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人談教養 –真讓人不安!
2013/03/08 16:24:41瀏覽3468|回應3|推薦12

「小孩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

 

前不久新聞報導詹宏志之子在服裝設計界嶄露頭角 –

 

「昨晚之前,很多人認識詹朴是因為他的父母,他是著名文化人詹宏志與作家王宣一的獨子;今天開始,詹朴用ApuJan,讓全世界記得他。廿六歲便在時裝界嶄露頭角,詹朴從碩士班畢業兩個月就確定入選倫敦時裝周,花費時間不到預期的十分之一,連父母都很驚訝。」–聯合報記者唐守怡2013/02/16

 

這則報導的標題是:「新台灣之光/詹宏志教育詹朴 給無限的自由」

 

報導中說:詹宏志秉持小孩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的理念教育詹朴,認為沒有一種學習背景和未來有絕對關係,任何路都是通的,讓他在自由空間下長大。

 

再早一些,另一則新聞標題是:張月麗賣車租房 陪女兒赴美念書」

 

兩年前張月麗陪女兒赴洛杉磯讀書……。女兒3歲時就離婚的張月麗,一直把女兒當成「甜蜜的負擔」,女兒基測成績不佳,讀了台灣不承認學歷的美國學校時,她就開始準備赴美陪讀大學。當時除了主持工作,她還當製作人接房地產節目,每周至少4天應酬找案子,還好愛打小白球讓她人脈豐富,慢慢存錢才能順利陪女兒赴美生活。2012.01.07聯合報記者王雅蘭】

 

詹宏志與張月麗無限制的供應、讓孩子免於擔負責任的教育方式,令我想起聯合報曾經刊出的「名人談教養」專欄(2010年元月二至四日),報導朱德庸、李國修、鄒開蓮三對夫婦如何教養孩子,這三位名人所傳達的若干觀念與詹宏志、張月麗相似,將它們摘要如下,括號內是我的疑惑:

 

朱德庸

台灣只有「教育」,卻沒有「教養」(教養本是家庭的責任,不是嗎?)

功課不重要,做自己最重要(若無父母的庇蔭,做自己可以生存嗎?

朱家有自己的家規,馮曼倫要求朱重威:每天晚上九點上床、功課要在九十分鐘之內做完、每周看一次電影等。(不是要孩子做自己嗎?)

朱德庸甚至刻意「不教孩子畫畫」,馮曼倫透露,兒子從小看爸爸畫畫,一度立志當漫畫家,夫妻還特地跟他分析利弊得失。他們希望,孩子不要「跟父母的路」,而是「選擇自己的路」。 (不是要孩子做自己嗎?)

朱德庸說,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同儕的壓力,遭遇認同危機。(為何不教導他如何與同儕相處,化解認同危機?)

 

夫妻從小灌輸朱重威「不必為父母上課」、「長大做工人也沒關係」的觀念。(那為何要他上私立學校?)

 

朱重威原本讀公立國中,但她發現學校的政策是把每個人都當最後一名的學生來教,兒子上課輕鬆、卻學不到東西,決定轉學到壓力大的私立國中。這是因為夫妻倆從小就教導兒子「做自己、為自己負責!」(沒有壓力就學不到東西?這也是體制的問題?轉學到私立國中就是做自己、為自己負責?)

 

李國修

 

李國修喊出「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上」(贏在起跑點不很重要,但輸在起跑點有何好處?)

 

李國修感觸良多:「我的中心思想,是讓孩子過得像個人。」(人是群居的,過得像個人的要件是充實自己,當然,由父母供養也是一途。)

 

李國修認為,國內教育政策要求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非常糟糕」,他和王月不求孩子功課,只教給孩子三樣法寶:想像力、幽默感、愛,鼓勵孩子發展興趣,進而找到自我。(「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進」是非常糟糕的體制?怎樣的體制能討好每一個人?)

 

夫婦倆雖開明,仍難抵國內教育體制,思源功課不好,在校常受挫,國三時赴加拿大,現在準備讀美國大學電影系。(功課不好都是體制的問題?有多少人可以讓孩子出國唸書?

