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第52集: 由正偉法師主講 「大乘入道-實證第八識如來藏」
2014/04/18 23:18:33瀏覽1604|回應0|推薦14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第52集: 由正偉法師主講 「大乘入道-實證第八識如來藏」
第52集:大乘入道 實證第八識如來藏
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題目就是:大乘入道乃是實證第八識實相心如來藏。如來藏亦名阿賴耶識、真如、異熟識,有種種的名字。“大乘入道親證如來藏”,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們要先瞭解,既然有大乘,就有所謂的二乘,所以我們講大乘的入道,並不是指二乘的入道;那既然要講“入道”,就有所謂的入道、不入道的問題。在“入道、不入道”的問題上來說,我們“入道了”就會入內門而修行,“不入道”就是外門來修行。打個比方來講,某個行業,如果你不熟悉,你就叫作「外行」;如果你熟悉的話,就叫作「內行」;一樣的道理,(從)大乘法來講,如果你有實證的話,你就是“入道”;如果沒有實證的話,那就是“沒有入道”。
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入道”的內涵是什麼,還有入道的次第。從大乘法來講,大乘法的目標是什麼?我們一般所瞭解大乘的目標,一般修學佛法的目標不外乎兩個:第一個就是解脫,第二個就是成佛。(大乘法的)“解脫”有些也通二乘法,二乘唯獨解脫,它沒有要求成佛;可是為什麼要成佛?因為佛是兩足尊,具足智慧的圓滿、福德的圓滿,所以佛是兩足尊。大乘入道就是要實證於 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什麼要實證如來藏呢?就是因為祂是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我們唯有能夠實證這個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透過實證祂以後,你可以現前去觀察這個法界的事實,而能夠修正自己的心行、口行、意行;隨於這個法界實相心的事實,能夠調整我們的身口意行,轉依于如來藏的真實性、如如性,能夠來行菩薩道。這就是大乘入道,能夠進入內門。所以說,如果你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就不能成為大乘的入道(者)。
可是為什麼說要實證如來藏才是大乘入道?我實證別的,不是大乘入道嗎?譬如有人說:「我學佛啊,我就世間做善事就好啦,這個做善事也是學佛啊!」可是它不是大乘入道。為什麼呢?他只在外門,因為你做善事,這個只是屬於大乘法的資糧,它是準備工作,實際還沒有實證那個核心;實證那個大乘法的核心,才能夠依據這個核心的義理,來調整自己的修行,這個才是入道。如果沒有實證這個核心,只是在世間善法上去累積福德的話,佛法當中就叫作外門修菩薩六度萬行。有的人就是誤會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誤會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以後,然後以識陰的某些變相或者以某些的覺受,譬如有人說某些樂觸,或者氣功的感覺,或者種種的三界萬法、五陰的一些變相,依據這些變相,把它錯計了、誤會了;誤會了這個變相以後,然後把它當成實相心而以為入道了。可是我們要透過這些內涵來作檢查,到底事實是不是(真入道了)?我們要用智慧去判斷、去檢查是不是僅名字是“入道”,而實際上並不是(入道)。那就是說,世俗法並不能夠使得(大乘修行人獲得)大乘入道的,也不是外道法(能使人)入道的。那有的人會說:「大乘的入道就是修禪定嘍!我修得欲界的禪定,修得色界的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修得無色定,」這樣子以定為禪修得禪定之後,「就是大乘入道嘛!」其實也不是。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禪定畢竟還是世間法,大乘法乃是世、出世間法,不僅含有世間法,而且還有出世間法;所以世間法的一切都能夠貫通,而且還有出世間法應有的解脫功德,是具足世、出世間法,所以大乘入道並不是只唯修禪定的法。也有人說:「大乘入道,就是證得了四聖諦、八正道,證得苦、空、無常、無我,證得了這些以後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這就是大乘入道了嘛!」其實也不是。為什麼?這就是誤會了大乘的入道。大乘入道是因為(證得)祂是法界實相心,祂是屬於法界實相的法,而不是屬於現象界的法。現象界的法是五陰、十八界,能夠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虛妄,乃是屬於二乘、聲聞解脫道;大乘要究竟成佛,不是只有一世,所以我們大乘法的目標是什麼?是要成就佛道,而不是成就羅漢道或緣覺道。
