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05 20:46:39瀏覽5082|回應1|推薦3 | |
睡飽,竟是高中孩子們最奢侈的願望 我常常看到許多高一新生入學時神采奕奕、容光煥發,一學期沒過完,就面露疲態、憔悴不堪。我很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我有許多機會與課業學習困擾的孩子會談,為了設定目標,我總是會探問:「在課業學習上,你對自己有什麼期待?」 許多孩子給我的答案相當直接:「我現在只想有一天能夠睡飽就好!」確實,他們連這句話都講得有氣無力。而我相當訝異,睡飽,對於孩子而言,竟是如此奢侈的願望。 最近有許多研究報導都指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成長發育相當重要,特別是對大腦在認知與情緒功能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國家甚至延後上午上學的時間,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能睡得飽。 晚睡,究竟忙些什麼? 我高中的時候,偶而也晚睡,熬夜通常是唸書準備考試。睡不飽,大概是晚睡造成的,隔天又得起個大早去趕車上學。我想了解孩子們晚睡究竟在忙些什麼? 有些孩子告訴我,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只覺得有永遠寫不完的作業。作業寫完都很晚了,根本沒時間唸書或準備隔天的考試。 我不是學科老師,不知道現在孩子在學科學習上的現狀。但我問孩子,為什麼老師要出這麼多作業?孩子說:「因為我們考不好,所以老師出作業給我們練習。考得越不好,作業就會出越多。」 我想,應該不是每個老師都如此,而且,老師們也是用心良苦,出了作業還要一一批閱,很累人的!那麼,用心點準備考試,把分數考高不就好了? 孩子們苦著臉說:「我們每天回家的第一要務,便是想辦法把作業寫完。無論如何,想辦法完成就是了。」又說:「我根本沒時間好好思考與理解課業內容!」 這是最可怕的事了!上課學習的內容,沒有經過一定程序的理解與消化,如何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而帶著一知半解的心態面對考試,又如何考得好? 都二十一世紀了,還在用罰寫鞭策學生學習 如果沒把作業寫完會發生什麼事?學生告訴我:「罰寫」。罰寫,就是把沒寫完的部分,再重複抄寫個兩遍或三遍,沒在期限內交出來,再加倍罰。 我還是要強調,不是每個老師都這樣做!但在嚴格實施罰寫制度的教師教導下,孩子拼了命也要把作業寫完,不小心漏了哪一項,馬上陷入永無止境罰寫不完的無間地獄中。 我很懷疑,不論罰寫或罰抄,孩子其實沒有真正把錯誤的弄懂,把未理解的搞清楚,只是一味機械式地反覆抄寫,真的能達到學習效果嗎?如果我手上有永遠抄寫不完的作業,我怎麼可能停下來好好思索我到底在抄些什麼。若沒有主動地去分析、統整、組織與複誦,抄了再多遍,也不一定記得住。 學習不會被動地發生在學習者身上,學習者一定得有意識地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展現適宜的學習行為,採取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才有成效。 被考試充斥的課堂 我有許多機會到各校去跟孩子們談讀書學習,發現許多學校都有這樣的現象:課表上雖有著自習課或空白課程,其實多排滿了各科考試。熱心的老師要求學生週末返校加課或唸書,事實上常是從早考到晚。孩子們說:「好好的週末就在考試中度過,寫到手都快斷了!」 這樣看來,教學正常化的確是喊假的!因升學主義至上而讓學生有考不完的試,才是教育現場的事實。然而,老師們也有壓力。常有許多老師抱怨:「不給學生回家作業做,他們怎麼會自己唸書?」、「不給學生多考一點試,他們怎麼會主動溫習功課?」 許多家長倒也樂見學校老師這麼做:「給孩子多點功課,免得在家整晚黏在電腦前面!」彷彿讓孩子把所有時間都塞滿了,做家長的就可以放心了。 大人窮忙、小孩瞎忙 我推展學習輔導與諮商多年,遇到最大的困難,不是學生不願意嘗試改變學習方法,而是學生在讀書學習上都在「瞎忙」,根本談不上有發展學習策略的空間。 過去曾有一陣子,常有文章探討現在人都在「窮忙」,但越忙越窮。其實,觀察現在教育現場中的學生,不少人都在「瞎忙」,一天從早忙到晚,但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當整個教育體制及教育氛圍讓學生陷入瞎忙中,學生如何能夠靜下心來思索自己學習上的問題,好好地理解與吸收學習到的內容?曾有學生挫敗地告訴我:「我好想好好地把一個觀念弄懂,但源源不斷的作業、考試與進度,讓我跟本做不到!」 這很像現在許多老師的抱怨,多想好好地教好一堂課,但眼前逼死人的評鑑、考核、表格等行政業務,拖垮了教學品質,也限縮了教學的自主空間。 是什麼讓孩子們一得閒就耍廢擺爛? 我們如果擔心孩子太閒不會自己安排讀書時間,會不會是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給他們機會去學習如何自主安排自己的時間。 每當我們看到孩子一有空閒就滑手機、上網、看電視,或發呆做白日夢,會不會是孩子瞎忙了一整天,需要一點時間去「找回人生主控權」。如果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大人掌控著,塞滿了各種一點也不有趣的代辦事項,當有了空閒,當然要耍廢擺爛呀!大人是如此,小孩自然也一樣。 有的師長會說:「如果我的學生像第一志願的學生那樣資質好,自動自發,會主動唸書,我也不用靠作業、考試逼得緊呀!」 聽起來有道理,不過我們還聽過「比馬龍效應」。當我們一開始就認定我們的學生不如人,我們的教學態度、方法與預期就會有別於對待所謂優秀的學生,於是當然會得出我們預料中的結果—就是不如人。所以,我們透過大量的作業與考試讓那些被我們認定為資質平庸的學生們進行機械式的學習;說不定,我們還不小心把學生教笨了都不知道。 把時間還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自己學習的主導權 再說,如果想要教出一個課業成就優秀的學生,應該是設法幫助學生變成一個願意主動學習,且能自主規劃學習進度的學習者,這透過學習輔導與諮商的實施是可為的。 然而,如果我們的孩子是在毫無自主空間的學習環境中成長,那根本談不上幫助他們發展什麼學習策略了。學習策略的採行需要時間、需要練習,需要從嘗試中去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不給孩子空間去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還怪孩子讀書不懂得使用方法,不是很奇怪嗎? 當孩子還小時,尚不懂得如何自主溫習功課時,回家作業有著替代溫習功課的功能。而當孩子越大時,課業的深度與廣度增加,理應作業出得越少,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與理解學習的內容。而自習課或空白課程,也應該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行安排學習活動,就算是當作一個喘息的時間也好。 別讓孩子在瞎忙中度過青春了! (本文撰寫於2015年11月5日)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