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海頓莫札特管弦樂曲中的法國號寫作
2019/09/07 18:55:46瀏覽2388|回應0|推薦1

淺談海頓莫札特管弦樂曲中的法國號寫作

 

前言

對於法國號的演奏者而言,有一個心中的疑問,就是為什麼某些莫札特的交響曲或是協奏曲中,法國號聲部的音域特別的高?甚至持續的高音長音?對於時常在研讀總譜的音樂人而言,也會在問,法國號的兩部被要求不同的調?難道莫札特那個時代就有複調性的想法?有時在演奏現代音樂編曲時,會跟編曲者抱怨法國號的編配似乎在音域以及樂句上不太合理,卻被回覆說「我看莫札特就是這樣寫啊!」這讓我當場無言,所以希望藉著這篇文章,探討莫札特、海頓在法國號寫作上的方式來思考,對於法國號這個樂器,究竟應該要如何對待?

我所參考的資料,包括了莫札特與海頓的交響曲總譜,還有有關法國號的書,另外還有Adam Carse所寫的 ”The History of Orchestration” 以及 Samuel Adler 所寫的 “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

關於法國號的發展

關於法國號這個樂器的發展歷史,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有詳細的敘述,歡迎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回去看我過去寫的文章,簡單來說,在十九世紀初,法國號還是停留在自然號的階段,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外在改變的因素之下,我們只能演奏自然泛音列的音,樂團的音樂家,會針對樂譜的需要攜帶不同調的調管來演奏,作曲家在為這個樂器譜曲時也是受到限制,只能譜寫自然泛音列之內的音,所幸,173040年左右,德勒斯登的演奏家漢培爾發明了手塞音的技巧,讓這個樂器可以演奏自然泛音之外的音,縱然如此,因為手塞音與自然音的音色相差太大,對於管弦樂配器上還是不方便,因此這個技巧主要還是應用在獨奏上面,在管絃樂中還是盡量避免泛音列之外的音。至於按鍵的發明,是到1815年之後才出現,在我過去的文章中也提過,有按鍵的法國號到了1835年在正式進入樂團中使用。所以無論是海頓莫札特或是貝多芬、舒伯特、孟德爾頌等人的管弦樂曲中所使用的依然是無按鍵的自然號。

(自然泛音列)

關於海頓莫札特的交響樂曲的管樂器配置

熟悉西方音樂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曾經在巴哈、韓德爾的管弦樂組曲、協奏曲中出現的大量管樂器,似乎到了古典時期就沒落了,到了古典時期,弦樂五部是基本配備,管樂則是兩部雙簧管以及兩部號,這在海頓與莫札特早期的交響曲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管弦樂團模式,可以追朔到曼海姆選侯的宮廷中所立下的典範,海頓與莫札特受到曼海姆的幾位大師的影響很深。至於長笛、低音管的加入則是隨著宮廷樂團的規模而加入,小號與鼓也是隨後加入,至於單簧管,可以說是最晚進入現代管弦樂團的樂器之一。這當然有不同的說法,其中的原因跟樂器的發展與音樂寫作風格的改變有關。

海頓莫札特交響曲中的法國號寫作

簡單來說,兩位作曲家的交響曲中法國號的寫作是擔任和聲樂器的腳色,前面花了那麼多篇幅介紹了樂器以及作曲的時代背景,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基本上的原因就是自然泛音的限制,這個樂器無法勝任旋律部分的演奏,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樂器的音色以及吹奏長音的特性,可以支撐整個樂團和聲的效果,以及調和整個樂團的音色,但是這裡面還是有一些可以提的,首先是兩部法國號的寫作,時常在進行時兩部形成六度、五度到三度的音程進行,這就是所謂的「法國號五度Horn Fifth」,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音樂效果,很像是獵號的號角聲。在海頓的交響曲中,第31號交響曲是時常被法國號學者拿出來討論的,因為那首交響曲中使用了四部法國號,在樂曲中有很多精彩的獨奏段落,仔細探討之後會知道,這裡所謂的四部,事實上應該要稱為兩個兩部,因為那是兩對不同調的號,這樣可以彌補在樂曲中轉調以及和聲變化中產生的空缺,這樣的兩組樂器不同調的方式,在日後羅西尼、韋伯、布拉姆斯的交響曲、歌劇序曲中都用了同樣的手法。而每一對的兩部,第一部與第二部的音型寫作絕然不同,這反映出從巴洛克到古典時期所衍生出來的高音部號風格Clarino style與低音部號風格cor basse的寫作手法,這樣的寫作沿襲到後代就是一、三部的法國號主掌高音聲部,第二、四部主掌低音聲部的寫作模式。

(海頓的31號交響曲譜例)

至於莫札特的法國號寫作,雖然他寫了許多極其精彩的協奏曲以及重奏曲,但是在樂團寫作上還是傾向保守,盡量避免手塞音的寫作,莫札特有幾首曲子,對於當代法國號演奏者來說算是高音蠻多的,比方說第23號鋼琴協奏曲(A大調),低音管協奏曲(降B大調),單簧管協奏曲(A大調),以及第40號交響曲(G小調),這些曲子中的第一部法國號高音很多,關於這一點,學者告訴我們,他們在寫作時,最高音大多不會超過第12泛音,就是記譜音高音G這個音,這就可以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這些高音的原因了,因為我們現在吹這些曲子需要移調,這幾個調都是必須要向上移調的,但是可能用自然號換上那幾個調的調管時,因為依舊在12泛音之內,所以不會那麼痛苦。而第40號交響曲裡面的法國號,除了高音多,另外就是兩部的調不同,這就是作曲家的另外一個巧思了,簡單來說,這首交響曲是小調,遇到第三音是小三度,是無法演奏的,於是作曲家安排第二部G調樂器(corno in G),第一部高音降B調樂器(corno in B alto),這樣就解決小三度和聲的問題,並且還可以藉著不同的調管做出旋律線出來(如第23號交響曲小步舞曲)。(在這裡也要解釋一下,在德語語法中,in B指的是降B調,in H 才是B調)

(上為莫札特40號交響曲,下為23號交響曲)

這樣的兩部不同調或是兩組不同調的寫作方式,一直為後世所採用,甚至到十九世紀後半,雖然有按鍵的樂器已經問世了,還是有看到,最精彩的就是在歌劇樂譜上,歌劇本來每一首的調性就不一樣,如果再加上每組樂器採用不同調的記譜,看的眼花撩亂,這不得不令人好奇,作曲家的心思到底有多細膩?會不會移錯調?還有更佩服指揮家,要能一看到這幾行樂譜就知道那是實際音的哪個音,那實在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12921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