成就佛道就是得要有佛該有的具足功德。佛該有的具足功德是什麼?佛是智慧具足圓滿、福德具足圓滿。那有人說:「我聽到現在有很多“佛”啊!到處都有“活佛”啊!什麼佛、什麼佛、什麼佛。」可是我們來看,(他們)名字是叫作“佛”,可是實際內涵是不是佛?佛既然是福德具足圓 滿,那有沒有(像歷代達賴喇嘛那樣的)“佛”,是活到二十幾歲就被人家暗殺的啊?或者是活到一半就夭折而死?並不是這樣子,實際的佛是壽量具足,而且佛福德具足圓滿。比如來講:我們出家人,過去世在佛世的時候,佛要入滅的時候,人家問說:「佛!你入滅了,可是你入滅以後,我們這些弟子要依據什麼才能夠讓大家信受呢?我未來的受用該怎麼辦呢?」佛就跟他講:「你不用擔心,我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當中,隨便取一個最基礎的白毫相,以這個白毫相的福德、功德,就讓後世所有的出家佛弟子能夠依據這個福德而受用不盡。」所以我們現在看臺灣,甚至中國(大陸)有很多、很多的佛教徒,大家都來能夠供養三寶,這都是藉由佛的威德。
所以說,我們出家修行的人要注意一點:其實我們今天能夠順利修行,是藉由 佛的福德莊嚴、智慧莊嚴當中的福德莊嚴,透過 佛的福德莊嚴而有這個僧衣的莊嚴受用,來讓我們能夠順利修行。所以說,佛是福德具足莊嚴。可是這一個福德,要如何能夠具足的一世一世來行菩薩道?我們過去無量世在行菩薩道、累積福德的過程當中,當然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來收集這些福德,而不是說我造的福德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去受用,另外一個人造的福德換我受 用。就是因為法界實相、因果是非常公平的:行善就有行善的種子熏習存在於自己的如來藏裏面,也存在於受你利益的眾生的如來藏裏面,而受用、結成了這個因緣關係。而如果行惡業,你跟眾生之間的關係就有這個惡業的因緣。你的法界實相心祂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說祂一樣的收藏,並不會因為你造惡業而不收藏(惡業種子),祂照樣收藏你這個惡業的種子,同樣眾生的如來藏也會記持跟你相關的這一部分該有的因緣,所以未來世相遇的時候,又會有同樣的果報現行出來(這是從法界實理體上面來看福德莊嚴)。
我們之前提過,修行不只要有福德,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切三行(身口意)皆以智慧為先導,要以智慧擺在前面來做抉擇;若沒有智慧的抉擇來作先導而判斷錯誤,那你所修的福就會變成邪福,所成就的慧就變成惡慧了,所以智慧的揀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你要進入大乘入道的要訣,就當然要用智慧的揀擇,來揀擇大乘所證的標的是什麼。這個標的的內涵要符合事實的現量,也符合所謂的比量推論,也要符合 佛世尊的至教量的聖教。要符合這三量,才能在內涵上確認無誤而來行菩薩道。所以說,一般來講, 佛除了有福德莊嚴之外,佛還是要有智慧莊嚴。
我們今天從智慧莊嚴的部分來看, 佛的智慧莊嚴在於要成佛必須具足一切的種智,因為成佛究竟的圓滿就要具足一切種智。很多(人)號稱是成佛的,可是實際上有沒有具足一切種智?我們就要先瞭解什麼叫一切種智。就是我們能夠具足圓滿對(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的智慧,就是說,這一切的種子,不管是善惡、染淨的種子,甚至無記的異熟種子,我們都能夠透過三大無量數劫菩薩道的修行而一分一分的成就,一分一分的跟眾生廣結善淨緣而排除了染惡緣,透過(修行)讓善淨緣越來越能夠成熟,讓染惡緣越來越減少;能夠透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菩薩道,清淨自己的種子,也攝受了無量的眾生來成就佛土。可是這個過程就需要成就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的內涵非常廣,它含攝所有的智慧;大乘入道─證悟的標的如來藏─為什麼跟一切種智有關呢?在三大無量數劫中,你行菩薩道所建立的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不管是福德的、功德的或者智慧的種子,都由你的實相心(如來藏)你的本識實相心,有時候叫作真如,所執藏而能由上一世帶到這一世,再由這一世帶到下一世,這樣一世一世的道業次第增上而成就佛道。所以說,一切種智的內涵要以實證如來藏為宗,如果沒有實證如來藏,你就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如果沒有辦法這樣,那你當然無法去成就一切種智。所以大乘入道首先要能夠成就什麼?成就般若的實相智慧。如果不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就不可能成就般若的智慧。

有的人誤會般若智慧,以為(般若智慧是)我於三界萬法、蘊處界法,能夠觀察一切法緣生緣滅、緣起性空。這樣就是有般若智慧嗎?實際上不是!般若智慧是什麼?般若智慧叫作中道實相智慧,因為你現前觀察法界實相心,而出生了這一個世、出世間法的智慧;它是成就中道義,不落入有邊也不落入無邊。(想要)成就中道義,要透過七住位能夠實證如來藏以後,再透過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然後進入到修道位,進入修道位成就聖種性以後,成就了見道圓滿的功德,達到通達(而入初地的入地心中);再由初地修道位修習無生法忍,一分一分的從初地到十地修習無生法忍;因為十地無生法忍的修習,到最後的等覺位百劫修相好,最後妙覺如來下生人間,能夠修行成就最後的佛道,成就一切種智。所以我們從一切種智的角度來看,大乘的入道一定要有法界實相心的親證,如果沒有法界實相心的親證,就不可能有見道位應有的般若智慧,也不可能有修道位應有的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更不可能有佛地的一切種智。