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9 10:52:23瀏覽3102|回應0|推薦7 | |
我讀林衡道先生訪談錄 林衡道先生的名字是很久以前的記憶了,近日閱讀他的訪談錄,不僅倍覺親切更勾起大學時期當年前後的回憶,林老先生雖已逝世多年,但他的生活歷史卻值得我們再讀的,他也是我對台灣歷史的啟蒙老師,因為當年參加救國團的台灣史蹟研習營時,有研究與名望的老師非常多,但他總是最熱門的老師,因為他熱忱十足的帶隊著大批學生穿梭在有古蹟的街道、寺廟或地區,總是鮮明的訴說著台灣先民的生活點滴與歷史典故,我記得當年從參加研習營、又陸續參加了多次的年會,總是緊緊的跟著他的腳步,深怕漏了他那精彩的解說。 林先生他的訪談錄,如他自序所說,對文化史是很有幫助的,透過當事人的回憶,後人可以清楚先輩們當初生活的演進過程,也值得我們再捕捉台灣在清朝割讓日本、日治及抗日戰後歸還中國的當時社會氛圍與發展。我更覺得想正確的瞭解台灣或表現愛台灣的態度,其實是該用中性的態度來描述當初的社會狀況,而非用偏頗的史觀或背景來分裂現狀。跟那個年代富豪家族的經歷一樣,林衡道八十年來走過的歲月,交雜著中國、日本、台灣等情結,本身的經歷就是一段活生生的現代台灣史。而林先生身處在當時也有一段身份認同混淆的迷惘,他是板橋林本源家族的後裔,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但他生在日本東京雜司谷,又長期接受日本教育,更在仙台東北帝國大學就讀與畢業,長期督導他課業與照顧生活的是日本人恩田老師,往來友人更多是日本人,但是日本當時也有共產黨,流行著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等也對日本的學術圈與社會激盪了許多風潮,到底日本、台灣、中國那個才是他的歸屬 ? 共產主義、日本帝國主義還有中國的帝王餘緒,多面樣呈現在他眼前,也形成判斷與選擇上的迷惘,因此,林衡道自述幼時的心路歷程曾道 : 「來台灣以後的我,呈現一種國家意識的分裂症,在福州我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到台灣以後,大家雖然說我是台灣人,但是我又不會講台灣話,寄養在日本人家裡,吃的是日本食物,穿的是日本和服,但我又的確不是日本人,所以我一直覺得沒有歸屬感,」 ,這該是那代台灣人普遍身份認同上的苦處吧。 此訪談錄以托爾斯泰自傳為範本,加上 JS 密勒的自傳格式,他出生於東京,滿月後就被送回福州,由祖母撫養,八歲回到台北,就讀樺山小學,五年級又被送到東京,念只有日本貴族才能就讀的成城小學、中學,一直到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畢業後,在東京就業,光復後才回到台灣,他的少年及青年時光,可說是在日本度過。因此,此書的章節就從林先生的家世與童年開始,涵蓋林本源概說及其父親林熊祥繼承的益記,林衡道,生於民國四年,為板橋林本源家族後代。清代台灣拓殖史裡,板橋林家跟霧峰林家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家族。板橋林 ── 崛起於清中葉的台灣,來台始祖林平侯以經營米穀及墾地致富,後經國華、國芳,維讓、維源兩代戮力經營,既成漳洲人的精神領袖,也成台灣最富有、最具影響力的家族。林衡道即屬於林維讓這一支,為林家大房之後。接著是福州點滴,包括了人倫稱謂、語言、宗教信仰、戲劇及歌謠俗信等及福州地名、民間傳說與醫院學校等的描述,因為他的幼兒期與孩童期有許多生活記憶與福州有關連,其中三坊七巷是被描述最多了,他祖母的娘家在福州文儒坊,當時,台灣已是日本殖民地,而林本源家族在清廷割台後,為了逃避日本人的糾纏,舉族遷至廈門,加上林衡道祖母家是福州望族(祖母是清太傅陳寶琛的妹妹),青少年時期的林衡道多次往來台灣、大陸與日本之間。三坊七巷一區本是清朝期間福州官家名人居住之處,最近筆者前去,看到了許多重新整理的府邸,但多數不具歷史名人背景的地點則大量被鏟平,因為現在對岸政府他們也重視旅遊觀光的發展與未來性,保留了有歷史參觀價值的宅第,其他的就被現代化的建築逐步取代了。在林的介紹裡還包括了對明朝厝有很多贊美,除了房子高大、柱子也大,牆面美,每進房子都有大片馬鞍牆,也認為福州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地方。當時,因為是富豪人家且物價便宜,佣人也多,他的祖母用了兩個老媽子還有四個ㄚ頭,父母親則共有六個佣人,每個小孩都有一個奶媽,還外加男僕與帳房等,每戶人家光佣人都達幾十人之譜。 在他書內 「 回台灣 」 一章也對比了光復後與日治時期的教育,認為同樣是法西斯教育,但日本式就唱作俱佳,老師無不用心投入感情,且真誠表現,因此成果有聲有色,但光復後的台灣教育多是口號與教條式,刻板教學讓人避之唯恐不及,那能真正激發具愛國心與民族意識的中心思想呢 ? 這真是教育系統該好好思考的,如果沒有用感情的教育,只重形式的教育很容易只是培養沒中心思想的學生。 在研讀本書時發現原來林先生還有一本由中研院所製作的口述歷史,兩者之間描述內容有些重覆,但重心卻稍有不同,但因為都值得一看,至於他對婚姻與家庭生活則在兩本訪談錄中都談的不多,如果想瞭解這部份就得看他已離婚的原配夫人杜淑純的訪談錄,就可較清楚富家子弟的他在婚姻之路與家庭方面的遭遇與問題。書中也介紹了許多他在日本的成長過程,以及在日本各地旅遊的見聞,他也去過大陸與當時的滿州,雖是富家子弟且也在仙台帝大念經濟系,但可能真的沒經營細胞,所以也因為興趣旅遊而成為日後的古蹟專家。 在台灣史蹟界,論起對各大小古蹟熟悉的程度,林衡道無疑是其中翹楚。原先在大學專攻經濟的林衡道有「古蹟仙」、「台灣活字典」、「台灣史蹟百科」等稱號,因為他從在日本唸小學開始就喜歡從閱讀的地名中,好奇實地去瞧瞧,台灣光復後,當對時狀並不如意時他就到處去走走,看古蹟找資料,因而培養出對古蹟的醉心與興趣。 台灣地名的變遷,在日治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地方自治,包括松山、汐止、豐原、長濱等都因安慰日人思鄉病而改名,且在日本人習俗中有利用晚春初夏時節,全家郊外抓螢火蟲的習俗,因此連螢橋也是當年在植物園南邊架設,而有此一名稱呢。 從本書得到的感想 : 1. 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背景、問題與無奈。有人規規矩矩按當時社會規範而活、過日子,但有些人企圖心大、膽識高,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2. 中、日、台、韓從古自今就不斷交錯的關係,可是以前雖也是統治權問題複雜,但百姓間全沒那麼敵對與敵意,反而蘇聯的惡意較恐怖。 3. 富可敵國的台灣大家族相互間都有許多姻親關係,所以台灣的政商關係自古即然,而台灣許多家族甚至與日本或大陸的高官家庭也都相互交相攀姻緣,也為日後人脈建立豐沛的連結,當然富貴人家也因此結成一股團結的力量。 4. 許多表面人物的感情世界原來也有滄桑的一面,也只有透過口述歷史才得以窺探得知。難怪現在許多水果報導都喜歡捕捉名人的隱私呢 !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