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24 18:54:39瀏覽6988|回應0|推薦12 |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一次教師研習中,我帶領幾位老師練習同理心的對話與回應練習。我邀請大家以自身的故事做為素材,與夥伴們互相練習如何回應對方的情緒感受。 當身旁的人遇到挫敗時,不論是處於高張激動或低落沮喪的狀態時,同理心的回應都能有效地幫助對方穩定下來;而在穩定的身心狀態下,進一步討論「怎麼因應?」或「如何解決問題?」,效果會比較好,對方也較能聽進我們的建議。 同理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對對方的感覺或想法「感同身受」,並且用適切的話語(通常是情緒形容詞)將對方的狀態表達出來。 現場的老師提問:「實務中,我們遇到讓我們頭痛的孩子,常是帶著敵意的,他們的語氣或態度通常很差,合作意願也很低,同理心的回應該怎麼做呢?」現場其他老師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通常,那些配合意願低或對師長帶著敵意抗拒的孩子們,在與師長互動時,會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口氣不佳,並帶著爆衝的情緒;另一是消極配合,就是頻頻說:「好、好、好,我知道了!」但實際上仍然「做自己」。 在與這類孩子互動時,通常要有兩個基本認識: (一)任何的抗拒必伴隨著控制而來。當孩子主觀感受到自己受到控制,缺乏自主空間時,便會試圖奪回主導權,不論是怒目相向或消極配合,都是在關係中爭奪主導權的表現。 (二)回應態度不佳的孩子,特別是語帶攻擊同時又情緒激動,通常正在「很用力」地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如果,他們認為大人沒聽見或沒聽懂,便會使出更大的力道,情緒張力更強,口氣更衝,直到他們覺得再怎麼表達都無濟於事時,便放棄與大人互動了。 我現場示範了一段模擬對話,老師們紛紛表示相當不容易。事實上,師長的困境不是不知道如何回應,而是如何不被孩子的話語或態度激怒,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這需要有足夠的自我覺察才行。 -- 以下呈現一段師生對話,示範如何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學生。請特別注意,若你是這位老師,在每一句對話的當下,你內心裡會升起哪些情緒與想法?而它們又會如何影響對話的品質與效果? 先交代一下背景,某位同學在班上與另一位同學發生嚴重的口角衝突,老師利用下課時間,找這位學生談話,一方面想要了解孩子怎麼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幫助孩子改變現狀。 老師:「聽說,剛剛又和同學發生衝突,差點兒大打出手了。現在還很生氣吧?」 學生:「對呀!不然咧?」(臉轉向一側,斜眼看著老師) 老師:「除了生氣,還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就跟你說生氣了,還一直問!」 老師:「好像,老師問起你這件事,讓你感到不舒服,是嗎?」(放慢說話速度,放輕語氣) 學生:「對呀!不然咧?」 老師:「所以,你不喜歡我一直問。」 學生:「奇怪,那你還問!」 老師:「嗯!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不喜歡被一直問。甚至,我能感覺到,你有一些生氣?」 學生:「沒有啦!所以,老師,我可以走了嗎?」 老師:「嗯……你很不想和我談話。」(持續關注孩子當下的想法與情緒) 學生:「對!不想。所以,我可以走了嗎?」 老師:「你當然可以走。你不想跟我談話,我會尊重你。不過,我很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想法及感覺。」(用肯定的眼神看著學生,微笑地說) 學生:「……」 老師:「會不會,你不想和我談話,是因為,你擔心說了也沒用,不但沒能被理解,反倒會被罵,是這樣嗎?」 學生:「……」(沒說話,緩緩低下頭) 老師:「所以,你心裡面是有些擔心或害怕的,你覺得老師不會懂你,還會指責你。」(繼續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生:「你就是會呀!而且你都特別針對我……」(放大聲量,有股情緒上來) 老師:「特別針對你,指的是?」(保持好奇) 學生:「你怎麼不找另一位同學來問話,是他先惹我的好不好?但你每次都只找我來!」 老師:「我明白了,所以,你感覺到不公平,是嗎?甚至,有些委屈,因為,明明是對方先惹你的,是嗎?」 學生:「……」(低下頭,眼眶泛淚) 老師:「嗯……是呀!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也會感到很委屈;而當老師每次要找我過去時,我也會充滿擔心。更重要的是,我會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是這樣子的嗎?」 師生對話節錄至此,接下來,這位老師的回應,幫助學生本來激動的身心狀態漸漸沈澱下來,也願意與老師談起自己的委屈及困境,最後,能與老師一同討論如何面對及解決問題。 -- 在這段對話中,學生是持續帶著敵意的,時而出現攻擊性話語,時而消極配合;然而,老師沒有給出任何建議或評價,不講道理也不說教,而是將對話的焦點持續放在孩子的情緒感受上,讓孩子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 這樣的對話能夠有效持續,師長勢必要有著強大的自覺能力,並且能夠快速調控自己的狀態。首先,當學生說出「不然咧?」「還一直問?」「我可以走了嗎?」等具有挑釁意味的話語時,師長的第一直覺反應常是「你這是什麼態度?」「你懂不懂得老師的用心呀?」「我幹嘛浪費時間在你身上呢?」也就是,被學生惡劣的態度給激怒了,於是冒出指責學生的話語,或用更強烈的高張情緒試圖壓下學生,取回互動的主導權。得到的結果常是,學生更認定了:「看吧!我果然會被罵」、「老師根本不會想理解我」,最後兩敗俱傷,不歡而散。 所以,師長必須清楚意識到自己有著「憤怒」、「生氣」或「挫折」等情緒——因為覺得不被尊重,或者身為師長的尊嚴被侵犯了。在脫口而出一些反擊的話語時,想一想:「什麼才會是有效果的回應?」,因而能打破慣性的回應方式,繼續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對方,讓雙方的互動能夠持續。 特別是,當孩子控訴老師:「你都特別針對我」時,老師要能忍住想要解釋或澄清的意圖,先帶著好奇聽孩子怎麼說,並且繼續回應孩子感覺到「不公平」或「委屈」的情緒感受。 再來,當學生出現敵意攻擊或抗拒的回應時,師長要願意去正向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看見孩子正「很用力地想表達自己」,因此師長也需要更用心地聆聽孩子,同時為孩子「願意說出來」而表達感謝。 最後,這段對話的關鍵轉折,出現在老師選擇將談話的焦點,從一個事件(當事人常與同學發生衝突)上轉移到師生此刻的互動關係上,也就是聚焦在「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發生在兩人之間的事情。在助人會談中,對話的焦點若在事件上,稱為「內容」(content);若聚焦在此時此地雙方的關係上,則稱為「歷程」(process)。具有療效的高品質對話,通常會關注「歷程」多過於「內容」。 -- 總結上述,當師長在面對情緒高漲、敵意攻擊、配合度低或消極對抗的孩子時,需要記得與不斷練習的幾件事情: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品質與有效果的對話,是否安頓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關鍵,這得仰賴平時在對話中有意識地覺察,同時,帶著覺察持續與孩子互動。 (本文撰寫於2018年4月24日;文中對話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