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談法國號的吹管管線設計(上)
2019/06/13 23:39:16瀏覽1939|回應0|推薦0

漫談法國號的吹管管線設計

 

前言

2019年二月出刊的The Horn Call裡面有一篇文章,探討比較了現今法國號常見的三種管線設計,引起了我的興趣,興起了想要分享的意念,而在仔細思考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又搜尋到其他關於這個領域的討論,覺得十分有意思,因此做了一些整理,希望藉著個人的粗淺介紹,能對法國號的愛好者有些幫助。

我所參考的資料,首先是Corbin Wagner所寫的 ”Comparing Horn Designs”,出自20192月的The Horn Call,以及John Ericson 所寫的兩篇文章,分別刊登於1998年二月與五月的The Horn Call,並且國際法國號協會網站上面也有幾篇關於此議題的討論,John Ericson自己的網頁上面也有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Barry Tuckwell 所著作的書 “Horn” 裡面也有關於法國號發展的介紹,美國德州科技大學博士Andrea Christine Denis2016年所提出的博士論文 ”Kruspe versus Geyer: An Examination of Horns Used in Several Texas Symphony Orchestras” 裡面也對於這個議題做了仔細的分析,這些都是我所參考的資料來源。

一.  從自然號到按鍵的發明

如同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有為大家介紹過,法國號的前身,是歐洲的王公貴族們進行狩獵活動時,僕人們騎著馬斜背在身上吹奏藉以發出信號傳達訊息的獵號,之後進入樂團的時候將樂器外型改造成為螺旋形狀,成為用左手拿樂器,喇叭口面向右後的型式,就是我們所知的自然號,而自然號所能吹奏的音只限於自然泛音,因此藉著右手在喇叭口裡面因為閉塞程度不同而改變音高,這就是手塞音技巧,而為了要符合作曲家不同調的需求,樂器必須要換裝不同調的調管(crocks)。這對演奏家以及作曲家來說都形成一些限制,並且也造成攜帶上的不方便,因此演奏家與樂器製造者開始一起合作來解決這個難題,其中一個嘗試就是泛調號(Omnitonic Horn),就是將所有的調管安裝在一把樂器上,利用一些特殊的換調裝置來轉換調,理所當然的這只是試驗階段的產品,因為重量是個問題,另外一個想法就是活塞按鍵的發明,Heinrich Stölzel1814年,Friedrich Blühmel1816各自發明了活塞,他們的想法,無疑的就是要讓這個樂器可以不需要右手塞音的方式來演奏出所有的音。

二.  從單排號到雙排號

隨著不斷的研發改進,這把樂器就越來越接近我們所期待達到的地步,從完全沒有按鍵的自然號,進到安裝一個按鍵,再到兩個按鍵,最後第三個按鍵也安裝上來,而在演奏家與作曲家的諸多選擇中,F調的樂器是最受接受的,但是隨著作曲家的要求,樂團中的第一部與第三部演奏者,因為主要負責高音聲部,會越來越覺得F調的樂器在高音上很難控制,於是使用管子較短的降B調樂器,這樣在吹奏高音時安全多了,但是又會覺得在吹中音域時音色顯得太尖銳,並且在音準上也有問題,於是就有將兩個樂器併在一起的想法,那就是雙排號的誕生,不過在雙排號正式問世之前,有另外一項樂器設計出現了,那是以降B調樂器為主體,另外接一個延伸的管子,這樣透過拇指按鍵的控制,於是氣流經過降B管,在經過外接的管子成為F調,這樣就可以吹出原本降B調無法吹出的,而F調樂器可以吹出的低音。這就是Compensating 法國號,這個樂器一直到現在還是有人在用,但是在音準上,以及對於許多習慣在中音域以F調方式來吹奏的人來說,在音色上也是很不習慣。

(待續)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rnman1965&aid=12744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