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得筆記 - 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模式與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
2022/10/09 10:37:01瀏覽738|回應0|推薦7

《心得筆記 - 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模式與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


<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模式>


中研院研究員瞿宛文在其【台灣的不成功轉型:民主化與經濟發展】一書中,統整出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模式有如下特徵:

•政治高層以堅定的政治意志支持發展優先。

•社會共識支持以整體經濟發展為優先的理念與目標。

•經濟官僚體系具有專業自主性,不受個別利益左右,並以GDP及投資成長率為績效指標。


在發展型國家模式下,台灣經歷四波由政府推動的新興「領先產業」的重大產業政策計劃:

•戰後初期推動紡織工業。

•改變政策方向從進口替代轉型到出口導向。

•配合出口工業發展其上游的重化工業。

•扶持高科技電子產業。

1987年以工研院衍生公司方式成立台積電,為台灣高科技產業政策最後一個成功的重大案例。


<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


•熊彼得認為【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發展的根源,而【創新】則是所謂【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熊彼得定義所謂【創新】,是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以

>>生產新產品

>>或以成本更低方式生產既有產品


•但【創新】不保證成功,創新企業的生存條件仍需奠基在市場接受度、成本競爭力、生產具有比較利益等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


•融資服務對【創新】活動是重要的催化劑:

>>提供創新者所需的初始投資資本。

>>動員社會儲蓄分擔創新風險。這點尤其重要,因【創新】的不確定風險高,若由創新者擔負全部風險成本,將因風險成本過度集中而有礙社會創新活動的推動。


<從熊彼得的經濟發展理論看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模式>


•台灣以產業政策形式,動員社會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推展國家層級的【創新】活動。


•由於台灣戰後初期社會的儲蓄量體不足且金融體係不健全,以政府力量動員社會儲蓄,分擔產業創新風險,在當時環境下不失為可行之策。


<發展型國家模式現階段面臨的挑戰>


•成功模式不保證能再次複製

例如1994年時,仿製工研院以衍生公司成立台積電的成功案例,由工研院次微米計劃成立衍生公司「世界先進」投入DRAM半導體的開發,但該公司已於2000年時放棄原本的DRAM發展計劃,轉型為配合台積電的晶圓代工企業。


•資源配置扭曲

例如2002年投入鉅資籌劃的「兩兆雙星計劃」,企圖推動DRAM半導體與LCD面板產業,結果都以失敗收場。


•租稅扭曲

1990年代以後,雖然每屈新政府上任時,在形式上仍會推出新的產業政策,但是扶持產業的經費多是以租稅優惠形式發給各既有產業,而非用來推動重大新興產業,結果造成稅基減少,削弱政府扶貧的能力。


•【生產新產品】的創新,其困難度高於【以成本更低方式生產既有產品】的創新模式

>>早期台灣為市場跟隨者,所謂產業創新多為【以成本更低方式生產既有產品】的模式。但隨著台灣經濟成長,此種模式已無法提供台灣持續發展所需的動能。

>>台灣也曾嘗試由政府主導推動【生產新產品】的創新模式,如在發展行動通訊4G規格時,即由政府倡議參與由Intel主導的WiMax規格,但最後因市場接受度輸給LTE規格,此項嘗試最終以失敗收場。


<期許產業政策新面貌>


•移除產業創新的絆腳石 - 法規鬆綁

>>政府限制太多,創新思維被綁手綁腳的,產業創新的發揮空間無法完全施展。

>>【創新】首重在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現今產業環境,生產要素不再僅侷限在國內,而須在全球市場進行佈局,降低生產要素跨境移動的限制,才能因應國際間的競爭。


•形塑【追求發展】的全民共識

>>與未來的台灣對話

【以成本更低方式生產既有產品】的創新模式,已無法滿足台灣未來發展所需動能,【生產新產品】的創新模式才能成為帶動台灣的發動機。然而政府不是神,它手上沒有水晶球可預知我們未來明確的變化趨勢,從WiMax失敗的前例可知,新產品成功與否,消費者需求接受度的重要性遠大於技術層面上的考量,尤其新興的元宇宙、Web3.0等新興領域,不僅是科技上的新概念,更將重塑未來人們的生活樣態,處在這詭譎多變的發展關鍵時刻,惟有能抓住消費者的需求脈動,才有成功突破的可能。

整個台灣社會往回看太久了,應調整我們的視野投向前方,與未來的台灣對話,探詢他們的消費需求,【發展】才有啟動的契機。

>>共識下的資源分配

台灣是個多元社會,各人對未來也將有多元的不同想像,原本發散混沌未明的未來圖象,經由不斷的對話過程,消費需求將日益清晰浮現,這對以追逐利益為目的的社會資源產生引導聚焦效果,而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率的分配。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wogo&aid=177267362