 

鄒開蓮

要求他從小一個人睡覺、學習獨立,她貫徹「哭鬧不會達到目的」的教養方針,避免兒子「自我感覺良好」。鄒開蓮的努力沒有白費,小兒子一歲多首次上學去,在幼稚園裡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哭鬧不休,還會安慰班上其他小朋友:「不要再哭了。」(讓孩子自小喪失「天真」是好教養嗎?)

鄒開蓮說,女兒的生活重心是學業,小學時因為成績不錯,所以很有自信;長大後由於學習難度增加、環境又改變,成績不斷下滑,孩子喪失自信心,到最後甚至失去學習熱忱。去年暑假,孩子面臨很大的掙扎:面對基測、繼續在國內升學?還是乾脆提早出國念書?(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失去學習熱誠都是體制的問題?)

為了鼓勵女兒,鄒開蓮拿著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簡介,希望孩子不要對自己設限,不要以為自己辦不到(申請史丹佛),「只要比別人更努力,沒有什麼做不到的。」(有多少人可以讓孩子出國唸書,而且是昂貴的名校?)

這些名人不約而同傳達令人不安的訊息,如:「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教育體制很糟糕」、「要孩子做自己(卻設定許多規範與限制)」、「書念不好就唸私校或出國唸書」,這些都不足為訓,且令一般家庭的父母心慌,但只因為是名人,就被拿來做教養的模範。

名人不見得能做「教養」的模範,負面的示範反而更常見,孩子書念不好怪體制(自己都沒有責任),不「教養」孩子適應環境與負責,卻將孩子送出國(李濤夫婦也是一例),使用豐富的資源協助孩子,以為其他家庭也有同樣的條件,口口聲聲要孩子「做自己」,卻為孩子設定途徑與目標。

名人們最令人難以苟同的作為是:自己留在「體制很糟糕」的台灣賺錢,再以此財富送子女出國念書,子女學成後無法在當地立足,又回到「很糟糕的台灣」發展。長此以往,原本不糟糕的台灣也真的會糟糕了!

許許多多胼手胝足在台灣努力工作、教養孩子、安分生活的「非名人」們維持了社會平穩的發展,名人們所賺的錢多來自非名人們的口袋,理當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若總是汲汲營營於獲取而不思源,只抱怨而不肯定他人的努力或協力改善,如此行為恐將腐蝕社會的根基!

詹宏志教育詹朴–給無限的自由》的新聞報導有讀者回應說:「有錢就有大師!有錢就有自由!」這樣的回應當然太情緒化,不過,「朱門酒肉臭」、「何不食肉糜」的確是許多升斗小民的感嘆!我總期待名人們負起較多的社會責任,這樣的期待似乎太天真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rytang&aid=7370210

 回應文章

Darren
2014/08/02 09:33

基本同意你的看法,其實名人對孩子的教育本就是秉持菁英主義來無限供給,而未讓孩子真正對經濟、生存等社會現實去自尋出路,反而是給予一切經濟上的資助,要孩子學會外國的體制罷了。 

也因此,可以說名人出版的書籍,對於普羅大眾環境生長的家庭來說,沒啥幫助,就當消遣看看就好。


D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一次留言
2013/04/01 01:31

看到湯先生在寄居者說故事的留言而連到這裡,讀了這裡的幾篇文章,有許多收獲。

文中敘述鄒開蓮要求子女從小一個人睡覺、學習獨立。

獨立屬個性。行為是可以因環境或是外力而改變,但個性的轉變就不容易。以前我所處的生活居家環境沒有可以單獨睡覺的空間。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是否都不獨立?還待統計數字。

湯含夷(henrytang) 於 2013-04-06 07:18 回覆:

同意你的看法,獨立不需學習或訓練,知識與閱歷足夠自然獨立。鼓勵、協助孩子充實自己,毋須煩惱孩子不能獨立。(名人常傳達錯誤的訊息!)

很高興聽到你說:「讀了這裡的幾篇文章有許多收穫。」有人認同自己的看法總是愉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引用
2013/03/19 15:37

篇末:名人們負起較多的社會責任,這樣的期待似乎太天真了。

生活上的環保是窮人該做的事 與富人無關


如木如石 人類 Vs 民主
日月澤披無限 顯朝夕盎然生氣
污濁奈我幾多 隱千古不變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