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削藩政策而被腰斬的晁錯
2023/04/21 21:14:19瀏覽2270|回應0|推薦11
今天來說一個西漢文景時代歷史人物_晁錯,依據太史公史記的列傳第四十一篇,袁盎、鼂錯列傳中的描述分別列為下列各點:
1.鼂錯者,河南潁川(今河南禹縣)人也。跟從張恢先在軹縣(今河南濟源縣)處所學習申不害商鞅刑名法術的學問,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擔任俸祿百石的太常掌故。錯為人陗直刻深,嚴峻冷酷、苛刻陰沉。孝文帝時,全天下沒有專研尚書的學者,獨聞濟南伏生為先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因年紀太老而不允許被徵召,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派遣晁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皇上希望作些有利於當時便宜之事,用尚書理論演述合適見解稱說。下詔晁錯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他本人因為善辯的能力得幸太子,太子家將晁錯號稱曰「智囊」。他當時曾數次上書孝文帝時,進言中談論到削諸侯權力之事,以及法令可更定者。呈報書數給皇上達十次之多,孝文並不採納建言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喜歡晁錯。
2.景帝即位,以晁錯為內史。晁錯常數請閒言事(單獨面見景帝談話),並且經常採納晁錯意見為聽,被景帝寵幸權力遠遠超過當時九卿,也將法令多數另作變更。此事讓當時宰相申屠嘉不稱心,但又無可奈何。
3.當時的內史府居太上廟壖中(牆外),太上廟門是由東門進出,因為對晁錯造成不便,晁錯乃打通兩門穿越往南出門,開鑿太上廟壖垣外牆。丞相嘉聽聞此事後,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殺晁錯。錯聞之,即夜請閒(向景帝打小報告),具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晁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壖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謝。罷朝,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為兒所賣,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從這件事可看到當時景帝對晁錯的偏愛,也因此更讓他孤傲獨斷獨行,得罪了有關大臣。
4.後來晁錯被調遷為御史大夫,請示訴說諸侯的罪過,預備剝削諸侯的封地,沒收其枝節的郡縣。奏上,上命令公卿列侯宗室集體議論此事,大夥莫敢責難,獨獨竇嬰爭之,由此竇嬰與錯結有仇怨。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諠譁疾鼂錯。晁錯父親聽聞此事後,從潁川趕來,謂晁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鼂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鼂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鼂錯衣朝衣斬東市。
5.一旦鼂錯被斬於東菜市口,剛巧景帝遇到汶僕射鄧公,問了對斬晁錯一事的看法,鄧公曰:「吳王為謀反已經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鼂錯患諸侯彊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鄧公為城陽中尉。
6.鄧公,成固(今陝西成固縣)人也,多奇計。建元中,上招賢良,公卿言鄧公,當時鄧公是免除沒職位的,重新起家為九卿。一年,復謝病免歸。其子章以修黃老言顯於諸公閒。
7.晁錯為人嚴峻剛正,但是又苛刻嚴酷,因為學習解說《尚書》被重用,而大部分人都不喜歡他。晁錯的死,跟他修改法令有很大關係。晁錯建議削減諸侯的封地,收回邊境的郡縣,用以加強中央集權。結果,諸侯反叛,吳楚七國聯軍要求殺了晁錯。然而,殺晁錯只是藉口,聯軍並沒有撤退。最後,周亞夫率軍平叛。
8.晁錯主要論文有:《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論貴粟疏》等等。晁錯為人剛直苛刻,直言敢諫,為發展西漢經濟和鞏固漢政權制定並主持實施了許多積極政策,還寫出了《論貴粟疏》、《言兵事書》、《說景帝前削藩書》、《募民徏塞下書》等大量政論性文章。《漢書•藝文志》有「晁錯三十一篇」之說,可惜未全部流傳下來。
9.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他發展了漢高祖的「重農抑商」政策。同時主張將內地遊民遷到邊塞屯田,既開發了邊疆,又減少了內地對邊塞的支援,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0.晁錯論述戰爭中在軍事上的要領,由此戰爭中地形、士卒訓練有素、武器鋒利三者之間的關係,晁錯得出結論說:武器裝備不精良,等於把士兵斷送給敵人,士兵不會作戰,等於把將領斷送給敵人,將領不懂用兵,等於把君主斷送給敵人,君主不善於選擇良將,等於把國家斷送給敵人,以上這四項是軍事上的要領。
11. 晁錯還具體分析了漢軍和匈奴軍雙方的長處和短處。指出匈奴軍有三長,漢軍有五長,提出應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同時指出,漢朝地廣人眾,可興數十萬之師,以十擊一。
12.太史公曰: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總之,要作事應該先會做人,性格乖僻,與同事格格不入,還沒進入公共領域時,各種建議就不太被採納,一旦掌權又太自我中心,一切不先與人溝通,又把權力一把抓,對於體制內的事沒進入狀況就大肆變更,當然會得罪既得利益者,因為動了別人的奶酪,雖然心存國家,但是太史公的「變古亂常,不死則亡」確實值得剛進職場的新進人員警惕啊!
13.歷史上主張削藩的三位著名人物,分別是在漢景帝時官至御史大夫的西漢名臣晁錯,第二位主張削藩的就是一心輔佐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黃子澄。第三位就是號稱千古一帝,名為守成之君而實有開創之功的清聖祖康熙皇帝。先說最近的康熙皇帝削藩,相對比較順利的原因在於他作為皇帝的雄才大略,決策和行動果斷,指揮得當,順應民意,能夠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爭取各個方面的支援。另一方面,清康熙時期是人心思定,政權日益鞏固,各方面都穩定了,此時吳三桂等人的起兵反清並未得人心,削藩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第二位主張削藩的是一心輔佐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黃子澄。 他和晁錯一樣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物。黃子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時期會試第一名,學而優則仕,一直做到了東宮伴讀,陪伴當時的太子讀書,自然是深受太子的信任和器重,後來建文帝時期兼任翰林學士的要職。黃子澄和大臣齊泰一起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議削藩,促使燕王朱棣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也稱「靖難之變」。黃子澄跟晁錯的結局也是何其相似,晁錯被漢景帝衣朝衣朝東市,黃子澄是給燕王朱棣送了人頭,顯見削藩的計劃和行動必須特別謹慎。至於晁錯的建議削藩,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劉氏王朝的統治;而晁父不以為然,認為削藩是大事,容易得罪當朝藩主, 在勸說晁錯無效下,先自殺而死。果然在吳楚七國叛亂的危急事發時刻,景帝卻親自下令將晁錯著朝服腰斬而死。所以任何大變革實施前不適要有更嚴格的規劃與應變條件嗎?
14.透過晁錯削藩一事,讓我們理解改革是進步的動力,但是缺乏遠謀而草率的行動卻容易好事變壞事,搞出意外的結果,這也是我們讀史記晁錯列傳所應該得到的體會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adlink167&aid=17899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