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魏大製片論關於KANO之「欺騙」與「忠於史實」──
2014/03/07 11:02:31瀏覽4020|回應6|推薦29

與魏大製片論關於KANO之「欺騙」與「忠於史實」──

 

今天讀聯合新聞網的消息,讀到馬志翔先生所說的「難在重現歷史」,我立刻就回了一篇隨想;

回過頭來,又想到魏大製片上次關於影片中使用日語台詞達九成的問題──居然說是根據史實!──這是「欺騙」還是「忠於史實」?

 

個人覺得,確實「難在重現歷史」,馬先生講得很對;

所以,所有的影片中,關於一般性涉及歷史的部分,再怎樣的錯誤都是可以原諒的。不過,對於強調忠於史實者,例如,嘉農棒球隊如何才能取得甲子園大賽那麼重要的史實──他那時代,同時作為我們「台灣民眾黨」當年抗日的重要背景的1930年而言,可能就不該如此推說了?

您覺得這個發生「霧社事件」以及「台灣民眾黨抗日事件」的時代背景,該片藉著「甲子園事件」所表現的,真的合適嗎?──讓我們看他所說的「忠於史實」的、影片中「九成台詞為日語」的設計──

 

下面,我們來看一系列很有證據力的幾項資料;請看那是一份回憶錄中的原文──那是我台灣一位感恩於日籍校長的名人坦白地對於  1907年的描述──

岡村校長常常留我在他家吃晚飯,我也常常幫他整理庭園、種種花。以後胡鬧的時間便漸漸減少‧‧‧‧‧‧‧公學校雖為六年制,但程度極低。是以教學日文為主,即就日文來說,畢業後能講得通的也實在不多。像我這樣時常在岡村校長身邊,講日語的機會總算比較多的,也還得要藉手腳之助,才能完全表達意思,別的學生更不用說了。

 

1927年,新竹州視學鈴木利信曾如此埋怨:

本島人教師從學校畢業經過數年後,其日語照理應該更基嫻熟,然而多數卻是日語程度降低,……他們連平易的日常用語亦多錯誤,足可證明日常生活很少使用日語。吾人常可聽到『校長不再時,都使用台噢,真糟糕』之嘆息。……」

 

1929年,台南師範附小的校長日人西卷南平在其出刊的「公學校教師論」中,則如此地批判我台人公學校教師:

我無論到哪一所公學校,都是本島人教師多於內地人教師。……教職員之間盡是說台噢,即是校長警告,亦不能徹底改正。……然而公學校教師使用台語交談,而要交島兒童常用日語,簡直是夢想。

 

在這樣校內的教學環境與校外各種社會運動的衝擊下,如何能讓1930年的公學校畢業生,學好日語?而我們嘉義農林學校的學生,真的能學好日語嗎?

 

其次,網路上有一篇自稱葉教授的先生,提出他的證據說

 

……部分對日本反感者引用我製作的1930年本島人日語普及率地圖,強調當時臺灣人的日語普及率不高,以此來批評《KANO》不該使用那麼多日語台詞。確實,1930年國勢調查顯示當時臺灣人只有12.36%懂日語。那麼,《KANO》讓就讀嘉農的臺灣人說日語究竟對不對呢?……

……

根據1930年國勢調查,大多數30歲以上的臺灣人不懂日語。但是,30歲以下又是另一番局面了。隨著初等教育的普及,愈年輕的世代,日語普及率愈高。當時將近一半的10-14歲男性懂日語,這差不多就是當時公學校的就學率。至於女性,由於就學率低於男性,因此日語普及率也低於男性。必須強調的是,所謂懂日語,並不意味日語程度很好。事實上,只受過初等教育的臺灣人,其日語程度也就是小學生程度而已。

 

1930年的嘉農學生,大多數介於15-19歲之間。這個年齡層的臺灣男性,已有35.6%懂日語。更重要的是,不懂日語的臺灣人根本不可能進入中等教育的嘉農就讀,否則如何應付全日語課程呢?由此可見,在《KANO》的那個時空背景下,30歲以上普通臺灣人講日語怪怪的,沒進入中等學校的臺灣人講日語也不太自然。但是,進入中等學校的年輕世代不會講日語,才有問題勒。」

〈引自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4/02/blog-post.html

嘉農的臺灣人說日語嗎?

