘聖人不知。二乘菩提唯在蘊處界之觀行上著眼,實修之法,則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法。此等佛法之觀行,則是以四念處為主。然而世尊在二乘菩提中,已經密意隱說法界之實相,密意隱說無餘涅槃之實際,唯是二乘有學無學諸聖不能了知,故不知爾。

《我與無我》p7-8

凡此皆在說明第八識實相心之體性,故說大乘般若諸經所說般若,非如月稱、宗喀巴、印順、達賴等人所說之「一切法空」,非是「性空唯名」,乃是藉三界六道一切法,敘述此真實心之中道性及涅槃性,令一切佛子了知:一切世出世間法皆由如是真實心而生而顯。如是建立正知正見已,則能知所進道,悟入大乘菩提庶幾有望;是故大乘佛法固說無我,然無我卻非一切法空之斷滅見,謂無餘涅槃之實際即是實相心也。如是實相心,名為非我之我,名為非心之心,名為諸法實相;證知此心者,即能了知實相,隨即出生大乘般若智慧,名為大乘別教之賢聖。由此實相心之體性恆常而永無滅時,非如蘊處界之生住異滅、無常必壞,是故假名為我,非如蘊處界之無常故無我;而此實相心能生眾生我性之蘊處界,本身卻是無我性,二乘無學若末迴心大乘而證此心者,亦不能知之。

《甘露法雨》p52

印順法師說:「般若所說的意旨就是一切法空,性空唯名。」他把般若做了這樣的定位:般若的主旨就是在說明世間一切法空,五蘊十八界皆空,包括所有一切佛所說法也都空,統統無有真實,只是名相施設,一切寂滅,所以般若的主要意旨就是緣起性空、一切皆空,所以般若學就是性空唯名。如果這樣可以叫做佛法的話,那麼佛法就變成唯名無實的戲論了。

 

復次,由這堂課 平實導師的開示,我們應當思惟:

世尊在經中處處開示意識心是生滅法,為什麼自認悟者的佛門大師,卻以離念靈知的意識心做為開悟的標的?

如果「人間佛教」只教人行善布施,做好事、存好心,而不教人解脫與成佛,這樣與其他宗教有什麼差別?那我們為什麼要信佛呢?

佛門中不管是那一個宗派,所證悟的標的,必定都是一樣的,因為佛佛道同的緣故,因此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隨便發揮,一切需以至教量為準。

 

最後供養諸位菩薩一則公案:

 

有師問:「什麼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

雲門禪師答:「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餬餅。」

手放下來又答:「原來只是個饅頭。」

 

若能會得雲門禪師活句,是宗門一把好手;若會不得,請至正覺講堂聽平實導師說法去也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平實菩薩摩訶薩

 

 

                                               佛弟子 正馨 合十

 

           週二上課心得由studydiaries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授權條款釋出。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z786428&aid=912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