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8 12:10:34瀏覽539|回應1|推薦24 | |
春秋時期,魯國算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孔子若抱著小國即無影響力的看法,恐怕即無其周遊列國的壯舉,不僅儒家學說將成絕響,整部人類文明史也將因而全盤改寫。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二人成一仁字,人與人之間的正能量互動影響,是儒家學說、更是中華文化的關鍵要素。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會有壯遊之舉,是因其相信,一個人雖渺小,但只要實踐正確的事,其對外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推延至治國之道,中華文化也是強調風行草偃、四海悅服的正面能量感染力,與崇尚武力的西方及日本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台灣太小了,所以我們無法...」,我們不時能聽到類似的言論,在綠營去中國化的影響下,在強植「日治」說這類強者為王、弱者活該受統治的西方、日本文化觀的浸淫下,台灣人整體得了「弱國症候群」,認為自己力量小,縱使實踐正確的事,也無法將正能量向外產生影響。所以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塊招牌時,得了「弱國症候群」的台灣人,不相信自己較佳的政經制度能經由交流而對對岸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沒信心喊出「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 魯國雖小,孔子卻有周遊列國的壯志,而得了「弱國症候群」而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能否再次擁有孔子的雄心壯志嗎? (以台灣的人才及技術,我們拍不出「屍速列車」嗎?又是「台灣太小了,所以我們無法...」這句話作梗,才讓我們一直在原地踏步,不進則退)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