 

對於這位自稱葉教授的論述,在網上強調他是真教授,就所知,李扁路線以來,台灣史研究極缺乏主體性,對於日本官方資料罕有批判,多是直接引用,所以我們對其所論述,除了他所稱的最重要者,放在最後考察外,此依其所舉出的根本理由,當時我台人的「就學率」與所謂「懂日語」的問題剖析之。

他的論述建立在「當時臺灣人已有12.36%懂日語。」,「所謂『懂台語』,也就是「小學程度」,也就是「六年公學校畢業」,並不是有太高的程度。不過,他強調「1930年的嘉農學生,大多數介於15-19歲之間。這個年齡層的臺灣男性,已有35.6%懂日語。更重要的是,不懂日語的臺灣人根本不可能進入中等教育的嘉農就讀,否則如何應付全日語課程呢?」

 

我要根據史實剖析他所根據的數字是虛假的空殼子──

其理由是下列的史實──

「……勸募而來的學生卻不少人中途退學,曠課的學生也不在少數。教室的座位常常有一半左右是空著的。昨天的學生和今天的學生竟有一半左右不一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學率的人數怎能就當作懂日語的人數呢?這樣不顧史實的設計,真是厲害的欺騙啊。

此外,由於這樣的缺席,久之自然不能不發生嚴重輟學的現象,那是下列的史實─

我們一班有五十多人,但到六年級畢業時班上只剩下二十多人,不到入學人數的一半。那時候大部分的人以務農維生……父母認為小孩子去放牛、養牛或留在家中帶弟妹比較重要,因此許多同學中途輟學。」〈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人」,陳春良先生訪問紀錄,頁334。〉

 

這時我們將發現,葉教授把「就學率」等同於未來六年級畢業生人數,又造成了多大的落差?

而這兩者,前者所謂「昨天和今天的學生竟有一半左右不一樣」,是否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兩天都出席了?換言之,這班級中,能擁有所謂六年級的學力的學生,應該不足總數的四分之一,這是「缺席」的影響;再加上後者的影響下,畢業人數是就學人數減半,這是「未升級」的影響,則是否能達到前述真正六年級那小學程度的學生只有就學總數的6.25%;這才是真正10~14歲學童中「懂日語」的人數。

至於,葉教授所謂的「1930年的嘉農學生,大多數介於15-19歲之間。這個年齡層的臺灣男性,已有35.6%懂日語。」,由前面的例子,讓我們對於其所稱「這個年齡層的臺灣男性,已有35.6%懂日語」,應該也可以削減到該總數的八分之一?──通常畢業生若在城鎮與日人接觸多,維持日語能力較易,在鄉者,缺乏接觸日人的機會,自然容易失去日語能力的情況,尚未計入。真是極大的落差啊。

 

日本官方製作統計資料時,真的不知道其中有這樣的落差嗎?不太可能吧,但是為了某種理由,是否一如他們當年的殺戮──記得黃武東牧師在其回憶錄中曾經如此回憶:

「我在年幼時,常聽父母談到……父親便是擔任壯丁團長。……當時日本人……把抓來的人一批批綁在廟裡的大柱,天未亮即全部帶到空曠人跡罕見之處,有的砍頭,有的槍殺。然後謊報上級,稱在某處遇到盜匪若干,激戰後本軍擊斃若干人云云。這是父親因擔任壯丁團長,得以親眼見過此類報告書,親口告訴我們的。」〈黃武東回憶錄,頁23~24

 

他們真是有著很難讓外人想像的設計能力啊。

 

最後,我們也要考察葉教授所謂的「更重要的是,不懂日語的臺灣人根本不可能進入中等教育的嘉農就讀,否則如何應付全日語課程呢?……但是,進入中等學校的年輕世代不會講日語,才有問題勒。」。這真是最重要的問題嗎?為什麼?

 

請問,日據下,升學都有口試的,誰說進入中等學校的年輕世代不會講日語?與該片中的「九成台詞為日語」有何關係?既使嘉農的學生日語都是博士級的,與當時社會之使用日語程度有何關係?個人在史料中,沒有看到該實業學校為了說日語的問題而處罰台籍學生的──在一般中學校與師範學校是嚴禁的;但是在1930年,在上述的台籍教師在校內都不太說日語的氛圍,要到1931年台灣民眾黨才由於其反日運動發展太快而被總督府禁止的大環境下,當時我台灣人社會交流竟然「九成用日語」,豈不可笑?

 

真是魏大製片的意識形態偷渡,不很明顯嗎──據朋友說,在該一片子裡頗有插入台灣小孩吃白米飯的鏡頭,然而,誰不知道,在日據下,「通常是只有病人才吃白米飯的」,該片如果真是亂插吃白米飯的畫面,就更是確鑿的有意製造假象,看不起觀眾之熱血,以為熱血者必然無腦嗎,也難怪會被風傳是拿了日本人的錢,奉其命行事了啊──不過,就泥人看來,他們的說法是辱沒了他,個人研究的結果,他確實是「忠於史實」的,不過那是「忠於日本應用史學」的史實,一般人不理解偉大的日本文化,公開可以有「應用史學」與「純粹史學」之分,自然也不可能理解您的苦心,哪裡有「欺騙」啊。

 

唉,唉,真是的!