這是從一切種智的角度來看(智慧莊嚴)。另外一個,我們再從佛地的四智圓明來看。佛地的四智圓明,在七住位見道的時候,由於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去實證那個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以後,可以現前觀察我們的身口意行的見聞覺知心是虛妄、虛幻、不如實的;反而是你所實證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祂是清淨的,祂不會因為善惡染淨而改變祂應有的體性,而自己的七轉識是染著的;因為這樣(現觀)而生起了一分的下品妙觀察智,透過這個下品的妙觀察智而能夠一分一分的轉依如來藏,而成就下品的平等性智。《六組壇經》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所以說第六識、第七識成就的下品妙觀察智以及下品平等性智,是在真見道七住位時就成就了一分,這樣一階一階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來到初地入地心的時候,就成就了中品(的一分),下品的妙觀察智就圓滿具足而進入到中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也是如此。

這樣一分一分進入到八地的時候,中品的妙觀察智就具足圓滿而開始了上品的妙觀察智(一分);上品的妙觀察智達到佛地的時候、成佛的時候,才能夠究竟的圓滿成就。而且到最後,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就了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識產生了大圓鏡智,不僅能夠跟五遍行相應,而且跟五別境、善十一心法相應;而且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無量、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說,大乘的入道必須要以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基礎,如果不是親證法界實相心,所有這些智慧的圓滿是不可能具足的;這些智慧根本不可能出生,更何況談到具足呢?這個部分,我們正覺同修會在禪淨班的課程當中會加以說明,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內涵。我們主要是從三乘菩提當中的兩個主要道來講說這個內涵的,兩個主要道就是解脫道及佛菩提道。透過禪淨班的課程,我們講說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就相當於一把尺:從十信位具足信受因果而進入住位,再由十住位的外門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甚至般若知見的熏習。六住位滿心能夠(加修)四加行,在七住位證得法界實相心,那才叫作入道!因為你實證了法界實相心,進入內門而運轉,可以在內門當中廣修六度萬行,乃至十度萬行來次第成就佛道。
我們一分一分的介紹次第成就佛道(之法),從十信位的法來介紹,再來講到布施的法,讓大家能夠現前去觀察、實證、檢驗自己如何能夠圓滿布施的法而成就初住位,然後再來講持戒的法而成就二住位,再來講忍辱成就三住位,精進成就四住位,禪定五住,然後般若正知見能夠使六住圓滿;在這個六住圓滿的狀況下,能夠圓滿見道應有的資糧,就待自己的努力精進而能夠一念相應,契入法界實相心了,能夠般若正觀現前。能夠因為契入了法界實相心而成就一分的下品妙觀察智,以及下品的平等性智,(成為)進入了大乘內門的菩薩,而說名為菩薩摩訶薩。廣義的說為菩薩摩訶薩,狹義的菩薩摩訶薩有時候是從初地入地心算起。所以歡迎大家能夠來佛教正覺同修會,參加我們的禪淨班課程,能夠一起具足自己該有的因緣,來證入大乘入道的標的,也就是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因為這樣而能夠一分一分次第的成就佛道。
今天討論到這裏,我們有幾個總結:第一個,大乘的入道,一定是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在因地叫作阿賴耶識,祂是萬法的根源,是因果的所依。第二個,既然是入道,就有所謂的內門、外門;如果不實證法界實相心,只有在外門轉,而不是實際的內門菩薩。而且另外一點就是:大乘的入道不是二乘的入道,不是緣覺的入道、不是聲聞的入道,因為目標不一樣:二乘入道的目標乃是為了求取解脫於三界的生死,大乘的入道不僅證得了解脫生死,而且實證了法界實相心,成就了佛地一分一分的具足圓滿,成就了智慧的圓滿、福德的圓滿,最後成就了佛地的究竟圓滿。這樣才能夠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自利利他,能夠利眾無邊,自覺覺他,能夠覺行圓滿。所以說,大乘的入道就是唯有以八識論為主,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法界實相心為究竟的最終目標。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z786428&aid=12618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