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年縣市長、議員選舉已經有暖身開打的跡象中,且農曆年將至,政府對每人發3600元消費券,雖說是要以全面內需消費刺激經濟活絡…這也不是國家配給生活的樣子,總不免還是個壞兆頭…
台灣上次發生物資配給的生活,因為美軍對台灣全島密集轟炸;其慘烈甚於不久前英、美對伊拉克的空襲。
台灣最早遭受空襲是在1938年,俄國志願軍和中國空軍第一大隊,轟炸台北松山飛行基地。1943年航行台灣和日本之間,八千噸郵輪高千穗丸被美軍魚雷擊沉,乘客1500人全部罹難;也表示台日間的航線已被盟軍控制。11月25日,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第11轟炸中隊8架B-25,與中美空軍混合團第一大隊第二中隊6架B-25,在第14航空軍第23戰鬥大隊的16架P-51和P-38掩護下,從中國江西省遂川縣飛來,轟炸台灣的新竹飛機場、鐵路;這是美軍對台灣的第一次空襲。
1944年1月11日,美國軍機轟炸高雄、鹽水等地。2月4日,台灣總督府開始配給家庭食用糖。3月6日,總督府公佈台灣決戰非常措施要綱。5月15日,台北市成立挺進隊誓死保衛台灣;6月下旬組成台灣國民義勇隊作為補助部隊。8月上旬,總督府正式實施戰場態勢整備要項,意味台灣已經進入戰爭狀態。9月1日,日本政府在台灣首次實施徵兵制。總督府和重要機構多加偽裝,民間也常舉行防空演習。10月太平洋戰況急轉直下,美軍出動17艘航空母艦、6艘戰艦、4艘大型巡洋艦、10艘小型巡洋艦、58艘驅逐艦攻擊菲律賓雷伊泰灣之前,10日,美軍機動部先對台灣和琉球轟炸,讓台灣僅存的230架戰鬥機折損近零。台北城內(現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城外的台灣步兵第一聯隊、山炮兵第48聯隊(位於現台灣民主紀念館)、包括總督府在內,位於榮町(衡陽路、寶慶路、秀山街之全部及博愛路、延平南路)、京町(博愛路、開封街一段、武昌街一段、永綏街、浣陵街)、文武町(公園路、懷寧街、介壽路、重慶南路一段、貴陽街)、書院町(博愛路、桃源街、延平南路、長沙街一段、貴陽街一段、愛國西路)、明石町(中山南路、青島西路、公園路、襄陽路、信陽街、許昌街之一部及南陽街、常德街)、旭町(信義路一段、中山北南路、林森南路、杭州南路 一段、愛國東路)等地主要總督府所轄官署建物等等,僅有地面炮火防空,約遭高達3800枚威力強大炸彈轟炸。12日開始,美國航空母艦F6F和TBF所編成的機隊,在早晨7點開始進入台灣,分5梯次空襲高雄、台南、屏東、台東、新竹等各大市鎮;屏東、虎尾等地可製造酒精燃料的糖廠、高雄港及岡山飛機製造廠均遭炸毀。14日,日機與美機在台灣東海岸空戰。11月15日起連續3天,美、日二軍在台海近空發生海空大戰。
1945年起,美軍為掩護在菲律賓群島(1至7月)、硫磺島(2至3月)和沖繩群島(3至6月)的登陸戰,在台灣實施地毯式轟炸,台灣人死傷慘重,物質貧乏。為了躲避戰火,台灣人紛紛疏散鄉間,過著配給的生活。1月9日、14日、15日至17日,美軍各轟炸基隆港、嘉義,台中,花蓮和、新竹;2月14日至19日,美軍繼續轟炸台灣各地市鎮。3月3日中等學校學生被動員組成防衛警備隊,準備對抗美軍登陸。9日,日月潭發電廠被炸毀。16日,台北市被大規模轟炸。4月3日,北部地區機場、工場及火車站被炸,嘉義和花蓮也遭空襲。7日,台南、嘉義、彰化空襲。11日,高雄、台南、新竹空襲。5月17日,美軍轟炸機毀滅性破壞花蓮、高雄等地工廠。31日,美軍全島大空襲;駐菲律賓蘇比克灣的美國第5航空隊,派出4支航空大隊共117架B-24,以每組三架B-24從午10時至下午1時對台北實施無間斷的轟炸。台北市區到處起火,死傷慘重。總督府雖在空襲前偽裝,正面仍被直接命中,致建物大火和傾斜,不堪使用,此外,總務長官官邸、台灣鐵道飯店、總督府圖書館、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軍司令部、台北帝大附屬醫院、台北車站、台灣銀行、台北公園、台北高等法院、度量衡所等等官署廳舍也都遭到輕重不一的毀損。美軍此次轟炸,雖然是以台北城內政經軍活動頻繁地點為主要攻擊目標,但是仍有不少平民住宅誤炸,造成當日台北市民死亡人數高達3000多人,而這數字幾乎是在這之前所有美軍對台灣空襲造成的死亡人數總和,另有數萬人受傷。
如此悲慘歲月,對於我們這些戰後出生的人是陌生的,對於後來更新生的世代簡直是傳說故事。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8月9日在長崎投下名為「胖子」的原子彈;立即超過10萬人的死亡震撼,日本也宣布無條件投降。德國、意大利、日本、美國這四個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終於分出莽寇,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英、法、俄倖存。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分裂為東西兩大陣營;因為戰後,大殺傷力武器有重大發展,任何國家均避免掀起戰端造成人類浩劫,因此多為對壘和圍堵冷戰。
圍堵是西方世界的政策,以不同地區內的軍事協防公約組織,加上部份雙邊條約、多邊條約組成的一條,包圍整個歐亞共黨集團的封鎖線。這條封鎖線連結北美洲、北歐、西歐、南歐、西南亞洲、南亞、東南亞、台灣、南韓和日本,幾乎圍繞了北半球大部份地區;其中,最重要的公約組織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公約組織、東南亞公約組織。此外,就是(美國協防台灣的)中美協防條約、美日安全條約,以及美、澳、紐三國安全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北部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一些美國盟邦所組成。歐洲地區成員共有14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北歐的丹麥、挪威、冰島、義大利、希臘和亞洲的土耳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對頭是華沙公約組織;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
在這樣的歷史沿革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是怎樣被編列在西方集團軍的最前線。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曾設想以台灣為攻擊日本本土的跳板,最後選擇琉球並先予毀滅性的轟炸,也許已經考慮到台灣作為冷戰前線的利益了。美軍在轟炸日本時,刻意保留造船廠也正是考慮收編日本為冷戰前線的用意;而日本,也因此僥倖能在韓戰和越戰期間,因為修復船艦大賺戰爭財,快速積蓄資本。
曾經參加圍堵東方的台灣,習慣以西方的角度和價值看世界,同樣會歡欣柏林圍牆的倒塌(1989);這是東方世界華沙公約圍牆最顯眼的一張骨牌。雖然早在1949年伊拉克人民推翻王室統治,並反美,巴格達公約組織這段圍牆就發生動搖,但,西方環繞世界一周的萬里長城,是到今年爆開的金融海嘯中,才在最後階段中全面倒蹋、奔潰、煙塵飛揚;這也是東方再度興起的徵兆。
看來,習於為世界代工的我們台灣,又面臨了被再整編的關頭。藍、綠營的爭執對立,政客們搶鏡頭的起乩表演,就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台灣將發生的問題不像生活問題,似是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