 

泥土敬白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234567am&aid=11564735

 回應文章

倦收天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5/30 13:30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67013153312577&id=100000117075449

作者這篇文章也讓人極度反感

首先

日本在50年歲月伐木伐的不夠嚴重

是因為"政策問題"還是"技術問題"?

當統治末期"技術問題"解決的時候是甚麼樣的砍法呢?

其次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

請問一下大量開採森林的

是"政府"還是"民間業者"呢?

特許問題從日據到國民政府一直存在

如果國民政府現在民間業者開採不給予"特許"

請問一下今天民進黨是不是會罵得更兇呢?

不妨請作者舉一些"外省籍伐木商"的例子給大家聞香一下到底國民政府多麼對不起台灣的森林如何?

本省人不能這樣子吧?自己造的孽不願意洗地都拿國民政府那些"外省低阿"出來擋

(還有228前一年在接收時期規範尚未定全以前

很多台灣人把公地據為己有等國民政府依法接收的時候再大喊"政府搶地"

那本來也不是那些地痞流氓的地,這些地主得到補償金以後搞了中小企業還大多加入活力旺

中北部多少台灣人趁228大亂的時候挾怨報復殺客家原住民以及外省族群甚至自相殘殺的

(比方張七郎父子,通通賴到國民政府身上了)

這些人過去甚麼底子,民進黨政府不要以為執政了這些人父祖輩那代甚麼底就通通洗的掉了)

檔不住了再像現在的政府一樣"減少媒體發問時間"

太過雙重標準了吧?


咖弄
2014/04/08 16:57

就算非史實,都說是電影了,哪一部電影是真的? 美國隊長2 ,有可能是真的嗎?

在批評別人前,請尊重自己的想法,不要為反對而對....如果真的造你講的拍出來的東西能看嗎....


支持kano者觀片方向錯誤
2014/03/12 12:47

少數人認為不認同kano或kano球員超齡(主力球員半數超過日本青年17歲,如同成年vs未成年),就抹黑成親中或... 無法自我反省,令人瞠目結舌! 就算不在乎kano嘉農超齡(主力球員半數超過日本青年17歲,如同成棒vs青棒),就算不在乎kano支持者批評紅葉少棒超齡(一件事兩套標準); 但實在覺得kano無法讓人熱血驕傲!

kano是部台灣失敗片,kano喪權辱國;不論你自認ㄉ國是中國或台灣? 主力球員半數超過日本17青年歲還輸而不覺羞愧,還拍電影自曝其短;,可悲又自大! 寧可看吉田正男領隊的日本中京商三連霸甲子園!至少夠真不偽善......

17歲吉田正男領隊的日本中京商在1931年到1933年夏季甲子園3連霸,更以23勝的紀錄成為甲子園史上最多勝。 最猛的是1933年準決勝(爭前四強),中京商v.s明石中(25回4小時55分,創甲子園最長賽事);這樣強力棒球的故事才夠熱血......kano差很遠!

在當時1930年代的日本人眼中,台灣人仍然是次等人民;所謂三族共和,根本只是自爽!台灣文武都輸,文的棒球輸只拿亞軍,武的原住民反抗後自殺;kano全片幾乎日語發音,無異是野蠻向文明卑躬屈膝(或是你會抗議是相反?)!你說呢?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4-04-09 12:00 回覆:
個人認為──

此片完全不能怪觀眾;因為,大多數的觀眾只是來看電影;

它們僅憑著自身的印象來感受──他們的印象,以他們的年齡言,多數是李登輝和陳水扁的時代成長,是受過李扁文化路線污染的受害者,它們沒有能力抗拒,影片中的種種明示與暗示,這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個人主要是指責製片人魏德聖,不顧史實,卻偉了招徠觀眾而不斷地強調根據史實──

個人在想,是否可以對魏某提出告訴呢?不是史實卻強調根據史實!

泥人有感

浪子
2014/03/12 10:06

只有熱血當然不夠,但是一群每天吃台灣米長大的,

卻不願認同台灣曾被多個國家統治過的歷史又足夠嗎?

(s2872340@yahoo.com.tw)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4-03-12 11:12 回覆:
只有熱血絕對不夠,認同什麼,如何認同?對象在哪裡?

蒼老的泥人說

二十歲的人希望獨立自主,日據五十年的台灣人也希望獨立自主,當然也是對的

問題在認同於什麼,沒有真正的史實,努力地製造假象

再精巧細膩的小說作家,也無法不慨歎現實生活的曲折和深刻───

除了面對史實的深沉,才有真正人生的歷練與智慧

年輕人,面對史實吧,雖然使您可能痛苦與不悅,卻能讓人真正的成長與深刻

將有更深的法令紋、更美的魚尾紋,抿得更緊、更堅毅的唇角啊

祝福您們──世界必將屬於您們

泥人敬白

純路過
2014/03/11 00:24
片子裡什麼時候講日語?台灣人跟原住民,台灣人跟日本人,原住民跟日本人,日本人跟日本人。


這支球隊教練加球員十多人,母語是台語的反而是少數。故事從頭到尾繞著這十多人發展,漢人、原住民、日本人在一起自然會使用學校裡的共同語言。但是球員跟自己舅舅講客家話,跟暗戀的女生講台語。街上的小販、田裡的農夫、在收音機旁聽轉播加油的鄉親、電影院裡的「辯士」(嘉農嘉中學生打架那一幕)、不知道「全壘打」是什麼意思的老婆婆,全部講台語。事實上只要沒有原住民跟日本人,片子裡的台灣人講的都是台語。結果有人把「全片對白百分之九十使用日語」理解成當時「台灣人社會交流竟然九成用日語」,這實在是很讓人臉紅的低級錯誤。


白米飯那段就不講了。還是給人留給餘地。


沒看過片子就開砲的結果就是這樣。唉。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4-03-11 11:42 回覆:
好,說得過去;如果真是如此,這種錯,很有可能;若真有這種錯應該一些道歉的。

嘿嘿,但是,那是問題真正的重點嗎?──其他的呢?

一個「黃金時代」才是最重要的吧。

避重就輕,那會是個「黃金時代」嗎?

把那個時代當作「黃金時代」,當年有理性、有骨氣敢於掀起社會運動的台灣人,被魏踢到哪裡去了?

抄一段嘉濃的柔道選手的自述,給您看看──

「恰以表兄家自中國大陸敦聘一位系出少林的武術師傅,來家教授拳術,……由於我自幼經歷大自然的鍛鍊……經過師傅的調教……培養出濃厚的興趣。」

「在嘉農的柔道訓練……我自己本身亦勤練不輟,時常揣摩新的技巧。如我的得意絕招「腳剪」,即是自行練就的一步招數。……在嘉農畢業時,即獲承認為柔道三段的選手,比我早一屆的,畢業時亦不過二段……比我大四屆…赫赫有名的……畢業之際則只是初段選手而已……最後我升到八段,」

「於嘉農畢業後,……日本侵略戰爭已然揭開序幕,……我痛惡戰爭,更反對侵略他國領土、虐殺無辜子民……我不願成為日軍的馬前卒,更不願充當砲灰……日人在海南島辦了一所特別師範……我就報考了這所學校,企圖逃避兵役。……畢業後先在當地擔任了幾個月的小學教員……又被派任……小學校長。但我十分厭惡、痛恨日人的暴虐統治,不願意當日本統治者的幫兇,不到幾個月,和海南島上的抗日義勇游擊隊取得聯繫,便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就整個的社會情勢來說,自己是生長在日本殖民體制下的一代,美劍道日本人在社會上所享有的一切特權,心中便忿忿不平。例如,前期學長曾經經歷過的『兒玉事件』,就我所知,明明是日籍學生先挑起的風波,最後吃虧的卻是台灣人。日本人常常高喊「八紘一宇、一視同仁」,表面上看起來冠冕堂皇,講得好聽……在嘉農期間,日本人與台灣人之間的區別與畛域,相當顯明。……所以,才拋棄教職而加入抗日游擊隊。」〈以上皆見於「嘉農口述歷史」,陳戊演先生訪問紀錄〉

看看,這當然是年輕的個人的「黃金時代」,會是整個社會的「黃金時代」麼?這才是問題的重點啊。

泥人敬白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假借勵志
2014/03/08 21:18
拍攝 kano 這樣的電影是缺乏良知,也沒有智慧。
泥土‧‧‧郭譽孚(h1234567am) 於 2014-03-09 19:38 回覆:
不會喔

他的團隊很厲害的

由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

再到今天的嘉農棒球隊,都很厲害,
也很聰明;才能每每造成風潮‧‧‧‧‧‧‧‧‧

只是他不知道,他會害了台灣‧,‧‧只有熱血是不夠的

泥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